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念 吳娉婷 任尊貴
(貴州師范學院 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
在中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手工藝技術,而且在每一門技術背后,都是一個民族的手工藝傳承。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侗族作為傳統手織布最為發達的少數民族之一,其獨特的工藝和樣式得到了不少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和收藏,同時也被列為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浪潮中,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已經數字化,這樣不但能使千千萬萬的人感受到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而且也能更好地去保護傳統文化不被丟失和失傳,徹底地消失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為了使本次研究調查更加具有真實感和豐富性,我們特意選取了一個對手織布紋樣保護比較完整的地方——榕江縣三寶侗寨。而作為本次研究調研的地方,聚居著大量侗族紋樣傳承者,讓我們走進村寨,去位于榕江縣的老作坊感受濃厚的紋樣文化氛圍。
由于每個侗族人喜歡的服飾圖案樣式和顏色不同,紋樣的種類和數量也是數不勝數,而且幾乎都是根據對大自然的崇拜意義來進行取材的,其品類主要包括了植物、動物、幾何圖形三類。每一個手織布的肌理和紋樣,都藏著一個個傳承與新生的故事,而他們的基本特征一共分為三種,分別為紋樣造型特征、構圖特征和色彩特征。
1.1.1 植物型
自然界中的植物種類繁多,色彩豐富,它們生動地呈現在侗族刺繡的圖案中,在這些圖案中不僅承載著侗族人民對自然之美的喜愛,更是反映了侗族人民傳統的農耕文化。而在眾多植物手織布刺繡紋樣中,各種花的樣式最為常見。圖案的描繪不以素描為主,而是重點在于形體的高度泛化。正是由于侗族淳樸的民間習俗,使得侗族的手織布刺繡圖案更多來源于山間田野、路邊河流、家檐等普通植物,從側面可以看出,侗族婦女對生活的熱愛和善于發現生活的情感。
1.1.2 動物型
由于動物紋樣出現的歷史比較早,所以人們對動物紋樣的研究比較深入和詳細,而且種類也比較繁多,例如魚紋、鹿紋、龍紋、鳳紋、蝴蝶紋等。侗族人民將這些動物紋樣進行巧妙地組合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并且經常用于生活中一直使用。每種動物紋都有不同的象征意義,魚紋象征著古代人們對繁殖能力的崇拜,鳥類象征著美麗和吉祥,而各種兇獸紋樣則是表達人們對自然生命的敬畏,這種情感表達在侗族文化中也有體現。
1.1.3 幾何型
在侗族手織布紋樣圖案中大多數是由幾何圖形組裝或者拼接而成,例如正方形和三角形、圓形和三角形或是各種不規則圖形隨意組合。根據每個人的喜歡,由不同的幾何圖形組成的圖案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和蘊含的文化都是各不相同的,如直線分割往往顯得剛毅,弧線組合則柔和典雅,作為輔助邊飾添加色彩,混搭圖案突出剛毅奔放之美。侗族婦女胸部口袋的刺繡經常描繪不同的幾何形狀。整體布局工整,線條流暢,修長清晰。它們相互呼應、相輔相成,充分體現了這個民族精湛的工藝、獨特的美學、豐富的知識等。它體現了侗族婦女塑造創新藝術的能力,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
1.2.1 紋樣造型特征
龍鳳、魚、蝙蝠、蝴蝶以及花草等紋樣皆有著吉祥寓意,是婦女們借以表達求福納吉訴求的物化符號,這些紋樣主要用白色粗線作紋樣輪廓,類似于線描的手法,表現紋樣時抓住其主要特征進行著重表現,比如鳳的尾巴、頭以及翅膀等部位,運用抽象的手法將紋樣表現得活靈活現。而且同一主題的紋樣也沒有固定的形式。七十二寨侗婦女會從技藝嫻熟的圖案師傅那里學到或者買來圖案,進而進行描摹或者模仿,漸漸地她們能夠自己描繪圖案,因而出現了不同造型的紋樣。
1.2.2 構圖特征
從構圖上來看,刺繡圖案紋樣具有“滿”的特征。一方面表現為“局部滿”,比如婦女的上裝,只在衣袖、胸襟和下擺等位置進行裝飾,即其刺繡圖案面積較小,只在這一小塊上“滿”,在整體看來并不滿。為了將服裝裝飾得更加美觀,七十二寨侗婦女將龍紋、鳥紋、魚紋、花草紋等紋樣結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構圖形式,比如龍的身體中嵌有鳥和蝴蝶等[1]。
另一方面表現為“整體滿”,圍腰、飄帶裙、背兒帶等服飾由于面積較大,在進行紋樣裝飾時,需要慎重考慮紋樣的構圖。聰明的七十二寨侗婦女進行紋樣構圖時講究對稱,在中心部位設置主體紋樣,四周用其它紋樣作陪襯,形成了和諧、整齊美觀的布局。以圍腰為例,圍腰的中心往往會有主體圖案,如龍、鳳、魚、蝙蝠等,并在周圍搭配蝴蝶、花草等紋樣,以達到襯托主體的作用。整體來看,圍腰上的裝飾紋樣主次分明、結構嚴謹,各種紋樣搭配和諧,營造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1.2.3 色彩特征
從色彩上來看,七十二寨侗服飾追求色彩明快的對比效果,給人以清新雅麗的感覺。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圖案紋樣以白色為主色,紋樣的邊緣以白色粗線環繞而成,大量的白色邊緣無論與什么顏色搭配都會形成-種對比與調和的美感,有著柔和的氣氛。紋樣裝飾的部位一般用純色面料做底布,五顏六色的絲線交織而成的紋樣與面料底色往往形成對比。侗布本身色調深沉,古色古香,樸素樸素,用白色等鮮亮絲線織成的圖案形成明暗對比,表現出色調和諧、順應自然的特點。
本次采集記錄我們主要通過尼康D850全畫幅單反相機對傳統紋樣進行數字化采集,包括拍照與攝影。拍照的圖像格式為png格式,像素為1800萬,分辨率約為1800萬像素,圖片數據通過數據線或者讀卡器導入到計算機,高質量的圖片方便。后期數字化處理時將視頻的格式調整為MP4格式,尺寸為1920*1080(全高清),通過數據線或讀卡器可以直接導入計算機,最佳程度的保存視頻。由于在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中,還未形成一套規范的標準體系,所以圖像、視頻的尺寸、分辨率、格式都按照最佳效果來定。
數字技術為傳統手織布紋樣的采集提供了很多方法,目前有可以將紋樣數字化的機器設備,如錄音筆、掃描儀、數碼相機等。通過數字化采集和儲存,可以將邵陽藍印花布的文字、照片、錄音、視頻、等轉化為數字格式,保存于計算機、光盤、硬盤等現代媒介中,還可以上傳于網盤、傳輸于網絡。在本次采集中,主要包括文字采集、圖片采集、音視頻采集。文字采集通過收集紙質材料、采訪錄音、數碼相機拍攝,這些材料通過編輯整理成計算機文本,存儲于計算機。圖片、音視頻采集用過尼康D850全畫幅單反相機獲取,拍攝完成后即可導入計算機儲存,最佳保護音視頻的完整性。
數字化即利用數字化技術將侗族傳統手織布紋樣系統、有序的保存下來,數字化具有可識別性,采集的數據可轉換為計算機二進制代碼,便于計算機讀取和存儲。然后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各種信息進行重新編譯、處理和存儲,并將其轉換為數字媒體可讀的數據。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場記錄和傳播就是利用這種數字化的方式來追溯歷史和傳承文化[2]。將記錄是圖片進行紋樣提取與拆分單個元素,將數字化管理掃描到計算機里的紋樣導入Photoshop內,調整圖片大小,剪切圖片,得到較完整的圖片。在對鳳紋樣中,拆分整張紋樣,提取出對鳳的造型,再提取各個紋元素,就能得到單個的紋樣元素。
目前發展的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已經很完善,對一些數字采集的紋樣進行優化、矢量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數字化處理得到的矢量圖形可以永久保存,方便數據庫建立的素材需求。數字化處理包括紋樣的提取量化,圖片、視頻、錄音儲存為統一的格式,還有視頻的剪輯與后期處理。需要用到一些計算機軟件,比如: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e、Premiere等。利用Adobe Photoshop這個圖像處理軟件用來編輯圖像大小、調整圖像規格、轉存或保存格式。利用Adobe Illustrate這個圖像處理軟件可以將紋樣提取出來并進行矢量化,紋樣能夠被無限地放大或縮小,也不會影響圖片質量,在計算機里永久儲存而且不會失真,使用范圍更加廣泛.非常適合邵陽藍印花布的紋樣提取與保存。利Premiere視頻處理軟件可以將數字拍攝得到的視頻和錄音,比如邵陽藍印花布老作坊當地特色、傳承人的口述史、傳承人日常生活記錄、工藝流程等等進行期處理與編輯,剪輯素材、添加字幕、添加音樂等,得到完整的數字視頻。
侗族傳統手織布紋樣的形式多種多樣,采集和記錄在目前來說都不夠完善,我們當前以榕江縣三寶侗寨為例的研究還有很多的局限性。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數字化研究還有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侗族傳統紋樣的數字化采集,由于個人能力有限且紋樣繁多,未能將所有紋樣進行數字化采集和處理。關于應用研究,可能有更好的方式或平臺去呈現、去傳播,由于筆者知識的匱乏,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