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 穎 燕子翎
(1.大連大學教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2.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普羅旺斯學校,遼寧 大連 116622)
1.1.1 學校監督不積極
縱觀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踐現狀,高校方面對其的培養大多數處于一種“散養”狀態,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踐管理計劃大多流于表面的形式,沒有深層次的進行系統的規劃,尤其忽略了對實踐評價系統的建立,實踐質量的評估也較為粗糙,在實踐結束后也沒有有效的審核答辯機制,不少同學結束實踐后,雖然取得了蓋了章的“實習鑒定”,但是實際情況卻無從考量,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質量的提升。
1.1.2 教師指導不充分
在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踐實習中,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與領導十分的重要。在實踐環節中,許多校外導師對學生的態度并不明朗,許多導師擔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很少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同時校外導師的選擇存在缺少量化指標、缺乏實際考核等問題。這就造成了全日制教育碩士在實習過程中游離與實踐狀態之外,得不到有效的指導,即使出現問題,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等現象。
1.2.1 學生主動性較差
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制約實踐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踐環節目前正處于“被管制”的狀態,學生“被分配”、“被安排”。忽略學生,沒有嚴肅對待學生,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認知水平、等基本情況,缺乏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1]。同時,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一部分學生會選擇繼續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學歷,增加就業的砝碼。而實踐環節是在進行全日制教育碩士培養的必要環節,所以一部分學生可能會陷入兩難境地,進而導致實踐環節的質量下降。
1.2.2 學生實踐目的模糊
在實踐環節中,缺乏對其目的的反思,誤把教師的成長過程當成一般意義上的知識積累過程,但它實際上是一門臨床的、場域的、生成的、交往的、踐行的專業實踐[2]。從這一特性出發,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無可厚非,但是若忽視實踐目的的傳授,可能會帶來教育實踐本體價值的削弱以及實踐環節質量的下降。
1.2.3 相關理論指導缺失
在實際情況下,大部分學生都表示自己對實踐技能課的認知停留在課程導入、課件制作等程序化的教授,而對實踐理論的學習也是不夠充分的,對知名教育家的代表觀點不清楚、對教育理論的不熟悉等等。相關的理論指導不到位,造成實踐理論與實踐技能相脫節,使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踐環節淪為了技術培訓,帶來的實際問題就是所學技能的單純疊加。相關理論指導的缺少,易使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培養弱化了師范生本身的價值,窄化了實踐環節的意義。
1.3.1 實習類型較少
教育實習有助于促進師范生將碎片化的教育知識整合為系統化的實踐性知識,將靜態的陳述性知識轉化為動態的程序性知識,將單項的教育技能發展為綜合的教育技能[3]。但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實習類型較少,多數集中于模擬教學,即通過深入課堂實踐的方式,來達到實習的目的。雖然這種形式的實習有助于集中管理,但是學生對其他類型的實踐方式接觸較少,未能參與到具體的班級管理、科研活動當中,導致了對實習過程的重視程度不高,將具體的實踐環節范圍窄化。
1.3.2 實習時間較短
實習時間在6-8周,實習任務僅限于聽課、講授特定的部分內容,基本上是走過場,全日制教育碩士在這一實習階段還未走進教師角色,實習期已經接近結束,既沒有正式體驗當老師的感覺,也未完成教學實驗[3]。即使是集中的進行模擬教學,上課數量也明顯不足,大部分時間用于聽課,批改作業,或者協助教師完成一些非教學任務。實習時間較短,使全日制教育碩士在這一環節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即使在實習中發現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沒有時間進行調整,影響了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環節的質量提升。
1.3.3 實習效果不理想
如今的全日制教育碩士所取得的實習效果并不理想,出現了實習基地條件不理想、學生缺乏反思能力、理論知識脫離實踐知識成為一堆符號,割裂了兩個部分的本質聯系,對他們的管理常常處于“放羊式”的狀態。無法安排有經驗的指導教師進行指導,也無法與實習中小學教師建立有效聯系,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全日制教育碩士的實效效果不理想,影響實踐環節質量的提升。
2.1.1 實踐價值的有效傳遞
首先,高校方面要對相關文件逐條細致的進行傳達,讓學生明確實踐價值、實踐目標,同時準確把握自己的職責與分工,明確職責也是實踐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高校不應該忽略對教師也要進行相關理念的傳達,使教師從根本改變認識,才能發揮出教師的指導作用。高校,教師,學生三者是統一的整體,高校要做好總體的引導工作,不僅對學生,也要針對教師,這樣才能實現實踐價值的有效傳遞。
2.1.2 實踐環節的立體式與多面化
要想保證實踐環節的質量,就要做到多種實踐形式并存。首先,集中實踐。這種教育實踐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幫助學生熟悉中小學的實際情況,創建真實情景,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其次,分散實踐。通過分散實踐的形式讓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學校完成實踐任務。最后,擴展教育實踐內容。為授課的教師當助手,進行課后輔導答疑,幫助中小學生展開相關課題研究、進行研究性學習等等。
2.2.1 建立以項目驅動為核心的監督機制
教學中的項目驅動最終指向一個具有實際價值的教學產品。隨著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環節的進行,會出現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教學產品的實際價值,是否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樣會對實踐環節起到監督作用?;貙熢谔囟ǖ臅r間內需要與學生一起完成某一項目,使基地導師更加關注學生的實踐狀態。以項目為驅動背景,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監督機制,是提高全日制教育碩士實踐過程質量的有效措施。
2.2.2 “雙導師制”的優化
首先,完善導師的選拔制度。校內導師方面,要選拔出實踐能力較強、科研水平較高的校內導師,對教育碩士的實習活動進行指導。校外導師方面,應該專門選拔教學經驗豐富且具有一定專業技術職稱的優秀教師以及優秀管理者作為校外導師,對教育碩士具體的實踐環節進行跟蹤式指導。其次,建立合作主導的“師師關系”。校內導師將教育碩士的基本學習情況,性格特點等與校外導師交代清楚,校外導師則要將教育碩士的實踐進展,長處與不足及時進行反饋。這樣一來,對教育碩士的指導就有了側重點。
2.3.1 拓展實踐環節評價的功能定位
基于現狀,高校應該將對實踐環節的評價定位進行拓展,將教育碩士實踐能力培養與作為未來準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立足點,通過評價能夠了解教育碩士在實習過程中的全面表現。杜絕主觀臆斷評價,制定可以量化的評價標準,拓寬評價的發展功能。
2.3.2 完善實踐環節評價體系
首先,評價主體要多元化。高校應該建立起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將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學生自評與同伴互評等相互結合,且設定評價體系的比例構成,進而保證教育實習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其次,評價內容要具有廣泛性。高校對教育碩士實踐環節的評價內容應該擴充到對職業基本素養的評價,例如教師的職業道德理念、與學生的共情能力、問題的研討能力等等。最后,評價方式要具有多樣性。高校要突出過程性評價在教育碩士實踐環節的重要作用,對取得的成績給予及時的肯定,對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修正,以引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教育實踐環節過程中的自我反思,使整個實踐環節的評價體系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