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花
【摘 要】新的課改視角和新技術支撐下,幼兒園隱形課程的開發不可或缺。資源開發上,應該重地方游戲、重時政熱點、重本土文化;課程實施上以生為本,或補充于課堂教學、或滋補于室外教學、或偶用于主題活動;隱形課程呈現和評價上,多元、多側向、立體、高效、拓展。而這一切,均離不開“互聯網+”的保駕護航。的確,開發并實施一些基于“互聯網+”視角下的有特色的、有意義、有推廣價值的隱形課程,必將更好促進幼兒園特色發展、精細化發展和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隱性課程;資源重組;高效滲透;評價延伸
時下的現實中,部分幼兒園對隱性課程資源認識有誤區,能力欠缺,導致幼兒園課程建設忽視“互聯網+”視角下的資源潛在價值,以致多數隱性課程資源浪費和閑置。部分幼兒園過分依賴現有、固定的課程資源,亦步亦趨,按部就班,缺乏靈活性、機動性和隨機性,很少開發隱性課程。即使偶有開發,也很難深入地推進和系統地研究——僅僅是簡單的幾個游戲,而沒有將之作為一門課程進行宏觀的、細微的、科學的研究和實施。這樣的被動和消極換來的就是幼兒教育的費時低效、幼兒課程的單一單薄和學校精細化發展和特色化發展的滯后。
基于此,依托“互聯網+”開發幼兒園隱性課程不可或缺。諸如“互聯網+”視角下的幼兒園隱性課程怎么開發、怎么教,怎么評價,隱形課程內容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活潑潑地呈現,教師在組織、開發、編排隱形課程時,如何從有益于幼兒的能力發展、思維發展、身心發展的角度,去做正確而細微的甄別、取舍和“加工”,對其進行大膽教育性改造,如何“注入和諧、合作、開放、新穎、競爭的隱形課程資源”,更需要來自一線的實踐創生。的確,開發并實施一些基于“互聯網+”視角下的有特色的、有意義、有推廣價值的隱形課程,必將更好地淬煉幼兒、滋養幼兒、提升幼兒,以此促進幼兒園特色發展、精細化發展和內涵式發展。
一、隱形課程資源的甄別、取舍和加工
新的課改視角下,我們不是僅僅在幼兒課堂或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幾個活動,而是將之作為一門課程進行宏觀的、細微的、科學的研究和實施,并在其有效性和長效性上下功夫。于是,隱形課程的開發不僅顯得必要,而且重要。所謂“隱形課程”是現對于國家課程如“語言、科學、數學、藝術”而言的,比如游戲課程、地方課程、特色課程等等。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這個“+”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其中的“+”可以是“活動+游戲”、“語言+口語+微話題”、“環境課程+藝術課程”等等;“隱性”可以是技能的提高,也可以是言語的潤澤,更可以是精神的開闊。教師應該揪住這一個“+”和這一個“隱性”,無限放大,四處出擊,形成上掛下聯、左顧右盼的幼兒課程資源新時空,最大限度地豐富幼兒的言語生命、內心世界和精神世界。
(一)地方游戲不可或缺
地方游戲中有不少資源值得大力借鑒與推廣,如“跳袋鼠”、“大鞋與小鞋”“推小車”“滾鐵環”“老鷹捉小雞”“跳竹竿”“梅花樁”等等,完全可以通過必要的重組作為隱形課程的一部分。只不過過去,這些游戲通過傳統手段呈現出來,而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保駕護航。無論是游戲伴隨的曲調,抑或是游戲本身所需要的規則,等等都可以借助新技術進行創新、重組和實施。
(二)時政熱點不可或缺
疫情和后疫情時代涌現出來了一大批感人肺腑的故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能夠扣響大多數人的心弦,其現實性和沖擊力不是那些陳舊的資源可以相比的。這些資源雖然天天在電視中出現,但對于幼兒而言仍然是隱形和陌生的,需要通過詩意和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些均可以作為難得的資源補充到幼兒園隱形課程中,比如白衣天使“逆向而行”的故事、國人眾志成城的故事、鐘南山無私奉獻的故事、志愿者四天四夜不休息的故事,這些均可以通過“釘釘群”、微信群和自媒體平臺發送給幼兒(幼兒家長),讓正能量充盈在更大的時空內。
(三)本土資源不可或缺
本土資源中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資源,因為親近,所以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因為現實氣息濃厚,所以容易博得人心。就校內而言,校園文化中的墻飾圖案、走廊文化、制度文化等等,皆可以起到“時時處處都育人”的效果。就校外而言,比如永昌縣北海子烈士陵園中的紅色資源、濕地公園中蘊藏的環保資源、永昌社火等民間活動中蘊含的傳統資源,等等皆可以通過適度的甄別、篩選、重組,成為幼兒園隱形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隱形課程資源的利用、渠道和方法
(一)補充于正規課程課堂
例如大班語言領域課堂中,可以讓時政熱點方面的資源隨時介入課堂中,比如講述“最美逆行者的故事”:醫生、志愿者、建筑工人的故事……通過一篇帶多篇,引領孩子們跳脫出“此時此刻”,走向廣闊的語言閱讀實踐活動。不僅僅是在尋找“共同點”時可以進行群文串讀,諸如在比較“不同點”、前后印證、尋找相同的情感體驗等方面時都可以進行串讀。巧借“互聯網+”,盤活時代熱點之作、情深意真之作、閃閃發光之作,引領孩子們打開閱讀的更多扇窗戶,從中發現更大的璀璨的天空,發現更多共性的、共通的語言密碼和生命真相,應該成為幼兒教師開發“隱性課程”最重要的視點之一。
(二)專用于室外課程教學
游戲類隱形資源可以通過室外進行恰到好處地介入。比如“官打捉賊”游戲、“斗拐”游戲等等,在創新游戲規則、歌詞、情趣變化方面的前提上,引領孩子們自主表演、自主修正、自主調整,與此同時,教師拍攝整個游戲過程,在適當剪輯、配音配詞的前提下發布在QQ、微信或釘釘群中,既讓幼兒重溫,也讓家長分享,讓幼兒活動場域在新技術的支撐下成為一個有情有義的展示場、人格棲居室、生命成長室。
(三)偶用于專項主題教學
某些隱形資源可以專門當做一次主題隊會或大型專項活動的資源,比如引領孩子們到永昌縣烈士陵園進行“緬懷革命前輩主題隊會”,比如“我是四幼人我驕傲”主題隊會,比如“秋收超市·我是主人”區間活動,“方言中的永昌人”情景劇活動……每學期可以組織兩到三次主題活動,讓隱形資源不再“隱形”,讓更多資源助力于幼兒成長,助力于幼兒高效課堂,助力于幼兒園特色發展。
三、隱形課程資源的激勵、評價和普及
(一)互動交流——高效的呈現不可或缺
新的技術支撐和“疫情”背景下,“隱性課程”實施后的效果監測(包括孩子們活動場景、以及活動成果如繪畫、手工作品的修改及拓展)變得與以往不同。過去,極少數可以面批,極少數作品當做現場展示,但只有部分人能看到。而現在,很多人的“作品”都有“上上鏡”的機會。如我們把“跳竹竿”體育游戲拍成微視頻在教室內進行播放,如大(2)班馮**的詩朗誦《我們都是一家人》一唱三嘆,用稚嫩的童聲表達出“加油中國”的美好祝福;中1班劉**的快板《防控疫情我能行》,用流利、自信、極快的語氣展現出新時期“戰役小主人”的精神風采;大(1)班的毛**的“我喜歡毛筆字”微視頻表現出的沉穩、專注與勤奮,感染了更多的孩子們……更多展示表明,“互聯網+”既是一個自由表達的舞臺,又是一個立體呈現的舞臺,所以,學生對此的投入、熱情也就日漸高漲,“互聯網+”支撐下的幼兒園“隱性課程”的精彩、厚重和搖曳生姿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立體多元——高效的評價不可或缺
高質量的呈現之后,如何活潑潑地互動、呈現、批閱、傳遞,必須借助“互聯網+”的高效介入。一方面,教師組織家長將孩子們的“佳作”(包括寫話稿、演講稿、日記、一封信、兒童畫)進行拍照,傳給老師;另一方面,家長或者老師對孩子們的“佳作”進行高質量的“裝飾”——或配以簡短的意蘊十足的評價,或給以優美的濃淡適宜的底色,或“糅以輕松的余音裊裊的音樂”,然后以美文或微視頻的形式發布到學校微信公眾號或家長群中。教師可以在“互聯網+”技術平臺中進行“我是健康好少年”評優活動,優秀“區間活動”網絡投票,“幼兒手工作品”大賽全程直播,“體育游戲”活動追蹤,讓實踐活動延伸得更遠,當然,幼兒也收獲得更多。
(三)依托技術——高效的拓展不可或缺
幼兒活動結束之后并不意味著謝幕,而是新的希望、新的延伸和新的求索。而這同樣離不開新技術的一路扶持。比如,游戲類課程資源有沒有新的改動、補充或重組?從小班到大班,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隱形資源”是否得到了更新?疫情和后疫情時代,我們還可以進行怎樣的新架構和新拓展?細思,值得邁出建設性步伐的還有很多。對此,我們的做法是對基于“互聯網+”支撐下的隱形課程開發實施、幼兒習慣、技能、品性形成情況等全方位進行總結,內化為理論,外化為行動。
關于幼兒園隱性課程的開發,一定還有更高效的路子、方法與措施。作為幼師,應該是多種角色的糅合者:一個善于修修剪剪的裁縫——能夠睜大火眼金睛發現最有意蘊的隱形資源,并通過“互聯網+”進行恰到好處的篩選與重組;一個善于循循善誘的導師——能夠梳之、引之、導之,引領幼兒借助“互聯網+”在隱形資源中體驗、滋養和成長;一個和藹可親的“伯樂”——能夠通過“互聯網+”高效立體地評價幼兒在隱形資源中創造的成果,并以此激勵幼兒茁壯成長,在隱形資源的深處漸行漸深。
【參考文獻】
[1]羅竟.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13:6.
[2]孔敏.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13:13-14.
[3]趙潔.幼兒園民間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37.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971)同時也是2020年度金昌市教育科研課題(課題編號:KTLX[2020]012)《“互聯網+”支撐下的幼兒園隱性課程開發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