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橋
【課題項目】課題《信息化條件下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基于“工單制”教學云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068-02
混合式教學是當前學校教育和培訓領域研究和實踐較多的方向之一,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也越來越多,基于現代網絡技術尤其是網速的不斷提升,5G逐步成為主流,對混合式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成為教學改革的趨勢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分析
1.國外的研究現狀
Cooney等人于2000年首次使用“混合式學習”的術語,指出混合強調的是基于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學習環境中實現教學與輔導的混合。學者Franks指出,混合式教學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多樣化教學方法的深度融合,可以整合傳統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優勢,有效地提升學習主體的學習靈活性和自主學習能力。Colis和Moonen側重從線上學習與傳統面對面學習二者相結合稱之為混合式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對課程的靈活設計,打破課時對學生學習的限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體驗。總之,混合式學習主要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在建構主義、認知主義以及行為主義理論指導下,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緊密結合,確保獲得學習成效的最優化。第二,教學過程涉及多種現代技術的合理運用,借助多樣化的展現形式、協作實現,最終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三,實現基于工作導向的任務與教育技術的結合,而保證學習與工作的一致性;第四,將各類教學技術(如video、電影等)和面對面的教師指導教育協同結合。
混合式教學在國外職業教育的應用范圍很廣,主要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提升、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在國外醫療教育的應用領域,在醫師技能相關的培訓中, 混合式教學是主流的教學方式之一。與傳統的培訓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學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學習興趣、在臨床實踐中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國外常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美國Carol A.Twigg博士提出的PCR(Program in Course Redesign,課程重新設計)專案模式;印度國家信息研究員Purnima Valiathan根據研究總結的PV(Purnima Valiathan)模式;Barnum和Paarmann于2002年提出的混合式學習四階段模式;美國猶他州州立大學的學者Jared M.Carman提出了混合式學習的五個關鍵因素,主要包括:實時學習、自定步調學習、合作、評估、學習輔助資料;應用于公司培訓的歐洲ERP(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歐洲復興計劃)模式等。
2.國內的研究現狀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12月在第七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首次提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國內首位倡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學者。劉欣紅教授首次對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這種教學方式引入到大學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及應用性進行了具體剖析;李克東教授等提出了混合式學習設計八步驟,田富鵬和焦道利提出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祝智庭教授提出了三維整合框架。
山東省也逐漸重視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尋求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初期,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網絡學習、網絡資源建設以及混合式學習支持服務等層面。例如,近年來普遍被提及的混合式學習、移動學習、分布式學習等。關于學習資源環境建設相關的研究也較多,例如基于Moodle的研究等;中期逐漸重視對混合式學習的理性反思,著重對混合式學習的實證研究、課程改革與模式構建方面進行研究;當前,混合式學習的有效性、多元學科及實踐應用等方面逐漸成為研究重點。
但是,在研究混合式教學模式上也存在諸多問題,如“重申報,輕實踐”,為了申報課題,搞得轟轟烈烈,課題結束,也就不了了之;如“獨木難支”,沒有形成完整的生態環境,在某一門課做了改革,學生在一學期的幾個月時間里,剛剛熟悉、適應了新的教學模式,課程結束了,其他課程還是傳統教學模式,沒能將新模式延續下去;新的教學模式過于理想化,線上線下,微課、仿真等等做了很多資源,沒有考慮現代高職學生學術水平較差,學習能力不強,且厭學情緒很重,能主動學習的很少,導致資源很豐富,但教學效果不好。特別是從近些年的發展來看,我國高職院校的生源類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加復雜,如何將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充分地展現出來,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提升高職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效果,進而有效地調動高職教師的積極性以及創造性等等,這些對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都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3.發展趨勢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以及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不僅使人們獲取知識方便,更對傳統的教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多媒體教學、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大量涌現。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了教學資源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創新,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渠道,也為師生之間進行高效率的溝通提供了通暢的通道。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提出將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作為重點任務之一,要求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以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因此,信息化條件下,互聯網線上學習與傳統線下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必將成為教學改革的趨勢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二、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研究的意義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意義在于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應用“互聯網+教育”思維,深化高職計算機專業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改革和內涵建設。
1.探索中國特色高職教育改革發展路徑
國外高等教育界有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但在推動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不可盲目地套用或照搬,否則我們的學生不適應、老師不習慣、教學資源也不夠,導致“水土不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研究借鑒國外高等教育界先進的教學理念前提下,根據我國國情進行研究與實踐,推動構建具備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改革發展路徑,逐步形成“倡導教學自覺、積淀教學文化、營造重教氛圍”的中國式教學文化。
2.推進實現“定制化培養”和“因材施教”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通過對專業工單資源庫的建設,積累難度不同的工單供學生選擇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知識水平、興趣愛好或廠家需求,選擇若干難度適當、不同方向的工單,甚至特定方向的工單系列學習,實現“因材施教”和“定制化培養”。便于實現職業崗位技能轉化,適應高職學生擅長實務技能學習的特點,尤其適合當前高職院校生源的復雜結構和企業的不同需求。
3.推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
傳統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受學科性、知識性影響,主要側重輔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脈絡框架,增進學生對概念性、原理性知識的準確掌握。因此,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是課程的中心,通過傳道受業將知識單向傳遞給學生。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被忽視,盲目地接受和生硬地記憶老師教予的知識。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創新性、主動性被忽視,無法真正地實現理論與知識的融會貫通,無法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去。而基于“工單制”教學云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以學生根據工單任務描述,在工單資源的輔助下,獨立自主地逐步完成工單任務,通過工作來學習,最終獲得學習成績(報酬),在這里學生是學習主體。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利于培育學生的獨立人格,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培育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水平、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4.推進“三教”改革,實現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被動地進行學習,無法主動地進行知識學習和獨立思考。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校培育出的人才無法適應現實社會的需求。為此,課題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為主要研究重點,側重關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對于促進教學相長,提升教學實效性,促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符合職業教育模式未來發展趨勢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建設的課程教學資源,能夠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隨時可以進行線上教學,在當前疫情大背景下,更突顯職業教育模式未來發展的方向性。
參考文獻:
[1]馬志強,孔麗麗,曾寧.國內外混合式學習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基于2005—2015年SSCI和CSSCI期刊論文比較[J].現代遠程教育,2016.(4).
[2]何克抗.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4(4).
[3]劉允濤,劉悅. 高職計算機公共實訓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6).
[4]劉彬,林偉,胡建偉.混合式學習模式在計算機網絡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