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秋花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規則”可以說是現今人們在學習和生活與日常工作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的行為規范。法律法規、道德規范中都蘊藏著規則的影子,還涵蓋了社會價值與道德要求的準則。依據“道德與法治”現行標準,應該對學生進行法制與道德教育,而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制的教學過程,從本質上來看就是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特別是教材進一步強調了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通過強化學生規則意識,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品格,順利推動學生的道德水平進步。教師在法治教學中也要根據學生的自我認知特征設計教學活動內容,將規則的潛在意識滲透到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讓學生將遵守規則和規范行為轉化為自覺行為。“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設立就是要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個正確的三觀以及價值理念的培養。在潛移默化中,通過對學生教學和引導,對學生進行生活知識和社會道德規范的普及,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規則意識。
一、與時俱進,更新思想理念?
伴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與改革,教師的教育理念也需要進一步更新,做好角色的轉換。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改變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結構,教師應該樹立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伙伴”,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自己。因為,不論是在“教”還是“學”中,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體。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應該不僅僅是對學生規則意識的培養,更應促進他們的感知能力,讓他們學會獨立思考積極投身到實踐當中去,將書本上的內容內化吸收,從而通過自身的行為表現出來。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到實用的東西、得到成長、收獲成功。學生自主設計調查報告,了解相關規則,教師通過學生的調查報告制作課件來帶領學生共同完成實踐學習。通過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的內涵。通過學生對于課程內涵的進一步了解,使學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更好地踐行道德理念和行為規范。
二、立足生活,?整合教學資源?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不但要做到尊重兒童自我的內心世界,而且其中的案例也都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由兒童生活升華到世界組合成教材內容,再通過教學實踐轉化為兒童內心的精神世界、引導兒童熟悉生活中的各種規則,讓學生發現規則并按照規則玩、學習乃至于生活。例如校門口的告示牌“學生能自理,家長請止步;走進校門,師生問好”等。“道德與法治”教材中也包含大量規則的內容,教師不僅要有整合意識,還要對相關內容進行搜集、整理、優化、歸結形成自身的教學資源。教材中的規則應該與每位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具體操作時,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實際展開,讓學生對生活規則有真實感觸。如果教師可以將教材規則和學生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的感受則更為直觀。將教學活動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代入感,從而促進教學的效果。在“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內容中,課程設置也大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面對這種情況,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教學大綱的內容,運用到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中去。通過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結合,可以引領學生在追求道德的基礎上,更好地落實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的內化、吸收。比如老師可以和學生玩類似于“貓和老鼠”的互動游戲,向學生講述具體的游戲規則。學生通過對游戲規則的學習,從而進一步發現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規則。要實現這種融合,教師們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做到立足教材,靈活變通,將教材中的案例事件轉化成為學生身邊的生活場景,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獨特視角去觀察生活,然后用心靈去感受,從小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通過課程教學與現實生活的結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接受程度,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2.開展并實施與課程相關,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內容。低年級學生普遍具有年齡小、生活閱歷不足、感知能力匱乏等年齡特征,就要求教師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時,不應該僅僅為其講述教材中提供的例子,而是應該選擇更具趣味性、生活性的,并且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生活場景和心理特征的例子。同時還需要教師沉下心來,去研讀教材中的內容,學會了解低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這樣才能真正貼近學生的身心發展,掌握生活規律和已有的行為規范,更加貼近學生生活。通過對低年級學生進行趣味性的教學,可以使低年級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提高課程教學效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精心設計,培養規則意識
培養學生良好的規則意識,是一個漫長而且艱辛的過程。對于這種過程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就不僅僅是需要教師給學生講解規則的內容,而且還應該堅持對學生進行更加長遠的監督和引導。教師必須告訴學生如何正確去執行對應的規則,并且引導學生形成一套良好的規則意識。在教學設計前期,教師不但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可接受范圍,還要給予學生最為恰當的課堂演繹、知識競賽、創新互動、選擇范圍、案例調查、課堂辯論等,“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借鑒活動形式多樣,教師也可征詢學生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學會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更深一步的體驗和篩選,從而形成更為適合學生自身發展的新型教學模式。
比如“東西不能亂扔”的游戲講述的是與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教師為學生設計一個精彩互動的課堂活動,組織學生排練一個相關節目,讓學生去演繹一個亂扔東西的小學生形象。這樣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課堂演繹,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學生不但在生動的表演中感受到了規則的重要性,而且也讓每個學生對遵守規則的感受更加強烈。通過學生投入地演繹劇情,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代入感,從而促進學生理解和接受。
規則意識其實就是學生的基本道德素養,教師不但要注意在具體的施教時引入創新意識,還要充分考慮其中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對教法進行系統升級,學生規則意識才能逐漸形成,這就需要開展規則意識教育的前期鋪墊。“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涵蓋了豐富的規則意識養成內容,這也有利于開展規則意識教育的實施,所以教師應該從不同的視角展開對應的課堂活動內容,讓學生們在多種感官相互融合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規則意識和道德情操,不斷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從而真正達到“撥動生活之弦,助力道法課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