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瑤















【摘要】經濟學專業英語課程是經濟類專業學生提升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本文基于雙語課程難點和新生代學生特點,結合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探討依托超星學習通的雙語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經濟學? 雙語課堂?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32-03
一、教學創新改革背景與改革方案
(一)改革背景
近年來,自貿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政策的推行,促使社會對具備一定專業背景的雙語人才需求激增。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十四五時期,我國教育已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當下應把握大勢、胸懷大局、結合實際,深刻認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必然性,自覺服從服務于構建新發展格局?!备=ㄊ〖葥碛凶杂少Q易試驗區,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地域的特殊性使其多區疊加的政策效應更為彰顯。因此,大學雙語課程的開立,不僅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1]
但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的相適性在不斷下降,經濟類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要實現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應當積極推動經濟學專業教育改革,培養既富有豐富專業知識、又有較好外語水平,精通國際經濟規則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經濟學專業英語作為一門專業必修課,是經濟類專業學生拓展國際化視野、提升專業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傳統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首先,教材和課件均是英文,難度較高,以講授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部分學生出現“掉隊”現象。其次,課堂設計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對學生的了解支持,無法調動其主動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诖?,通過四輪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本文將針對經濟學專業英語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全面改善教學質量的創新思路,并在評估其效果的基礎上分析推廣運用該思路的價值所在。
(二)改革方案
通過多年的教學反思,現將本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改革方案進行歸納。
1.學生無法克服語言障礙使學習積極性下降
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在對外經濟交往活動中專業英語應用能力,但在實踐中,部分學生基礎薄弱,使用英文交流相對困難。同時,經濟學相關知識點理論性強,部分學生專業基礎不扎實,難以理解。
基于此,本課程將持續性鼓勵和過程性檢測作為主要的應對手段。首先,采用多樣化課堂互動形式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使用學習通作為互動平臺,以搶答、投票、測驗展示等方式,給予學生一定的積分獎勵,且學生可直接在平臺上查看自己成績的變動。公開透明的鼓勵性反饋,能夠在一定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其學習自信心的提升。其次,在每一章節學習結束時,借助學習通平臺對學習效果進行檢測。每個教學周期的在線測試的總次數為19次,即每周測試1~2次,以突出“過程性”考核優勢。測試內容與教學大綱緊密結合,現有在線自編題庫共633題,針對性強,題型多樣,涵蓋選擇題、判斷題、翻譯題、計算題等。持續性的學習效果檢測提供的成績反饋,督促教師反思課堂效果,也督促學生查遺補缺。
同時,將案例教學法運用于課堂設計之中。針對抽象概念和模型的講解,采用案例教學法,從案例中引出理論,以案例印證理論,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通過積累身素材,挖掘深度問題,使課堂生動有趣,同時注重結合思政目標,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實現知識點、思政點、熱點案例的有機融合。
2.全英文教材和課件加大了課程學習難度
本課程選取 Mankiw, N. W.著,梁小民改編的Essen?tials of Economics第六版全英文教材作為授課材料。采用國外原版教材既能進行專業教學,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正宗的外語。[2]但是,由于語言的熟悉度低,部分理論較為晦澀難懂,學生面對全英文的教材和配套PPT會出現學習吃力、主動性差等問題。
針對此,本課程將從兩方面進行改進:第一,利用簡潔的板書設計歸納課程重點。在全英課本講解過程中,著重利用板書對重難點進行梳理,突出課程邏輯,注意中英結合,幫助學生把教材變“薄”,激發其學習成就感。
第二,課件制作以簡而精為宗旨。在制作課件時,為方便學生對照原版教材有效學習,提供課堂使用的英文PPT并附上對應的中文課件,供學生預習復習使用。并在課件設計中,盡量以有趣相關的圖片和少量英文作為主體,避免英文段落堆砌,以此降低學生對英文的抵觸心理。
二、教學創新思路與創新舉措
(一)創新思路
基本思路為根據新生代學生的特點設計符合其偏好的課堂。現如今,在互聯網時代成長的學生具備個性鮮明,思想開放包容,樂于嘗試新事物的特征,使得當代學生更重視學習體驗。因此,本課程通過從創新課堂互動形式和創新課程考核方式兩方面,改善學生學習體驗并提高教學綜合質量。
在授課內容方面,以問題為導向教學法(PBL)作為授課的主要形式。問題教學法是一種在其他國家廣泛采用的教學模式,拓展了學習形式,教學效率高、互動及啟發性強,相比傳統教學法,能更好地針對新生代學生的學習特點,培養其熟練運用英文和分析經濟熱點知識的能力,完成教學目標[3]。
在課程考核方面,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在課堂給予學生一定難度的任務,并組織其進行多角度合作學習有助于提升其課堂體驗。同時,在學習通上對學生課堂表現輔以多維度評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課程教學效果。
(二)創新舉措
1.以問題為導向,創新課堂互動形式
基于PBL的經濟學專業英語課堂教學互動設計主要圍繞課前準備,課中互動,課后反饋三方面進行。
課前,教師應充分準備:(1)圍繞課程重點和思政熱點,選擇核心問題。選擇應基于真實案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準備學習資料(包括課件、視頻、文獻等),及時提供給學生。(3)確定分組,督促學生預習準備,提供學習方法指導。而學生需充分預習,并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小組合作,整合討論成果。
課中,將按照課程安排抽出部分時間進行互動環節(約15~20分鐘),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成果展示討論,教師負責維持課堂秩序、答疑解惑、適當點評。
課后,該部分的課堂互動得分將依托學習通平臺得出,由自評(30%),組員互評(30%)和教師評分(40%)構成。同時,教師應總結互動設計在實施過程中的優缺點,并結合學生的有效反饋,不斷改進。
2. 以學生為中心,創新課程考核方式
與單一的考核形式不同,多樣化的考核形式帶來的多維度的考核指標,兼顧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體現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4]。依照規定,課程總成績中平時成績占比40%,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比60%。平時成績由出勤、在線測試、課堂表現、期中考試及額外獎勵構成;期末成績則由開卷考試為依托。
以上考核方案,兼顧“筆試與口試、獨立與合作、理論與實踐、總結與反思”等評價方式,能夠在最終成績反饋上實現對學習效果較為全面綜合的反映。
三、教學創新效果分析
(一)問卷調研結果分析
本課程教學創新方案在2020—2021學年及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試行,授課對象為經濟學專業學生,總數189人。本次用于教學創新效果分析的數據來自學習通平臺問卷調查收集并整理的一手數據。問卷填寫采取自愿形式,共有152位同學參與調查,占全體學生的80.42%。
根據統計數據,對于本學期課堂教學綜合滿意度方面,所有學生均認為是滿意的。課堂學習方法習得滿意度方面,大部分同學選擇了滿意以上的選項,但仍有4.9%的同學表示一般。對于課堂學習興趣激發以及課程考核方案的實施,學生整體處于滿意階段,但仍有個別同學表示一般(2.6%)。由此可見,本課程課堂教學創新效果較好,基本達到創新改革中以學生為中心并改善其學習體驗、以問題為導向并激發其主動學習興趣兩大目的。
但目前在實際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根據反饋,存在問題主要有:
1.學生平臺技巧不熟練造成課程時間緊張。改進方法:提前提供指南幫助學生熟悉平臺操作,特別是互評等易出現操作失誤的步驟。
2.部分學生在英文長難句閱讀方面仍有困難。改進方法:適當補充課本長難句講解,特別是語法部分。
3.學習通平臺“搖一搖”選人功能有一定偏向性,有失公平。改進方法:補充課后討論、論文寫作等學習環節,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獲取課堂積分的機會。
(二)結論及改進建議
經濟學專業英語課程作為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旨在培養富有專業知識、具有英文核心素養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以學習通為依托,通過課堂互動創新和課程考核創新兩大舉措進行課程教學創新,力圖解決英文教材和語言障礙帶來的學習困難。根據調研結論,其創新效果良好,學生滿意度處于較高的水平。
雖然在課程教學創新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對軟件使用不適應、閱讀長難句困難、互動選人具有偏向性等,但均可通過課前提前準備,課堂及時溝通預防,及課后反饋改善進行調整。整體而言,經濟學專業英語雙語課程教學創新實施效果良好,符合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目標,具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毛反驕.高校雙語教學模式創新途徑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6(3).
[2]王金柱,劉艷芳.高校雙語教材的現狀分析[J].華章,2013(1).
[3]郭彥青,馮建新,張利明.PBL教學法在高校翻轉課堂中的創新與實踐——以“高級統計與實驗設計”課程為例[J].教學研究,2018, 41(2):51-56.
[4]王蘊琪.過程性考核方案在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中的設計與實踐[J].時代金融,2020(9):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