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背景下,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對我國公安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意義。本研究圍繞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以廣東警官學院為例,探索其教學設計和實踐策略,從樹立三位一體的設計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構建科學的考評體系等方面,發揮課程教學育人的導向和引領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我國公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新文科”? 警務英語? 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2020年廣東省高校青年創新人才項目《基于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的警務英語教學研究》(項目編碼:2020WQNCX056)。
【中圖分類號】D631.15;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65-02
當今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科技的進步和高等教育的變革為文科建設帶來了新的增長點,如何在立德樹人中實現文科教育的創新性發展與回應時代需求,是新文科建設首先要回答的問題。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倡導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的理念,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后簡稱為《綱要》)進一步明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求結合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在潤物無聲中育人[2]。
警務英語是依托于警務工作,培養學生涉外警務執法綜合能力、提升公安專業相關的英語能力,幫助學生從事涉外警務業務和學術研究的專門用途英語[3],承擔著提升公安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培養國際化警務人才的教育重任。因此,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對我國公安人才培養具有深刻意義。
一、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一)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使命。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校之本,高等學校的課程建設首先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教育全過程中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其次,警務英語通過學科融合、社會實踐等方式,在教學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
(二)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符合培養公安專業人才的現實需求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安院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承擔著維護國家安全、為我國公安隊伍培養人才的重大使命。廣東警官學院是廣東省公安機關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建校70年來,學院累計為廣東政法公安系統培養輸送了20余萬名優質人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穩定與發展貢獻了力量,是名副其實的“南粵警官搖籃”。
在“新文科”背景下,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警察警旗授旗儀式上的重要訓詞精神、對公安機關提出的“對黨忠誠、服務人民、執法公正、紀律嚴明”總要求和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四個鐵一般”公安鐵軍標準為指導方針,同其他課程互相滲透和融合,在思政教育和學科教育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公安人才。
(三)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是培養國際化警務人才的有效途徑
公安專業學生需要掌握公安學、法學等知識素養之外,還應主動適應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涉外警務工作等國際化警務人才須具備的核心素養。警務英語為培養公安專業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實戰能力提供了平臺,學生可借助警務英語這一專門用途英語在實踐中鍛煉執法綜合能力,推動我國國際化警務事業發展。因此,警務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二、當下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的誤區
(一)將英語課程思政理解為學科教學+思政教學的生硬疊加
當前,許多教師在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中,未能真正將價值觀培育與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將思政教育簡單理解為在教學中生硬搬套穿插一些時政熱點和金句名言,造成思政教育和學科教育的組合機械化、公式化,原本在潛移默化中堅定學生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等教育目的變得空洞。如此一來,思政教育缺少了靈魂和生機。
(二)將英語課程思政等同于品德教育
德育一直以來在我國學校教育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必要途徑。但是,課程思政教育并不等于品德教育,而是更廣泛、更綜合。根據《綱要》,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還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憲法法治教育、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2],應深入挖掘課程教學內容,結合警務英語學科特點和課程價值理念,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教學過程。
(三)任課教師建設英語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不高
目前,警務英語課程面臨著學分縮減的情況,任課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教學大綱上的內容傳授給學生,無暇顧及對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英語思政教育需要任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熟練掌握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精心設計和選擇課程內容。由此一來,任課教師的工作負擔加大,加上公安院校對英語課程的創新發展不夠重視,教師進行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受挫。
三、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對策
(一)警務英語課程思政應樹立三位一體的設計原則
教學設計原則決定了任課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要達成的要求和標準,對教學實踐活動起導向作用。在“新文科”背景下,警務英語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學設計原則包含三個方面,即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以上三方面是三位一體、相輔相成的,任課教師應深挖與英語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要點,將價值觀塑造同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結合,通過模擬國際執法合作、出入境管理等實戰場景,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語言情境,使其在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沉浸在價值觀塑造中,理解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內化為個人價值體系。5FEF51B7-CE54-439C-87DA-F564EEC349BB
(二)警務英語課程思政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
立德樹人要求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MOOC、微課等形式為載體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蓬勃發展,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課堂上教師為中心的局面,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通過優化整合教學資源,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和個體差異,精心打磨教學設計,組織領導學生進行互動討論,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真正做到“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例如在講授人工智能的課文時,拓展人工智能在“智慧新警務”和“平安廣東”中的應用,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批判性地思考中國的智能制造發展,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
教師通過設計真實的語言情境,為學生創造交流互動的機會,使學生在課前輸入、課中輸出、同伴互評中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和掌握警務英語知識。專門用途英語的學習和體驗式實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公安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實現培養國際化警務人才的目標[4]。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三)警務英語課程思政應納入課程評價體系中
思政教育影響著國家的繁榮穩定、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個人的理想追求,是警務英語教學的重點,應將思政教育內容納入到警務英語課程考核體系中來,讓學生真正重視課程思政的學習,防止教學與考核割裂。例如在課前自主學習、課中知識整合結束后,讓學生結合課上所學的寫作技巧闡述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職業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和機遇,學生須按時完成并上傳至在線學習平臺進行同伴互評。本任務旨在幫助學生運用寫作技巧描述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潛力,以及它如何影響日常生活,培養學生的公民責任感,樹立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情懷。
在課堂平時表現方面,在線學習平臺得以讓教師在后臺實時監測學生學習情況,利用后臺大數據功能統計在線學習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活躍度、知識掌握情況等,結合平臺設計和技術手段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緩解在線教學完成率比值偏低、學生自我管理不到位的問題,構建過程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科學考核體系。
四、結語
“新文科”背景下,警務英語課程應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時代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學科課程共同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構建高校思政教育網絡,提高公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本文結合警務英語的學科內涵,以廣東警官學院為例,分析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當下課程思政實踐的誤區,并提出警務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對策,從明確課堂教學設計原則、堅持學生中心和產出為導向的理念、構建科學的課程考核體系等方面入手,將課程思政融入外語教學全過程,推動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19-08.
[2]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05.
[3]李曉蓮.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與警務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以四川警察學院警務英語課程改革為例。警務英語教學改革與研究,2018:10-15.
[4]劉雪晴.警務英語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法設計。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9(31):115-120.
作者簡介:
徐璐(1992年-),女,漢族,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生,專業技術十一級,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高等教育學。5FEF51B7-CE54-439C-87DA-F564EEC349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