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思靜
摘? ?要:在當下我國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得到了全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但是,由于政府缺少培育工作的經驗,培育中的政府管理工作還存在著各種問題,培育效果也很難讓人滿意。通過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職業農民培育中政府管理的先進經驗,如美國完善的培育立法體系、德國“雙元制”培育模式、日本培育資金來源多元化等等,希望可以改善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政府管理工作。
關鍵詞:發達國家;職業農民;政府管理;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F32;G72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8-0029-03
引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我國新型農民培育工作正處于起步的初級階段,急需政府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府管理工作、保障工作。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職業農民培育中政府管理的先進優秀經驗,對于完善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府管理工作有著尤為重要的參考意義。
一、發達國家職業農民培育中政府管理的經驗
(一)美國完善的培育立法體系
在美國,政府制定法律等規章制度,采用立法的形式作為農民培育的基本保障。最早在1862年,美國便逐步開始對相關農業教育進行法律制定,由美國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親自部署并由此誕生了《莫雷爾法案》。之后美國國會宣布正式設立“贈地大學”,以此方式來促進農業和工藝教育,同時滿足經濟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克服資金缺乏等物質條件上的難題。通過聯邦政府將擁有的土地有計劃地交由各州去興辦,根據各州議員名額進行分配,以每個議員3萬英畝作為合理標準,按照要求向各州贈予國有土地。同時,莫雷爾法規定各州在獲得土地的五年內必須興辦起一所主要從事農業和機械工程的高等教育院校。隨之,1887年全面規范頒布了著名的《哈奇法案》,其中明確強調要求美國聯邦政府進行財政撥款,以財政投入的方式對各州實施資金上保障,使這些技術院校有充分的財政支持并得以有效運行,同時鼓勵各州政府建立相關農業試驗研究所來進一步促進教育發展。1890年,美國國會制定并通過了第二部《莫雷爾法案》,規定聯邦政府每年須向各州贈地學院提供的財政撥款,并要求以后逐年遞增,促進教育發展,將其規范化、強制化;除此之外,還根據具體情況專門為黑人設立了“贈地大學”,保證了教育的公平性。1914年聯邦國會兩院參議通過了《史密斯·利費法》,其中規定各州的“贈地大學”須進行有關農業產業合作,鼓勵組織雙方共同建設農業教育推廣站,以此提供更多的農業教育發展渠道,獲得推廣農業的資金支持和社會組織的參與。1917年頒布的《史密斯·休斯法》中具體指出,興辦的學院須設立與時俱進的農業教育的課程,并且政府要做到資金上的支持與保障,使學生接受到的是高效和專業的農業職業教育。1935年通過的《班克里德——瓊斯法》要求擴大財政投入以及農業扶持和推廣力度,保持“贈地學院”的良性發展。美國自設立“贈地學院”以來,大力推動農業教育發展的同時也促進農業人才建設。此后美國聯邦政府相繼通過多個法案對農業教育進行干預,但各個州的大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如1962年的《人力開發和培訓法》、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2008年的《農業法》和2012年的《新農業法》等,通過這些立法對農民的職業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推動美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發展。通過美國立法的時間間隔足以表明聯邦政府高度重視各州農業職業教育,為教育公平化、規范化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確保農業職業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制度的高效運行。
(二)德國“雙元制”培育模式
德國政府將職業培育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在德國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政府對其進行制度管理和規范設定。其中“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模式,將農業職業教育與相關農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重視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確保職業教育培訓任務的合理配置,以企業培訓為主,由企業投入資金并支付職業教育中培訓項目的費用,政府則需要對資金支持進行公平分配,對培育的課程做到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此模式作為德國職業培育的主要方式,為德國培養了大量的農業技術人才。作為組織者的農會擔負著職業教育的管理責任,實施“雙元制”的教育模式。為了培養基本從業能力,學生需要親身進入農場學習實踐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規定學生每周要在職業院校接受三天左右的課程培訓,專門學習農業理論知識。整個培育過程都在學校教育和農業工廠企業相結合的模式下進行的,因此確保了職業培訓的全面性,加速促進了學校和企業雙方共同發展,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效推動了德國農業職業培育的進程。德國職業教育培育由政府主導,鼓勵學校、企業、社會組織等資源廣泛參與,各個領域間密切合作共同進步,根據本身的具體情況,結合實際促使農民向職業現代化水平邁進。德國“雙元制”培育模式在人才培養上有其自身的優勢,能夠確保德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逐步有序的發展和高效運行。此外,由于企業單方面力量薄弱,德國農民職業教育允許實施聯合辦學,形成互補模式,以有效處理培育期間企業無法單獨完成的各種問題。這充分激發了社會組織以及各方的積極性,同時對培育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有利于促進多方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德國農民職業培訓依靠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間的相互合作,要求各類職業教育部門與聯邦政府合作進行共同領導,同時國家倡導社會機構及民間非盈利組織踴躍參與。其中以德國農業青年協會作為代表加入職業培訓并指導相關工作,另外鼓勵私營企業組織對農民進行實踐操作培訓,以利于提高農民的綜合能力水平和基本職業素養,確保人才資源培養計劃穩步進行。
(三)日本培育資金來源多元化
日本作為島國其國土面積僅為37.8萬平方千米,其中農業耕地面積551萬公頃,地處東亞地區,擁有1.27億人口,人均僅占有0.05公頃的耕地面積,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極其稀少,并且在這些耕地中大面積都是丘陵和山地,根本無法進行農業種植和經營。因此可見日本的農業生產的天然條件相當薄弱,所以二戰之后日本政府對農業實行大力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加速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發展,提高本國的農業產業指標。大量的資金投入是日本農業培育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為減輕自身財務負擔大力鼓勵社會組織力量加入到職業農民培育中來,由政府主導,與民間組織合力管理,形成相互促進的局面。社會力量能夠為日本的農民職業教育帶來大量資金支持,多渠道對職業農民教育進行推廣宣傳。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農民職業培育的發展,因此從政策上給予支持及保障,不僅設立了農民職業教育的專項財務資金,并充分調動國民積極性,使民眾意識到農業培育的重要性,從而構建多方資金投入渠道,將公眾資本引進到培育中。日本政府制定相應規章制度保障資金的穩步投入和投資渠道的廣泛延展,形成了職業教育、推廣農業以及科研的資金決策體系。當前日本農業培育資金主要依托于國家政策撥款和有關農業部門的調撥等。而多方投入有利于保證農業教育資金來源的穩定性,社會組織及公眾的積極參與一方面為教育項目經費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能夠吸引國民群眾和各個領域組織的共同關注,促使日本農民職業教育得到廣泛發展。除此以外,在日本如果農業從業者選擇研修,日本農業大學則對農業研修人員實行學費全免以及額外生活補貼,這項政策有利于激發農業從業者選擇繼續深造鉆研農業的積極性。
二、發達國家職業農民培育中政府管理對我國的啟示
(一)不斷完善與補充培育立法
發達國家之所以具有高等的農業職業培育教育水平,是因為各個國家十分重視農民的職業發展,同時積極落實立法工作保障職業教育順利進行,從而推動農民職業化發展進程。日本制定法律明確指出培育中政府及各個管理部門的權責義務,能有效制止職業教育部門間發生推卸責任現象發生,保障各部門盡職盡責完成職業教育中自身擔負的任務,有效進行組織管理,合理分配工作。除此之外,明確的法條有利于保護接受職業培育的農民和代代從事農業產業家族的權益,保證政策上的穩定性,減少農民的顧慮擔憂,從而促使農民積極踴躍加入到職業培育中來,大大提高了培育的參與度。不論是歐洲還是亞洲的發達國家,在職業農民培育方面都擁有十分悠久的立法歷史,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對法律進行更新修訂和改革創新,在培養的各個方面都制定詳細的規范章程,為農民職業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沒有實施立法工作來保障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雖然隨著職業教育領域的興起1996 年出臺了一部《職業教育法》,但是這部法律內容空泛、條文單一,其中還存在大量的知識漏洞,缺乏先進性與專業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發展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目前我國政府對職業培育管理工作都以紅頭文件形式進行規范,因此培育進程中沒有穩定的政策保障;同時,政府文件也存在缺乏公信力、社會權威較低等實際問題。我國必須要對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教育工作規范實施并制定專業化的法律進行約束與保障,只有實行立法才能保證培育管理中的資金以及監察管理得到落實,進而使職業培育各組織部門都能全力履行自身的職責和義務,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順利、穩步、高效發展提供保證。
(二)多方資源協同參與培育
當下主要由我國政府機構組織或是各地區相關農業廣播院校來負責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培育涉及到的專業領域狹窄,僅僅依靠相關農業產業貿易和農商企業進行培育,難以達到培育的預期效果。在德國先進的“雙元制”培育體系的影響下,我國可以充分借鑒德國的培育經驗,政府進行強有力的政策制定來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并鼓勵相關農業企業及社會組織積極踴躍參與進來,同時引導農業專業院校加入農民培育工作。單純依靠一些專科學校是不可能完成培育工作的,必須要融入多方資源共同合作,加強農業專業院校與相關農業企業的聯系,充分發揮出各自的不同優勢,推進培育工作的穩步進行。與此同時,政府應將權力下放到這些農業企業及社會組織中,使其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進程中擁有更多自主權和管理權,由組織進行具體的落實執行工作,不斷與相關農業產業及院校加強溝通合作,有利于將雙方優勢發揮到最大化,實現協作共贏;此外相互間合作進行資源分享有助于節約培育成本,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經濟消耗,促進專業院校與農業企業合作的穩定性。此外,政府大力支持有關農業園區資源加入培育,通過建設培育專項基地進行創業發展,為青年農業從業者提供了有效的資源。值得注意的是,院校農企雙方的協同教育培育必須要對培育的各個環節進行細化分析,加強雙方間的資源合理配置,同時完善調研工作,根據廣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實際需求合理分配資源并設置具體的培育課程以及培育內容等。
(三)拓寬培育資金來源渠道
縱觀各發達國家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充足且穩定的培育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是培育工作得以開展的前提保證,而且也是影響培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培育資金支持可以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學員以及承辦培訓的各個機構、組織的積極性。目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經費絕大部分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培育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的問題比較突出,不利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全面推進。我國各級政府機構應在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性財政專項撥款的基礎上,積極拓寬培育資金的來源渠道。第一,各級政府應在培育資金方面制定出具體的組織規劃,帶動各自下級地方政府逐步增加其財政撥款比例,保證培育資金的穩步增長;此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資金投入要納入政府專項財政預算之中,從而進行專門的監管,專款專用,確保培育資金的合理高效使用。第二,我國各級政府還應拓寬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資金的來源渠道,構建由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培育資金投入機制。政府要制定資金激勵政策,提高全社會投入的積極性;并利用有針對性的金融、財政手段,合理有效地吸引社會中的各行各業參與到培育工作中來;同時要將培育的專項資金投入到基金中,聘請專業人員運營管理,創造出更大的收益。
參考文獻:
[1]? ?衛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問題起點、理論內涵及發展方向——以實效性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農業教育,2017,(6):30-35,93.
[2]? ?張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2020,(2):68-69,76.
[3]? ?曾哲.德國職業農民培育的經驗及啟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58-63.
[4]? ?趙恒.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國際比較及經驗借鑒[J].繼續教育研究,2018,(8):30-35.
[5]? ?李毅,龔丁.日本和韓國農民職業教育對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6,(10):59-64.
[6]? ?馬國勝,陳娟.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特征與對策路徑[J].安徽農業科學,2020,(4):279-282.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