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在高等教育英語課堂中實施形成性評價的益處、形成性評價中的有效策略以及應用形成性評價的挑戰和建議等方面,探究如何基于形成性評價的教學策略,在高等教育英語課堂中開展對學生有幫助的形成性評價,旨在使用形成性評價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成績,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等英語教育? 形成性評價? 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好處
【中圖分類號】H31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4-0077-02
一、緒論
隨著國際貿易的增多,全世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英語已經被認為是一門世界通用語言,并且在外語學習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已經成為非英語國家的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一門基礎語言(Wolff, 2003)。
盡管全世界的人都在學習英語,但人們普遍認為,在許多國家,如中國、泰國、土耳其和其他國家,教育系統是不夠成功的。大多數國家采用總結性評價,即考試,來評估學生的語言能力,然而這并不能有效地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從而起到提升學生語言學習成績的效果。因此改進評價策略以提高英語教學效果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和教師的支持。形成性評價領域中最著名的學者Black和William(1998)指出,形成性評價可以被視為衡量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給予學生適當的反饋以助于學生自我提高。
二、針對高等教育英語學習者可使用的有效的形成性評價策略
教學評價作為一種重要的評價策略,對幫助教師檢測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很大的作用,也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芭c學生成就的高標準相聯系的教學評價在幫助建立更富有成效的教育氣氛和更公平的教育結果方面是有價值的”(Glaser & Silver, 1994, p.395)。
設定清晰明確的評價量規是提供有意義的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條件。一份權威的評價量規被定義為“學生作品、成果的一系列相關要求”,它包含了不同分數段對應的評判標準,及針對此次作業提供的標準答案。評價量規為學生提供了如何獲得優異學習成績的方向。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改進建議,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會更高。
自我評價是另一種可以用于高等教育英語課堂中的形成性評價策略。自我評價“表現在對許多不同學習過程的主動監控和調節”。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實際語言水平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是一種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通過內化自我評價所依據的標準,自我評價可以激勵學生自我調節學習進度,最終使其成為自主學習者。
三、形成性評價的特點
在形成性評價體系中,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點。第一是注重過程??荚嚦煽儾辉偈窃u價學生的唯一方式,這種評價具有多元化,學生已經對自身進行評價,這樣可以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表達自己的建議,也能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促使教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評價方式,也讓學生對學習過程提升重視程度,積極參與到教學環節中,不容易產生日常懈怠的狀況。第二是及時性強。正是因為形成性評價能夠隨時開展,有利于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足,這樣教師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促進學生完善自己。所以,形成性評價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提升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在高等教育英語課堂中使用形成性評價面臨的挑戰
形成性評價及其影響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問題。中國教育部從2001年開始將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寫入國家英語課程標準[4],然后又將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寫入大學英語課程要求(CECR)(教育部,2004年和2007年)。雖然我國教育部已經重視改進英語教學評價策略,鼓勵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形成性評價,但形成性評價的實施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中國英語課堂中使用形成性評價有三個突出挑戰。
第一,缺乏合格的研究論文使得教師沒有可供參考的文獻。大部分文章都是在中國的學校期刊上發表的。大多數文章只是暗示了形成性評價的狹義概念,幾乎沒有文章將形成性評價與在第二語言課堂的實際應用聯系起來,不足以作為老師使用形成性評價的理論支撐。第二,實施形成性評價的過程很耗時,這也是中國教師不選擇形成性評價的另一個原因(Huang, 2016)。使用形成性評價,教師需要更多的時間在課堂上進行課堂討論,互動和協作,給予反饋和小組活動。因此,時間限制阻礙了教師申請在教學中使用形成性評價。第三,專業教師的培訓是中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在外語教學中,合格的教師比其他教育因素如教材、教室大小等更為重要。教師僅接受基礎理論培訓,缺乏實踐,不足以支持他們在課堂中使用新的教學方法。
五、在高等教育英語課堂中使用形成性評價的建議
形成性評價有助于教師在高等教育課堂中講授英語,并將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多好處。但在高等教育英語課堂中應用形成性評價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針對目前我國英語課堂教學中應用英語教學面臨的諸多挑戰,本部分基于各類文獻研究,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使用嵌入課程式形成性評價策略
針對中國高等院校的非母語的英語學習者,教師可以在課堂中使用嵌入課程式形成性評價策略。課程嵌入式形成性評價是由課程開發人員或教育組織在上課前設計的“即用型”評價策略。在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中,幫助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信息,加強評價的高效性。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以面對面的形式互動,這不僅僅能強化學生的英語知識,也能增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也為真實評價奠定基礎。針對一些不活躍的英語課堂,教師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問題中對學生教學環節的參與情況進行判定,對學生采用積極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并且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作業也是檢查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徑。作業能夠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課堂中的學習狀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作業情況實施課堂教學評價。它告訴教師應當講授的知識和具體如何改進他們的教學方式。因此,它很適合中國的大學英語課堂,因為它縮短了設計形成性評價活動的時間,也提供了合格的形成性評價方案供教師使用。
(二)建立形成性評價學生檔案
形成性評估能貫穿在整個教學課堂,這樣教師可以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建立評價檔案,將教師對學生的每一次評價均明確記錄在檔案上,讓評價檔案更具有準確性。教師為學生建立專門的英語學習評價檔案,其中的內容可以具有多樣性,不僅包含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實際表現情況、學生對英語作業的完成情況以及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新思路、新想法,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對英語教學活動的參與情況展開評價。通過這樣全方面的評價,能夠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進步情況,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讓教師對學生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做出鋪墊。
(三)建立形成性評價資源庫
我國高等教育有效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另一種途徑是“建立形成性評價資源庫”(Huang & Luo, 2014)。在中國,教師很難找到適合形成性評價的材料。在網上分享形成性評價項目,建立一個網站,并與其他使用形成性評價的教師合作。在技術飛速發展的21世紀,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來分享大量的教學信息、資料、經驗和方法,學習如何利用好形成性評價。
(三)建立教師培訓組織
如何使教師將形成性評價應用于英語課堂之前得到培訓?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建立一個組織來做相關研究并出版期刊為教師提供理論支持,定期舉辦研討會為英語教師提供討論教學中的問題和分享良好的教學策略的機會,提供培訓課程和在線教學案例。在線培訓課程和教學樣本降低了培訓教師的成本,甚至偏遠城市的教師也可以從中受益。
參考文獻:
[1]Black, P. & Wiliam, D. (1998).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5(1), 7-74.
[2]Huang, S. (2016). Understanding learners?蒺 self?鄄assessment and self?鄄feedback on their foreign language speak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1(6), 803-820.
[3]Glaser, R. & Silver, E. (1994). Chapter 9: Assessment, Testing, and Instruc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20(1),393-419.
[4]Ministry of Education.(2011).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basic education.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5]Ministry of Education.(2004, 2007).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6]Nicol, D. J. & Macfarlane-Dick, D. (2006).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self?鄄regulated learning: A model and seven principles of good feedback practice.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31(2), 199-218.
[7]Shavelson et al.(2008).On the Impact of curriculum?鄄embedded formative assessment on learning: A collabor?鄄ation between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developers.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21, pp.295-314.
[8]Unal, M. & Ilhan, E. (2017). A case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5(6), 64.
[9]Wolff, D.(2003).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r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of language ensured? Asp, (41-42), 35-46.
[10]Ziegler, N. A. & Moeller, A. J. (2012). Increasing self?鄄regulated learning through the LinguaFolio.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45(3), 330-348.
作者簡介:
鄭妍(1995年-),女,漢族,陜西人,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學、英語測試學、形成性評價英語教育學、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