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飛,江小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體育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沿用舉國體制下的三級訓練模式即“業余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這種調集全國優秀運動員,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的,形成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訓練的培訓機制,為我國競技體育培養了一大批體育世界級別人才。然而,隨著我國實施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以來,地方體育運動學校生源少、成才難、出路難、優弱勢項目明顯等問題,制約著地方體育運動的發展。本文調研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的人才培養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期為茂名市體育體育運動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以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的青少年培養現狀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中國知網”相關權威體育文獻資料,為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撐。
1.2.2 實地走訪法
對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的現狀進行實地調研,并進行數據收集、記錄整理。
1.2.3 專家訪談法
與競技體育主管部門單位專家約談,以期為我國青少年人才培養提出參考意見及建議。
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的現有教職工74人,行政人員21人,教師25人,教練員28人,高級職稱12人,中級32人,其余為初級職稱。教師團隊分工明顯,各司其職。教師負責文化知識的教學工作,教練員負責運動員訓練工作。學生讀訓結合,半天文化課學習,半天訓練,寒暑假集中訓練的全方位管理,合理分工,做到“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為上級運動隊伍培養和輸送優秀競技運動后備人才和體育專業人才。
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坐落城市中心,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是一所具備學生的文化學習與體育專項訓練條件的開放性學校。從表1的訓練場館可以看出,場地設施如下:田徑場1個,籃球場4個,足球場1個,排球場4塊,羽毛球場4塊,乒乓球球臺20張,游泳池3個,跳水臺1個,綜合訓練館1個,其余的力量訓練館與專項館若干,以保障體育訓練的基本需求。

表1 訓練場館統計

表2 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現設項目統計
目前,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訓練項目,以我國的優勢項目為主,新興項目在訓練和培養方面有待提高,特別是球類項目存在減少的趨勢,三大球集體項目逐漸淡出訓練項目,難覓蹤影。究其原因,90年代提出“六化”、“六轉變”的體育全面改革思想[2],影響著我國體育的發展道路。其次,根據地方的實際情況,與茂名市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工資收入低,訓練強度大,難以吸引高水平的教練員。再次,由于國家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實施,從小把孩子送到體育運動學校進行訓練的家長銳減;最后,根據運動項群項目的特點,一些運動項目如跳水項目、體操項目具有成才早的特點,而生源的缺乏,給當地體育運動學校造成“無才可選”的困境,難以實現項目的早期訓練。
體育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青少年的培訓經費是巨大的。從表3可以看出,近五年來,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加大資金投入超過百萬,為訓練提供保障。2016年總經費投入超四百萬,為歷史新高,然而,人才輸送率未出現翻倍的情況。由此可見,為備戰第十四屆省運會,在國家和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下,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大量經費投入為運動訓練提供物質保障,補充運動器材,修繕運動場地,新添運動設備,改善運動員居住條件和訓練環境條件,提高運動員伙食補助等。

表3 近五年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輸送人才統計
體育發展服務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4]根據在校人數統計可以看出,近5年來,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的生源是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由此可見,全市范圍內,不少家長愿意把孩子送到體育運動學校接受體育運動訓練。然而,從表3可以看出,近5年來,茂名市先后為廣東省體校、廣東省體工隊、示范基地輸送人才,每年約輸送人才15人,其中2018年人才輸送率最高達26人。然而,人才輸送率在4%-8.5%之間,運動員出路定向、定格,不利于體育人才培養與后期發展,包括:學生的發展需要、職業生存的需求,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
管理體制有所改善。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實行“體教結合”的模式,以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和合格的中等體育專業人才為己任的學校。學校“雙管齊下”,解決“學訓矛盾”。在文化課方面,以學習基礎知識為目的,提高運動員的專業素養;在訓練方面,提倡刻苦訓練,提高運動技能,為國家競技體育事業做貢獻,以達到實行“兩手抓”的管理體制,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訓練的協調發展,健全人格,鍛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競技體育人才。
優勢項目培養突出。從體育運動學校的培養項目可以看出,我國的優勢項目訓練一直保持良好的訓練機制。然而,傳統體育項目的開設,難以滿足青少年的興趣特點。在體育運動學校訓練項目中,其中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球類項目不在人才培養項目計劃中。
運動員選材難。運動員選材困難,選材面窄突入。由于網點少,網點設置不齊全,網點運動員年齡偏大,網點經費不足,網點比賽偏少,技術層次偏低,大部分選材運動員從“白紙”開始訓練,構建多種渠道的運動選材模式勢在必行。
改善運動場地與設施。結合學校的基本情況,完善學校的基礎建設,應該發揮教育機構的職能,加快推進地方訓練場所的建立力度,吸納資金,多方面多渠道改善地方的訓練環境,同時合理地保證訓練前提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的經營模式,以保證場地維護資金,增加基礎場地設施的利用率,優化利用競技體育資源。
創建多元人才組建模式。國家隊的組建隊伍不能單純依賴三級訓練模式供應,應推進跨界、跨項等多元人才選拔,結合全日制中小學、俱樂部、社會團體等多渠道的人才引進模式,已壯大青少年競技隊伍團體,為國家提供更多更優秀的體育競技人才。除此之外,還應加強青少年運動的各種社會技能培訓,為解決運動員退役與就業做好準備。
引進外來高水平教練員。正如高水平教練、國際網聯主席所說的,競技水平提高,需要從高水平教練、刻苦訓練、多參加比賽三方面努力。目前,茂名市體育運動學校的教練員都屬于我國的退役運動員或非專業隊運動員,整體訓練水平有待提高。其次,加強青少年吃苦耐勞的意志培訓,努力發展體育競技事業,創建青少年奪冠意識和構建愛國精神。
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完善系統,讓學生有更多參加體育賽事,以賽代練,在賽出個人的競技水平,鍛煉過硬的心理素質,培養優秀的運動員品質,為日后參加國家級、國際級賽事做出長期發展策略。
推進科技的力量,為體育強國助力。大力推進科技助力體育強國。通過科技的力量,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方式,構建體育訓練的監督體系,提高科學訓練的水平,形成訓練、科學監督、教學、醫療監督等一體化的訓練系統,提升“5G時代”體育事業的訓練方法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