黃海花
【摘要】“問題”是數學課堂的“靈魂”,有效的問題引領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有效開展,關鍵是能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識。依據學生的認知起點,用問題引領學生進行數學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讓學生在現實生活情境理解概念的內涵,建立模型的數學思想方法。
【關鍵詞】問題;經歷過程;數學內涵;數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7-0071-02
一、創設情境,構建問題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有懸念、有爭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數學知識。一個好問題往往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碰撞,只要是學生自己結合情境提出的問題,并在不斷的追問中引領著他們不斷探索,這樣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
教師出示課件:小陳:我去圖書館走了7分鐘。小軍:我去圖書館走了5分鐘。
教師:他們兩個誰走得快呢?學生1:小軍走得快,因為他花的時間少。
教師:你們贊同他的說法嗎?(不贊同)
教師:看來有不同的想法了,數學課就是要大膽暢談自己的想法,有想法、有思考,才有突破。請你來說說。學生2:不一定,如果他們住同一個地方,那就是小軍快,如果不住同一個地方,那就不一定。
教師:她不僅看到時間,還關注時間背后的路程,很會思考。
教師:那看來要比誰走得快,只知道時間還不夠,還要知道走了多遠,也就是剛才那位同學所說的路程,同意嗎?(同意)
出示課件:(增加條件:小陳和小軍到圖書館的路程)
教師小結:時間用得少的,不一定就走得快,我們還得知道他們走的路程才行。
本環節中,教師創設了“誰走得快”的現實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僅僅知道時間還不夠比較出誰走得快,引發學生認知的沖突,知道解決這樣的問題還得知道他們走的路程。理解路程、時間的意義,及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激發了學生分析問題的熱情。同時。學生初步理解了速度,為模型的建立作好鋪墊。
二、解決問題,建立模型
數學的課堂就是在師生的互動中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有數學素養的教師,不是單純地讓學生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明白解決的問題背后蘊含的數學本質,從而建立數學模型。
教師:現在你們能發現誰走得快嗎?(能)
教師:誰走得快?有結論了吧!說說理由。學生:我用630÷7算出陳越每分鐘走了90米,400÷5算出林軍每分鐘走了80米。90大于80,所以小陳走得快。學生回答,教師板書:630÷7=90(米),400÷5=80(米)。
教師:那這兩個算式算出的是什么?學生:分別是小陳和小軍每分鐘走的路程。
教師:同學們,在數學中每分鐘行的路程就叫速度,剛才那位同學用計算的方法算出速度,發現小陳走得快,你們是不是也和他一樣,想到了這種方法。學生:是的。師板書:速度。
教師:通過比較他們的速度,發現陳越走得快。觀察黑板上的算式,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學生:都是用除法計算的。
教師:結合算式說說你的發現?學生:我發現“路程÷時間=速度”。
教師:你們同意這個發現嗎?(同意)(教師適時板書)
教師小結:聰明的你們,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就得出了“路程÷時間=速度”這個數量關系,并解決了“誰走得快”的問題。老師為你們點贊!
教師用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生通過觀察、比較、計算等思維活動解決問題。不僅讓學生明白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還得出了“路程÷時間=速度”這一數學模型。學生的活動經驗得到積累,推理能力得到培養,模型思想初步建立。
三、應用模型,豐富內涵
“速度”是抽象的,速度的單位對學生更是陌生的。教學中教師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速度的這個復合單位,而是讓學生在應用模型解決問題時發現問題,制造認知的沖突,引發速度的復合單位產生。
課件出示:(1)“神舟七號”飛船7秒上升了56千米。(2)小青騎車3小時行駛了24千米。
“神舟七號”飛船和小青的速度各是多少呢?
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收集作品。
教師:同學們,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同學的計算,你們算得和他一樣嗎?
作品1:56÷7=8(千米)24÷3=8(千米)
(大部分學生認為一樣,個別學生認為不一樣。)
教師:那你來說說,這哪里有問題呢?學生:從算式上看他們的速度都是8千米,但小青的速度不可能和“神舟七號”飛船一樣快啊。
教師:那看來用“千米”這個單位來表示他們的速度就不合適了吧?你是怎樣表示的。學生:因為“神舟七號”飛船是每秒8千米,小青騎車是每小時8千米,所以我在算式前面注明每秒、每小時。
作品2:每秒56÷7=8(千米)每小時24÷3=8(千米)
教師:這樣是不是就比剛才那位同學書寫清楚了些,但老師覺得還不夠簡潔。其實,在我們教學中,我們在速度單位后加上時間單位,教師板書:用這樣的單位表示速度。“神舟七號”飛船速度讀作:8千米每秒,一起讀一下。
教師引導學生書寫速度單位,并讀速度單位(認識復合單位)
教師:現在同學們對速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吧。(課件出示:每秒,每分鐘,每時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1學生齊讀速度的概念。
通過求“神舟七號”飛船的速度小青騎車的速度的教學活動。制造認知沖突,讓學生發現問題,知道僅僅用長度單位還不能清楚表示出速度,深刻認識到速度使用復合單位是非常必要的。并將速度單位與“路程÷時間=速度”關系聯系起來,建立了數學模型,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速度這一概念的理解。提供生活中的速度單位,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豐富了“速度”的內涵。
四、整合資源,拓展模型。
教材是提供我們教學的依據,它的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學活動中,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該學會精心整合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學情設計有層次,有內涵,形式豐富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獲得數學模型,鞏固數學模型,拓展數學模型。
課件出示:在(2)(3)(4)添上條件和問題。學生讀一讀。(2)5秒跑多少米?(3)4秒傳播多少米?(4)3小時大約爬行多少米?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道題目進行解決。指名學生板書:學生1:5×30=150(米);學生2:4×340=1360(米);學生3:3×8=240(米/小時)。學生觀察三道算式,說說有什么異同?(都是用“速度×時間=路程”)教師引導學生說說知道路程和速度,怎么求時間?
借助三個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觀察、發現、交流等活動,獲得“速度×時間=路程”的數學模型,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路程÷時間=速度”“速度×時間=路程”數學模型已建立后,對于“路程÷速度=時間”的數學模型學,學生自然而然在大腦中就建立起來了。
有效的課堂需要問題的引領,有價值的問題點燃學生的興趣點,突破學生的思維點。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揮;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提升。用問題引領學生數學學習,構建數學模型,用數學模型解決問題使數學課堂更加有效。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