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建軍
我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頒布了貫徹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的通知,它頒布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夠健康發育,能夠承受繁重的學習生活以及畢業后所要面對的社會和生活壓力。多項研究指出,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這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缺乏運動鍛煉是最主要的原因,而體育態度是提高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重要動力,是影響學生是否愿意及如何進行身體鍛煉的心理因素。在當今社會環境和社會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體育態度又有哪些新的轉變,這些轉變對其體質健康有何影響,高校體育教學要從中做哪些改革措施,這些都是必須有所重新認識的。
以忻州師范學院19個系(除體育系以外)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別選取每個系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共380名學生。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重點查閱了近10年有關體育態度與體質健康的相關文獻,把握本課題的最新研究動態,為論文完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并通過忻州師范學院公共體育教研室收集所調查學生的2019年的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
2.2.2 心理測量
根據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參照北京體育大學毛榮建設計的量表,該量表從鍛煉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兩個方面對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進行調查,經過檢驗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的標準。該問卷由56個問題組成(根據預發放問卷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本校的實際情況,對量表進行了修改),采用5級評分法記分,總分280分,通過8個因素對大學生的體育態度進行調查。
2.2.3 問卷調查
根據本次研究,設計《大學生體育態度鍛煉量表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380份問卷,回收問卷354份,其中男生回收170份,女生回收181份,回收率為93.16%,有效問卷共341份,問卷有效率為96.32%。
2.2.4 數理統計
運用SPSS統計軟件中的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一樣本t檢驗對調查問卷以及體質測試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毛榮建指出體育態度由8個因素組成: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行為習慣、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可歸納為三個類型:認知(包括行為態度、目標態度和行為認知)、情感(包括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和主觀標準)和行為(包括行為習慣和行為意向)。8個因素的得分范圍在7~35分之間。
由表1可以看出,反應認知的三個因素得分均數較高,且方差較小,學生的得分離散程度較小,說明學生在認知行為上的得分較高且差別不大,表明隨著大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歷的提升對體育不再是片面的認識,而是對體育方面基礎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使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好處,不再排斥相關的活動。
反應情感的三個因素的得分低于反應認知的三個因素的得分,表明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并未獲得理想中的情感體驗。情感體驗得分方差較大,離散程度較大,表明可能有一部分學生能夠從體育鍛煉中獲取積極地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的得分最低,說明學生在參與體育鍛煉時,對做出某些體育動作感到困難,身體協調性較差。主觀標準上大學生平均數較低,且方差小,說明普遍得分較低,表明大學生在鍛煉時沒有充分的自主權,參與體育鍛煉不夠積極,周圍的人也不能給予積極的支持。所以學校體育要努力提升學生對參與體育的興趣,使學生從體育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反應行為的兩個因素行為習慣和行為意向的得分明顯較低,說明不少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意識層面,并不能付諸于實踐活動中,缺乏實踐經驗。導致大學生在行為方面得分較低的原因可能包括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是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參加各類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下降,惰性增加,并仍有一大部分學生未能對某一具體健身項目產生興趣??陀^原因是大學生更多由于就業壓力而忙于自己的學業,多數大學生有過長熬夜及過多使用電腦和手機,以于沒有多余的時間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
根據本次統計結果表明,本次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體育態度的得分集中在一般態度和良好態度上,一般態度的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71.2%,積極態度所占的人數最少,僅占總人數的1.17%,消極態度的占總人數的16.42%。體育態度的8個影響因素相互聯系,這8個因素統一于體育態度之中。因此,要形成良好的體育態度,需要8個因素的協調發展。但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往往不能很好的協調在一起。

表1 大學生體育態度得分情況分析
根據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編制的《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中國學生(19-22周歲)測試指標的平均值與本次調查中選取的師院學生的成績進行比較分析(表2),并將從數據反映出來的信息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以了解我校學生的健康狀況。
從表2可以看出,男大學生的體質總成績與全國同年齡男生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P=0.085>0.05),說明男生的體質與全國男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相當,但男生在1000m、跳遠和坐位體前屈上與全國成績的差異性較為顯著,且與全國平均成績相比不太優秀,說明他們在耐力、腿部力量和柔韌方面較差,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男大學生的引體向上成績很差,及格的學生很少,說明他們的上肢臂部力量不夠好。
女大學生的成績與全國同年齡女生相比差異性較明顯(P<0.01),并且她們的成績要比2010年全國的水平高,但是在50m和800m這種較為劇烈的項目上不太優秀,說明她們的速度和耐力需要教師的重點關注。男女生的身高體重指數(BMI)、肺活量指數和坐位體前屈都與2010年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具有高度顯著性差異,不同的是前者與全國水平屬于負相關關系,而后兩者與它是正相關關系,說明男女大學生的肺活量和柔韌性處于全國上游水平,而體型則可能不夠勻稱。
本次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大多數學生集中在良好和及格之間,且處于及格的人數最多,占55.95%,說明大學生總體的體質水平還是不高,學生的體質健康需要全面的發展。

表2 大學生體質健康成績得分情況
從表3中可以看出,體育態度總評和體質總評之間存在高度顯著性差異P=0.006<0.05),說明大學生體育態度積極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另外,大學生體育態度各因素與其體質測試的各項成績之間都是正數,表示它們之間是正相關關系,大學生對體育基礎知識了解的越多,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就越高。

表3 大學生體育態度與各項體質測試成績的相關性
大學生的身高體重指數(BMI)與大學生的行為態度、目標態度、行為認知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與行為意向、情感體驗、行為控制感、主觀標準存在低相關(P≤0.05),而與行為習慣之間存在高相關(P≤0.01),說明大學生的身高體重除了受到體育鍛煉的影響之外,可能還受到遺傳、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肺活量指數與行為意向、行為習慣和行為控制感之間存在高相關(P≤0.01),表示在遺傳的基礎上,學生通過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也有可能提高他們的肺活量。50m、800m/1000m、仰臥起坐/引體向上、跳遠、坐位體前屈,這些反應學生的速度、耐力、力量、靈敏、柔韌素質的項目,基本上都與行為習慣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P≤0.01),因為這些項目需要鍛煉者長時間不斷地參加體育活動,擁有良好的鍛煉習慣,才有可能提高并保持良好的成績,如800、1000需要學生經常參加長跑運動。學生的一時性起不能保持良好的運動成績,必須要走出室內,走向室外操場,堅持參加體育活動。
以上這些都說明大學生的體育態度越好越積極,大學生越能積極主動地投身于體育鍛煉中,尤其在行為習慣、行為意向和情感體驗上表現的更明顯,相比而言,大學生的情感體驗越良好,體育行為意向越明確,行為習慣越積極,大學生的體質成績會表現得更優秀。這也提示了高校體育教師要注重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還要讓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中保持心情愉快,他們才會主動參加其中,如學??梢远ㄆ诙嘟M織一些適合大多數學生參與的體育游戲類競賽活動,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
1.參加此次調查的大學生認知行為因素比較優秀且差別不大,學生對體育的認知程度較高。反應情感體驗的三個因素得分較低,說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并末獲得理想中的情感體驗,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偏低。反應行為的兩個因素的平均得分最低,說明不少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意識層面,并不能付諸于實踐活動中,缺乏實踐經驗。
2.本次研究發現,大學生的體育態度與體質健康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正相關,及大學生的體育態度越好,他們的體質健康水平越高。習慣、意向、情感體驗和控制感與體質健康之間存在相關性,及行為習慣越好,各項素質越強,體育鍛煉中越能保持愉悅的心情,對體育鍛煉的計劃越明確,付出的努力越大,其體質健康水平可能越好。但是體育認知與體質健康水平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體育知識豐富的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一定很好。
1.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豐富校園體育活動的形式,針對不同性別、不同體質健康狀況的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積極參與中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樹立運動自信。
2.加強和發展高校體育工作,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僅僅是對體育政策文件的宣講和解讀,更要根據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制訂具體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實施辦法和規章制度,并加強對學生執行規章制度的監管力度,這樣才能更有效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3.體育教師在教授體育技能及健身理論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幫助體質弱勢學生群體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并通過一定的方式監督學生執行運動處方,使學生良好的體育認知付諸到體育鍛煉的實踐中去,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和獨立的科學健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