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方 陳桂香 彭婷
【摘要】問答法這種古老的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活動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思政課教學更是如此。結合多年思政課教學實踐,此文從什么是問答法、為什么要采用問答法、如何采用問答法等三個方面通過實例說明了問答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及重要作用。
【關鍵詞】問答法? 思政課? 教學? 運用
【基金項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HNJG-2020-1148;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課實效性提升研究》;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C075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046-02
如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達成教學目標,這是每一位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問答法又稱談話法,是指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提出問題引導其積極思考,幫助其獲取和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方法。問答法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如何運用以適應思政課的教學需要?
一、為什么要采用問答法?
1.有助于更好地向學生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何將貫穿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蘊含其中的精髓要義、思想風范,最為鮮明的是人民至上、崇高信仰、歷史自覺、問題導向、斗爭精神、天下情懷[1]等介紹給學生,使其入耳入心?問答法的巧妙使用!在講授“社會形態更替”時,教師回顧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中國政黨林立。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有過二、三百個政黨。提問學生:為什么一開始人數很少、力量很小、沒有多少社會影響的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了全中國的執政地位?誘導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思路,通過師生討論、互動,得出了中國共產黨是有遠大理想、崇高信仰的黨這一重要原因,從思想上認同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現在,一直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初心使命。教師利用思政課堂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問答法這類啟發式方式應該比平鋪直述的講授方式更為生動、也更容易在情感和思想上打動學生。
2.問答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及發展學生獨立思維、邏輯推理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對于教師,通過談話、問答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和思考問題的情況,從而提出一些補充問題來彌補他們的知識缺陷、開拓他們的思路、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此外,運用這種方法,還便于照顧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因此,問答法也是各個不同層次和各科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方法。
在具體教學實踐時,無論是上課伊始為迅速集中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還是上課過程中為闡述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甚至在課堂教學結束前的教學內容小結,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所學知識,采用問答式教學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在講授“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時,我沒有直接對其四點內容進行介紹,而是設計了問答方式展開教學:群眾觀點的四點內容有什么內在的邏輯關系?聽了老師的提問,同學們看著課件上展示的四點內容進行了認真思考。然而,回答問題時雖不乏可取之處,但大家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就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即找準切入點,并且語言表達隨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這反映出其思維缺乏嚴謹的邏輯性。這種情形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普遍。我認為,教師不僅教授知識,還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嚴謹的思維習慣、富有邏輯的表達。
3.符合啟發式教學原則的要求。孔子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著名教育原則,這是“啟發”一詞的來源。《學記》中又發展了啟發的思想,表明了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激勵、啟發,而不是強迫、代替學生學習。[2]啟發式是“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一哲學原理在教學上的具體化。作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及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結構等都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根據,即學生學習的內因;而教學個環節中教師的講解、引導及對學生施加的一切教育影響都是幫助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是學生學習的外因。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背離啟發式教學原則。問答式教學法要求教師把發揮自己的教學主導作用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統一起來,通過設置一定數量、不同內容、難度各異、類型不同的問題,無論在上課開始時使用,還是教學過程中使用,亦或上課結束(課堂小結)時使用,都能有效、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導學生積極、獨立思考。
4.符合思政課課程教學的需要。大學階段,思政課課程目標重點引導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認識世情、國情、黨情,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識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而思政課的內容,體系十分龐大,容量非常之大,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需要講解大量的知識點,便于學生系統了解和掌握這門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這樣,就要求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能熟練使用系統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講授法,為避免“滿堂灌”,保證課堂教學效果,還應該合理運用能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誘導學生獨立思考的問答式教學法。
二、如何采用問答法?
1.要準備好問題和談話計劃。上課之前,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的知識、經驗,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全面安排問答內容,擬出問答提綱,對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提問做出相應的準備,并估計好問答的時間。
2.要注意以問激疑,誘導學生思考。課堂中老師提出的問題主要分為四大類:一是判別性問題,其典型是“對不對”“是不是”;二是敘述性問題,其典型是“是什么”;三是述理性問題,其典型是“為什么”;四是擴散性問題,其典型是“除此之外還有何不同見解?“具有啟發性的關鍵在于老師設計的問題要同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活動。第三、四類問題顯然更能啟發學生思考。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內容明確,指向清晰,多提“述理性”“擴展性”等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量避免簡單的“對不對”“是不是”一類的問題。在講解認識論部分認識的本質這個知識點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說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是唯物主義認識論路線,而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則是唯心主義認識論路線?同學們經過第一章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概念及其二者的本質區別,通過認識論部分的學習,又了解了辯證唯物主義關于認識本質的規定。因此,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同學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3.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教師對課堂問題設計時既要注意問題的系統與難易,又要關注學生的差異。因此,一方面問題難易要適當,要能引起全部同學的思考。在講解列寧的物質概念時,我曾經設計了一個問題:如何理解列寧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整個教師鴉雀無聲,沒有一個同學愿意回答這個問題,所有人都靜靜地看著我!課后反思:對于剛剛接觸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概念知之不多的同學們來講,這個問題難度太高!另一方面,系列問題,要區分難度階梯。對不同難度的問題,要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回答。對回答問題有困難者或錯誤者,教師要予以引導,幫助他分析問題的答案,不要簡單地制止其發言,以免挫傷積極性。在講解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及其表現形式這個知識點時,我介紹了原鐵道部因春運期間客流大增,車票一票難求,因而上浮票價這個案例,請同學們分析其是否符合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要求及其表現形式?結果絕大多數同學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對這個情形,我沒有簡單地批評,而是提醒同學們價格漲跌引起供應或需求的變化才是價值規律在發揮調節作用,結合案例,請大家繼續討論春運期間票價上漲是否會導致鐵路運力的增加或客流的減少?在同學們發言過程中老師要因勢利導,誘導他們思考。經過同學們的思考、交流,最終形成了正確認識。經此,大家對于價值規律理論的認識程度大大加深,運用科學理論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現象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4.重視學生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之后,應要求學生先認真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話回答,表達要簡明扼要,語句要完整,聲音要宏亮。人的思維過程包括分析、綜合、對比、抽象、概括和具體化這些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的環節和方面。它們各自的功能怎樣,用法如何,教師都要有意識地指導。例如對事物進行比較,它能促使學生深刻了解被比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差異性等,是形成概念時必不可少的手段。有的教師經常用比較的方式講課,是學生較好地掌握了這種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講解了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后,老師可以設計問題: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這兩種剝削方法的異同?引導學生采用比較的方法對這兩個概念進行思考,從而發現它們的共同之處和區別,進而得出同與異產生的原因。這個過程,對于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形成這一思維技巧會產生幫助。
參考文獻:
[1]黃坤明.《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N].人民日報,2020年8月13日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第2版 第233頁
[3]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2020年12月22日
作者簡介:
胡建方(1969年-),男,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