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昆
摘? 要:“韌性”是繼“生態”“低碳”“海綿”“智慧”等之后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治理理念,旨在營造有韌性的社會系統,提高社會自身承災能力、適應能力和迅速恢復能力。當今,韌性建設已成為全球有效抵御風險的重要策略之一,也是實現應急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有機融合的重要路徑。改制后的消防隊伍作為綜合性消防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在韌性社會建設中勇挑重擔、主動作為,樹立與改革創新相契合的新思維,建立與職責使命相適應的新機制,聚力推進“韌性社會”視角下的中國特色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當好黨和人民的“守夜人”。
關鍵詞:韌性社會;消防救援隊伍;作用
分類號:D631.6
1.筑牢底線,強化災害風險精準識別評估。辨識和防控突發事件風險,充分認識當前災害風險的多災種復合、大范圍、跨區域以及深度不確定性等特征,是韌性社會建設的前提,由此要求安全風險辨識、風險管控、風險預警的全流程提高,實現從減輕災害損失轉向降低災害風險、從經驗預測轉向風險評估、由重事后處置輕事前預防向預防、處置和善后全過程管理的轉變。
1.1要精準辨識風險。既評估區域人口密度、經濟發展程度、區域風險特征和災害高風險區域、場所的薄弱環節,也分析消防救援隊伍的裝備、水源建設和消防救援力量、社會防災減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精準掌握危險源、風險點,形成安全風險數據庫、危險源及安全風險清單,解決“想不到”的風險問題。
1.2要精準管控風險。探索多災種、多主體、全過程的重大災害風險耦合評估方法,建立災害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制度,分行業、分區域編制風險源分級分類標準,明確分級管控及應急處置策略,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性應對措施,實現災害風險管理的精細化和標準化,做到關口前移、源頭治理。
1.3要精準預警風險。完善消防救援與規劃、市政、城建、交通、氣象等部門信息共享機制,根據風險監測、分析、評估情況,將高危風險具體到重點時段、重點場所、重點人員,并建立與火災、洪澇、地質災害等災害特征相適應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明確發布流程和責任權限,將災害預警信息發送到戶到人,提高準確性和時效性,解決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問題。
2.夯實根基,強化公共消防救援基礎升級。災害設防程度越高、地區布局越合理、基礎設施越健全,災害易損性就越低。韌性社會建設提倡基礎設施的適度冗余度和模塊化設計,提高各類防災減災救災設施的設計標準,提高社會對火災、洪澇、地震等災害的承壓能力和恢復能力。
2.1要統籌銜接制定消防救援規劃。根據區域性風險特征,開展韌性社會建設頂層設計,加強消防救援發展規劃,制定多維度、多層次、本土化的建設目標,并且把發展規劃納入城鄉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以及控制詳細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等“多規合一”范疇,將韌性社會理念的內涵、指標體系、目標等分解到法定規劃中。規劃實施期限原則上應當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年限相一致,并在基礎數據、建設用地范圍和規劃時序方面與城鄉規劃同步銜接。
2.2要科學建設消防救援基礎設施。改變以往根據服務半徑確定消防救援站點、根據保護半徑確定消火栓等工程技術標準,根據現實和潛在災害風險程度,科學確定不同區域公共消防救援設施、消防救援裝備和消防救援力量的建設標準,合理配置公共資源,著力構建區域消防救援中心、城市中心消防救援站、特殊區域小型消防救援站等相互配套的消防救援體系,縮短響應時間,提高處置能力。
2.3要立足實戰配強消防救援裝備。建立消防救援裝備定期評估論證制度,深化評估結果運用,針對地域災害規律及特點,研究制定裝備建設規劃和年度裝備配備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地完善和優化裝備體系,實現單兵配套、系統配套、保障配套。針對職能拓展需要,加強專業排澇、搶險車輛裝備、大型工程機械和餐飲、維修等保障車輛配備,建立專業工程搶險隊,配備模塊化儲運箱,健全物資儲備、運輸投送、維護保養等社會聯動機制。
3.對標定位,打造綜合消防救援過硬隊伍。全面過硬的救援力量是韌性社會建設的支撐。要大力推進消防救援力量專業化,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打造“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
3.1要建強國家隊。在現有消防救援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專、精、尖”,優化整合各類應急力量和資源,配備模塊化、集成化程度高的先進救援裝備和保障物資,組織隊員參加專業資質考核,組建“平戰結合、專業精干、快速響應、機動高效”的綜合性應急救援國家隊,具備快速機動和遠程投送能力,能夠由常態救援迅速轉成非常態救災,更好地發揮重特大災害事故處置“尖刀”和“拳頭”作用。
3.2要建實專業隊。針對“高低大化”疑難火災以及交通事故、水域、山岳等急難險重任務,按照“立足轄區、輻射周邊、一隊多用、突出專業、專兼結合”的建隊原則,在現有消防救援隊伍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建立滅火救援專業攻堅隊伍,有條件的地區大力推進區域性應急救援中心建設,提高整建制高效作戰效能。
3.3要建好專職隊。持續推進政府專職消防隊伍職業化、規范化、專業化建設,作為綜合性國家救援隊伍的重要補充和輔助,加大人、財、物的政策支持力度。遵循“多種形式、因地制宜”的原則,大力發展鄉鎮消防隊,規范推進企業專職消防隊建設,督促未建隊的企業完成建隊任務,化工園區按照標準建立專職消防隊。
4.著眼實戰,提升消防救援高效處置能力。韌性社會建設的核心在于應對沖擊時自身的承災能力以及沖擊之后的恢復能力,要求在災害壓力面前,能迅速應對、靈活消減外部對系統整體的沖擊,實現對突發事件的靈活應對和高效處置。
4.1要構建“扁平高效、融合有序”的調度指揮體系。堅持統一指揮、分級指揮、扁平指揮,依托消防指揮調度系統建立一體化、跨部門、跨區域的應急救援指揮平臺,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成立權威高效、上下融合的應急救災指揮部,統籌決策、指揮、協調等工作,保證調度暢通、配合有力。各類救援隊伍健全情報偵查、災情研判機制,統一接受指令,明確戰區劃分,簡化調度程序,實現“研判決策高效、信息傳遞迅速、組織指揮扁平”。
4.2要構建“類型齊全、響應迅速”的應急預案體系。拓展傳統救援任務職能,統籌現有多部門應急救援預案體系,統一制(修)訂洪澇及水域、石油化工、地震、垮塌等類型預案,省、州(市)、縣(市)三級逐一明確響應等級和時間、調集力量種類和規模、指揮構架和展開形式、戰勤保障需要和補充等,運用情景構建方式提高預案編制水平,有針對性組織多種力量合成訓練和無預案拉動演練。
4.3要構建“快速響應、互聯互通”的通信保障體系。按照道路損毀、電力中斷、公網癱瘓等最復雜、最不利環境下的作戰需要,加快實戰化指揮平臺建設,加強移動指揮中心和應急通信指揮車編組建設,配齊便攜站、無人機等應急通信裝備和城市重大事故及地質性災害應急通信系統,健全部門應急通信保障、聯動、快速投放機制,確保隨時能夠拉得出、連得上、看得見、聽得清。
5.標本兼治,強化社會防災救災協同治理。社會韌性是實現韌性社會自我恢復、提升學習能力的關鍵。要改變傳統以政府為主導的單向傳導管控思維,以協同思維和社會治理的綜合路徑作為實施手段,更傾向于政府、社會、市場共同治理、協同發力,構建多元參與、多元共治的現代治理體系,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5.1要堅持社會共治。將消防救援專業技術服務納入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規范發展災害風險評估、防災設施維保檢測等專業服務機構和注冊消防工程師等專業服務人員隊伍,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消防服務指導目錄,激活和規范消防救援專業技術服務市場。發揮商會、行業協會組織優勢,加強社會力量協作和自律,搭建社會力量參與救災的統籌協調、信息對接、供需匹配平臺。
5.2要堅持市場調治。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防災防損、風險管理、經濟補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鼓勵引導高危單位、高風險區域投保公眾責任險,承保機構參與投保單位的風險評估管控和事故預防。加快推進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將嚴重違法行為納入失信聯合懲戒“黑名單”管理。
5.3要堅持基層自治。強化基層減災資源和力量統籌,建立鄉鎮抓面,村(居)委會抓點,公安派出所民警、安監員抓片,巡防、協管員抓線,廣大志愿者積極參與的基層大防控體系。全面實行區域聯防制度,形成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群防群治力量。加強單位全員全崗防災減災安全責任制,構建人人有責、人人負責的責任鏈,提升單位本質防災能力。
5.4要堅持科技幫治。加強高精尖科技在風險識別和預警、應急救援上的應用,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搭建消防救援大數據綜合平臺,建立完善多部門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機制,全面優化資源配置和自動碰撞比對,實現基礎數據全面匯聚、風險隱患動態預警、社會災害精準防控、滅火救援處置高效,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19年4月23日修正)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17〕87號)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框架方案的通知》(中辦發〔2018〕50號)
[4]《云南省消防安全責任制實施辦法》(云政辦規〔2019〕7號)
[5]李海磊、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
[6] 王思斌. 社會韌性與經濟韌性的關系及建構(探索與爭鳴),2016年10月24日.
云南省楚雄州南華縣消防救援大隊? 云南省? 南華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