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璐
【摘要】在小學教學中,數學是比較基礎的學科,對于學生來說可以培養其數學能力。而數學情感的培養是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愛好的前提,也是學生將數學學好的基礎。但是在日常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教學內容主要是以課本為主,因此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缺乏一定的情感,也感受不到數學可以為自身所帶來的樂趣。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數學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073-02
一、影響小學數學教學的情感因素
數學學科的單調性特點。數學學科知識性、科學性偏高,傳統的教學方式又大多是以教師講述、學生傾聽,然后再輔以練習鞏固的方式來貫穿數學教學過程,這種方式對于學生而言難以調動他們足夠的學習興趣與激情,因此容易出現走神、不能持續專注等現象發生。因而學生不能學會主動思考數學問題、不能做到準確表述數學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的情感表達方式不夠。每一位教師都想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出類拔萃,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嚴師出高徒一說。但如今多元化的教學環境之下,評價老師的優秀并不獨以嚴苛為上,過于嚴厲可能與學生產生距離,影響師生間的融洽和情感交流,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敵對心理、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將自己對學生的愛充分表達出來,與學生做好情感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不至于讓學生“懼屋拒烏”。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情感的作用
(一)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對數學學科持有多深的學習情感就會產生多積極的學習態度。積極向上的情感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學科充滿熱愛而去求知,使人形成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消極的情感則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一定的厭惡,從而極力排斥學習數學。因此,要想通過數學學科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就需要教師積極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積極探索與實踐。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態度和體驗,情感可以引導人們的心理活動,也是能否做好一件事的內在動力。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如果對數學學科有濃厚興趣,那么就會產生積極的情感推動其努力學習;反之,如果學生認為數學學科的學習沒有一定的價值,不僅會對數學厭煩,還容易產生憎恨心理。因此當學生對數學失去學習興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和欲望,由此可見,數學情感的培養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1]。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情感的對策
(一)培養學生興趣,奠定數學情感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興趣是培養學生學習的重要動力,因此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小學學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大部分學生依然是貪玩的,那么在課堂多采用游戲實踐、動手操作、小組探究等教學方式是與之年齡特征相符的。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深入研究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特點,導入合理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培養數學情感奠定基礎。在數學課本中,概念定義與性質揭示的內容比較多,并且理解起來也比較抽象,如果利用更加直觀的自主體驗操作環節,學生可以深入淺出地真正領悟到數學概念、性質的形成過程,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的幫助也會比較大。比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時,要想讓學生認識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環節,給每一名學生都發一個不同度數的“角”,然后讓學生自行組成小組進行測量,這樣可以讓學生對多個三角形進行實際觀測演算,從而自主探究得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種直觀的游戲操作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這一部分的知識點,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與發現的成就感,從而樂于積極主動探索相關的數學知識。由此可見,利用游戲操作體驗,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興趣,可以奠定學生的數學情感基礎。
(二)師生關系是學生形成數學情感的關鍵點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師生在課堂中進行有效互動,增進師生感情,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加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保持主動學習數學的動力。基于此,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時候,以朋友定位與學生進行交流,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不能摻雜任何不同的情感色彩,尤其是要主動與那些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進行積極交流,掌握這類學生的思維動態,分析其學習能力弱、成績差的真實原因,并給予這一部分學生正確的指導,充分使用鼓勵策略,樹立學生自信心,讓學生逐漸發現自己學習的長處,激發學習興趣,真正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有表現欲望,都喜歡聽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動態,發掘不同學生的表現欲望,在課堂中充分搭建平臺,讓學生施展自身才華,給予學生表現機會,合理運用鼓勵策略,及時肯定學生進步的點滴,滿足學生想要受到表揚的欲望,學生會將其內化為學習數學的驅動力,讓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喜悅。因此,融洽有愛的師生關系是學生形成數學情感的關鍵點,是撬動數學教學高效率的杠桿。
(三)教師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數學情感
教師要想感染學生,不僅自身要具有滿腔熱情,更應將自己的情感以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有一部分教師其實是對數學有強烈情感的,但是實際拿到課堂教學中,語言就變得十分枯燥乏味,即使其中有生動有趣的內容,也難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雖然教師才華橫溢,但依舊難以培養出學生的數學情感。因此,教師必須要學會以聲傳情、以神傳情,特別是數學教學中比較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更需具有情感色彩的語言和語音語調的依托才能得以表現。教師要用自身真實的情感引發學生情感,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打動學生心靈,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以聲傳情的同時,教師還要善于運用合適的神情、手勢等體態語言與學生交流,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事實上,有時一個鼓勵的神情就會給學生支持的力量,在學生的心靈就可能對教師產生情感,進而影響數學學科的情感產生。同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比如表揚一些課堂表現活躍的學生,鼓勵和關心表現欠缺的學生。讓數學教師自身美好可親的形象建立在學生內心深處,由此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四)數學活動是培養學生數學情感的有效方式
數學對于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抽象性,所以學生無法透徹理解數學知識點,甚至還會有一部分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障礙,在心里設下定義:“數學太難學,我學不會,不想學。”對此,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幫助學生打消這種錯誤的學習心理,為學生組織趣味性強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提高數學學習的熱情,獲取數學知識。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數學競賽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設置一定數量的計算題,分別按照全班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劃分為三個層次均勻的小組,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小組比賽,根據完成計算正確率的高低和計算速度快慢來進行評分。學生會為了集體榮譽感主動參與到集體數學活動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對枯燥的數學技能得以掌握,同時學生也建立起了對數學學習的情感。
(五)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
在培養小學數學情感時,需要將情感教育延伸至課外實踐活動。比如,關于人民幣的認識。由于在課堂上學生初步認識人民幣,對其價值無法感知,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外實踐作業的完成,讓學生和家長走進商城、超市,用自己的零花錢來自主購買物品,在自行購買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直接體驗到人民幣的價值。同時教師在檢查實踐作業完成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積攢好自己的零花錢,通過增加零花錢的數量來滿足自己的小心愿,也可以用零花錢來幫助有困難的小朋友,由此也培養了小學生的愛心,同時通過此課外實踐活動更深刻地認識到了人民幣的價值[2]。
(六)積極創設教學情境,落實情感教學
教師在引入教學時,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就會對數學產生更加親切之感,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比如,一年級學習十以內加減法運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同桌兩人為一小組,運用學具小積木動手合作操作,讓學生通過自己數積木增加或減少的個數,體會加法與減法的運算,問最后剩多少積木?通過這種真實的體驗,讓學生學習加減法運算更加有效。
另外,教師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在故事教學環境下學習。比如,除法平均分的學習,教師可以舉出生活中的實例:兩個小伙伴分6個桃,會產生幾種分法:一人5個,一人1個;一人4個,一人2個和每人分得3個,此時要怎樣分更公平?這一問題考查了對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實際理解及應用,讓學生了解了怎樣分才是平均分。這種貼合實際的例子更能讓學生充分了解數學知識,掌握運算法則的使用規律。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陣地,要想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至關重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教師自身數學情感帶動學生數學情感的產生,運用“社會課堂”布置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從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出發創設教學情境,進而真正使數學應用于生活與社會之中。
參考文獻:
[1]李善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J].新智慧,2019.
[2]劉曉佳.淺談小學數學情感教育的設計及運用[J].情感讀本,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