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蘭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 師范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0)
2017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發揮各門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1]。針對教育改革新要求,筆者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所承擔的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角度和方式進行了深入思考,并以英語教育專業《英語聽力》課程為例,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方法、課堂實施、自主學習和考核評價等環節進行探索實踐,期望實現“課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專業課程,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融合,以英語聽力課程促進思政教育,同時思政教育成果能夠助力學生英語技能和素養的提升,最終實現專業技能和思政教育雙贏的局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立德樹人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是教師的安身立命之本。高職院校必須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緊扣時代發展新要求,把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全面系統地、創造性地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2]。在此背景下,高職英語課程要深入改革,積極探索課程思政實施的有效路徑,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但目前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學英語課,對專業課程尤其是聽力課程的思政研究非常少,筆者在中國知網以“課程思政”和“英語聽力”為主題詞進行搜索,得到的結果,僅有明焰[3]、李弢[4]從課程思政的視角對專業英語聽力課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古人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應該是大學教育的宗旨所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高速發展,處于意識形態發展關鍵期的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也必然受到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嚴峻挑戰?!队⒄Z聽力》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語音信息處理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挖掘英語課程的思政內涵和德育功能,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溝通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外語人才,是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筆者承擔的《英語聽力》課程是英語教育專業的基礎核心課,貫穿大一、大二兩學年,加之其特有的師范屬性,實現在英語專業聽力課程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度,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師范類英語專業課程應該遵循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及時修訂課程標準,始終將德育目標放在重要位置。融入“思政”要求的素養目標,還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測性。教學內容上,充分利用多種資源,構建課程資源庫,及時更新教學素材,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教學模式上,構建立體化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己嗽u價方式上,要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特點和高職專業重實踐應用的特色,以過程考核為主,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愛國精神,重視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重視文化傳承和傳播能力的提升。
英語聽力教學,內容不能局限教材,需及時更新,多角度豐富,目前筆者所授的聽力課,除了使用外研社《致用英語》聽力教程(第2版)系列教材,經典教材《step by step》也穿插應用,此外還實時補充從China Daily,VOA,BBC等選取的新聞素材,從中國大學慕課、TED演講、各種英語APP及英文網站等搜集的資源,所用內容覆蓋語言、文化、政治、藝術、教育、體育、環保、旅游等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同時注重中國文化素材的引入和中西文化的對比,例如每學年第二學期第一周的聽力課我會以“holiday”為主題,因為恰逢學生剛剛過完春節、元宵節,此時可結合BBC關于中國春節的紀錄片和《step by step》“Happy new year”的經典聽力題目,讓中國傳統的春節文化回歸課堂,引導學生回顧家鄉年俗,重溫家人團聚的溫馨,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獨特魅力和豐富意義,同時可擴展進行中西重大節日的對比,通過視聽說結合的方式,不僅訓練學生專業技能,更增強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的信心和傳承中華文化的決心,提升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
當然,聽力教材中的材料因出版周期等原因導致其鮮活度往往不夠。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加入時事新聞。時事熱點往往能激發學生興趣,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比如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大家關注的社會熱點,借助新聞等材料用一些生動鮮活的文字來訓練學生的聽力技能,這樣,學生們在大家最關注的時事中,進行數的聽、讀、寫、譯的學習和訓練,不僅更容易掌握相關聽力技巧,也將思政教育滲透于無形中,學生們在鮮活生動真實的事例和數據中,自然感受我國的大國風范。此外,筆者還在剛剛過去的學期聽力教學中,增加了北斗全球導航建成、火星探測器發射、嫦娥五號發射等熱點新聞。課前,教師布置學生收聽或搜集這類新聞,課上安排值日生播報相關新聞,其他學生邊聽邊記錄關鍵詞,總結新聞大意,并讓學生就這些新聞發表看法,教師帶領學生分析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差異、大國風范和科技進步等,幫助學生認清國際形勢、國家實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增強民族自信心。
課程思政對英語聽力課堂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新要求。傳統注重聽力內容的理解和聽力技能訓練,以教師講授和淺層次的互動為主的模式亟待改革。在課程思政理念下,課堂教學不但要讓學生聽懂材料、提高聽力技能,還要通過課前預習、課上討論、思辨、小組合作和課堂展示等多種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分析、推理和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同時學會對材料的信息進行判斷和評估,實現語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的同步提升。比如,第二冊第2單元的主題是weather report。教材內容對部分學生而言稍簡單,老師可從天氣引申到相關環保的話題,適當拓寬知識寬度、深度和難度。課前,讓學生們觀看BBC《自然與環境》系列紀錄片,讓其思考天氣變化與自然環境及人類的關系。課上,先完成教材聽力內容后,收聽近期有關環境保護的新聞,增加討論環節,讓學生探討:作為大學生,我們應如何從自身做起來保護環境?學生思考討論后提出很多好建議,如綠色出行、節約用電、少用一次性用品、垃圾分類、參與環保公益活動等等。一系列的提問、討論、展示甚至小練筆等活動,看似擠占了有限的課堂時間,但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提升了學生應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同時還啟發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跨文化意識以及思想道德素養。
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和教科書,在教學模式日趨豐富的形式下,教師應時刻緊隨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信息時代背景,將聽力課堂延伸課外,線上線下結合構建立體課堂,增設自主學習環節、建設網絡學習平臺,線上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聽力資源和學習素材,輔助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專業學習和實踐。線下,教師還可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定期開展社會服務,甚至將專業班級的主題班會與課程內容結合起來,教師也可線上線下開展系列專題講座,如“中西禮儀”、“中外教育對比”等,通過立體式的教學,寓教于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體驗思政教育的內涵,形成課程整體育人的聯動效應。
落實英語聽力課程思政的效果,其考核評價方式也需做相應變革。從過去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考查,轉向人文道德素養和專業知識相結合的多維度評價。當前由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組成的考核方式中,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表現和課外自主學習表現。自主學習,學生要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聽力訓練任務。比如用自己的語言轉述聽力材料內容,制作介紹中西文化對比的PPT或小視頻等。課堂表現,不僅有出勤記錄和課堂互動,還要綜合考慮學生回答問題的思辨能力、日常的思想品德、學習態度、團隊合作意識以及參與實踐活動等方面的情況。終結性評價以試卷考查,需要老師精心挑選聽力素材并設計合理的題目,既要考查學生的聽力水平,又要加大對學生思辨能力、跨文化對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養的考查力度。比如期末考查的聽力試卷,我們以中國嫦娥五號發射的新聞為素材,除了設置填空題,考查學生速聽速寫能力,還設置了簡答題,考察學生對國家科技發展的專注度,感受祖國的科技進步。通過改革考核內容和評價方式,全方位考查學生的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思想品德和人文素養,切實提高學生對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視和投入,讓聽力教學形成有效閉環,將課程思政的效果落到實處。
課程思政是高校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在英語聽力課程中落實“課程思政”,就是在符合英語教學規律和新時代高職師范生特點及英語專業特性的前提下,探索出多元途徑,實現傳播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貫徹立德樹人的理念,體現育人本質,真正做到守好一道渠,管好責任田,全方面、多角度、復合模式地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大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