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與志愿服務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影響開展關聯度研究,通過資助育人和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入手,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兩種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志愿者服務活動作為受助者回饋社會的載體,同時從更高層次的育人價值角度出發,將兩者有機融合的新方法,全面提升志愿服務活動和資助育人的價值觀和評價度。
【關鍵詞】高職院校? 資助育人? 志愿服務
【基金項目】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政專項: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與資助育人的閉環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9SJB536)。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4-0187-02
資助育人是高職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健全學生資助制度”。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建設發展型資助體系,加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素養培育力度”。立足新時代,高職院校如何以新的育人理念,完善資助制度,構建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的資助育人體系,使更多的受助大學生能夠受到激勵,回饋社會,形成良性循環,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志愿服務活動是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學生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實踐途徑,《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和“廣泛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通過打造志愿服務的特色化、系統化和品牌化,建立志愿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強化志愿服務育人、實踐育人,增強高職院校高素質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育人實效。本文通過探索高職院校志愿服務活動對資助育人的影響,通過志愿服務體現資助育人的成效,從而極大地促進高職院校優質人才的培養,提升高職院校立德育人根本任務的質量。
一、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現狀
(一)貧困生精準認定標準難以界定,資助形式不夠豐富
當前,高職院校認定貧困生的標準存在差異,主要原因在于:高職院校對學生真實情況掌握不充分,對生源地學生的數據了解不暢通;貧困生認定的指標體系不健全,缺少完全統一的認定規范[1];資助政策宣講有待進一步普及,學生的誠信意識有待加強。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體系中,借助生源地助學貸款、各級各類助學金可以使貧困生受助基本全覆蓋,但資助工作會存在重視發放、忽視回饋、淡化對受助學生的教育引導。
(二)重視經濟上的資助,育人效果有待強化
貧困大學生群體在高職院校中是一個普遍的存在,隨著高校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大部分的貧困大學生能在黨和國家的資助下完成學業,但這些資助往往是資金上的支持,更多的目光聚集于受助大學生的數量和資助金額、或是完善資助政策、創新資助途徑上,貧困大學生收到國家資助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受助學生回饋社會的途徑等問題少有關注,對于受助大學生的激勵教育、如何實現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實現資助育人的效果[2]。
(三)育人主體單一,“頭雁”的表率作用需加強
由于高職院校的貧困生數量較多,困難生的認定、資助評審等事務性的工作會占據資助工作者、尤其是一線輔導員大量的精力,而往往資助育人工作的主體大多都是輔導員、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等,專業教師等學校其他工作人員參與較少,難以形成全員參與、各個教育教學環節統籌協調。受資助的學生中,取得學業成功或各級各類獲獎的優秀代表,高職院校會通過典型事跡分享、表彰先進等形式樹立正面的典型,但將優秀的貧困生的自強自立的精神通過何種更深層的途徑來傳播,仍需進一步的探索。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志愿服務現狀
(一)志愿服務活動激勵機制欠缺,學生志愿意識淡化
志愿服務活動激勵機制欠缺,未將學生志愿服務參與情況納入學生的綜合評價機制,是導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志愿服務活動是以精神鼓勵為主,志愿者去社區等志愿服務場地的交通費和保險費用無從保障,也是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熱情不高漲的原因之一,大大降低了學生做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此外,高職院校每年都會有志愿者招募,看起來每年會有新的志愿者的加入,而往往工作的熱情是一時的,能持續下去的少,多數志愿者的新鮮感會褪去,對志愿服務精神的實踐感悟和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認識存在偏差。尤其是日常的公益活動,學生會以學業繁重、時間安排不過來為由缺席。能堅持下來參加志愿服務的,往往是比較固定的群體,例如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等優秀的同學,而在校園的其他活動當中,這些人也是參與的重點,會形成忙的人更加忙,閑的人更加閑的局面,志愿服務活動也就僅僅是一些優秀的學生讓自己更加優秀的方式。志愿服務活動的不普及,未能讓更多的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領悟到志愿服務精神,大多數學生志愿服務意識淡化。
(二)學生志愿活動形式不夠多元化
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途徑,是“課程思政”的課外延伸。當下,高職院校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一般包括敬老院、福利院的日常志愿服務,主要工作內容是打掃衛生,陪伴聊天,奉獻愛心;重大節日如禁毒日、無煙日的宣傳教育,重大活動如體育運動會、大型賽事的現場協調、搬運、維護工作等。這些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單一、較為枯燥,多數是依靠付出體力和占據大段時間為主,主題不夠鮮明,會被學生認為是在完成一項任務,與興趣、特長、專業關系甚微,工作內容對成長幫助不大,讓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產生偏差,在活動中不能夠完全體會到“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難以從形式和內容上吸引學生長期參與,導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三、高職院校志愿服務與資助育人工作的相互促進性
(一)志愿服務工作為資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回饋社會的載體
資助育人就是以扎實的資助工作為基礎,培養受助學生的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成長成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和學生管理人員要圍繞“立德樹人”,將培養青年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目標,讓受助學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首先,要對受助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突出感恩教育的重要地位,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在廣泛宣傳國家、省市資助政策的同時,在學生的心中埋下感恩的種子,引導學生珍惜國家與社會的關心、關注和關愛,激勵學生奮發圖強,自強自立,通過自身努力去回報國家和社會。其次,設計與受助學生專業、特長相關的志愿服務項目。從形式、內容、活動可參與的持久性等方面,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感恩回饋的平臺,讓受助學生在實踐中強化感恩意識[3]。鼓勵受助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得到鍛煉、增長見識和才干,在志愿服務活動中獲得被認可感和滿足感。
(二)志愿服務為資助育人工作賦予了更高層次的育人價值
志愿服務既是培養受助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資助育人的良好模式。受助大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培養感恩意識和服務意識,能夠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的人才。受助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為資助育人工作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賦予了更高層次的育人價值:(1)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受助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對學生團結協作、回報社會、奉獻友愛精神的培養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可以在實踐中提升個人修養、錘煉品格、培養自強自立精神,培養勞動精神;(2)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培養受助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經濟壓力會造成一定的自卑心態,而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用自己的付出幫助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自己的勞動成果得到他人的認可,真切地感受到被認可、被肯定的快樂,提升自我認同感。(3)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培養受助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志愿服務活動是受助學生接觸社會的有利機會,尤其是高職院校,可借助其辦學特色的“地方性”和“職業性”,聯系與專業相關的企業,提供有專業背景的志愿服務平臺,為學生提供將知識轉化成技能的實踐機會,并能夠收獲到無法在課堂上接觸到的操作技能,另外,通過志愿者培訓,參與志愿服務的受助學生能夠掌握志愿服務技能,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比如在與年邁老人、特殊兒童接觸的志愿服務活動前的培訓,對不同的志愿服務對象有針對性的講解和關注點,避免一些敏感的話題和語言。使受助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增加社會經驗,受教育、長才干。高職院校將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和志愿服務兩者有機結合,通過志愿服務體現資助育人的成效,從而極大地促進高職院校優質人才的培養,提升高職院校育人根本任務的質量。
四、結語
高職院校資助育人與志愿服務工作的有機融合,受助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反哺社會,增強受助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榮辱觀。也能通過志愿服務品牌、優質的公益項目的影響力,提升社會對學校的評價,讓更多的企業單位愿意投入資金進入資助的行列。建立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的受助大學生培養新模式,發揮志愿服務的作用,引導、鼓勵、支持受助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提升自己的自我認同感和人際交往的能力等,全面提升受助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成人成才。
參考文獻:
[1]陳國良.“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職院校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探析[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4(5).
[2]薦小紅,高洪明.高校發展型資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構建探討[J].大學,2021(12).
[3]鄭思.高職院校受助學生志愿感恩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J].科學咨詢,2021(6).
作者簡介:
王璐(1983年-),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