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彥彥,高子媛,劉小楠,孫佳祺,孫英霞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子宮腺肌癥是指子宮內膜向肌層良性浸潤并在其中發生彌漫性增生。正常位置的子宮內膜(包括子宮腺體和子宮間質)向肌壁內侵犯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表現形式,為現代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子宮腺肌癥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痛經加劇、月經量增多及子宮增大[1-2]。痛經率高達64.8%~77.8%[3],疼痛難忍為患者前來就診的最常見原因。
1.1 瘀血阻滯《婦人大全良方·婦人腹中瘀血方》記載:“婦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經閉積,或產后余血未盡,或風寒滯瘀,久而不消,則為積聚癥瘕矣。”《景岳全書·婦人規》云:“瘀血留滯為癥,唯婦人有之。其癥則由經期或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滯血瘀;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不行,血運之時,余血未凈,而有所逆,則流滯月積漸成癥矣。”產前婦人或食寒涼、受風寒,致使寒停胞宮,瘀阻血脈,氣血運行不通,故發痛經;產后婦人多惡露不盡,脾虛失運,積而成形,瘀之日久,則發痛經。
1.2 濕熱內結《傅青主女科》曰:“婦人有經前腹痛數日,而后有經水行者,人以為寒極而然也,誰知濕熱極火不化乎。”可見若經期、產后調養不慎,嗜食肥甘厚膩,凝聚成痰,痰氣交阻,積久化熱,濕熱內發,流注下焦,與血搏結,蘊于胞宮,不通則痛。
1.3 寒邪凝滯《素問·調經論》云:“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收引而痛。《諸病源候論·癥瘕候》記載:“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器相搏結所生也。”婦人以血為本,氣血運行不暢,則沖任失養,寒凝胞宮。
1.4 腎陽虧虛《傅青主女科》曰:“婦人有少腹痛于行經之后者,人以為氣血之虛也,誰知是腎氣之涸乎……蓋腎水虛則水不能生木,而木必克脾土,木土相爭,則氣必逆,故爾作痛。”腎氣虧虛,機體失于溫煦,則氣血運行不暢,胞宮沖任得不到溫暖而虛寒內生,血液凝澀而成瘀,瘀積日久,形成癥瘕,故見子宮體積均勻增大。
目前,西醫對子宮腺肌病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歸屬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①當機體自身免疫調節功能下降時,調節功能紊亂,常常會引發該病。由于免疫細胞分泌的一系列炎癥介質、細胞因子及侵入生長于子宮肌層的內膜未得到及時清除,進一步促進了異位內膜增殖和生長,引起臨床癥狀加劇[4];②子宮腺肌癥是常見雌激素依賴性疾病,當體內的雌激素過剩,卵泡發育與排卵則會加快,出現月經量增多、痛經;③子宮腺肌癥合并其他盆腔鄰近器官病理改變,如附件或腹膜炎性粘連等也會引起盆腔器官和腹膜復雜痛覺傳導[5];④神經內分泌性因素則直接激發子宮平滑肌痙攣性收縮引起,也可由炎性因子及化學遞質間接刺激子宮神經末梢而引發[6]。
十字灸療法是在人體胞宮之位進行施灸,經過神闕、中脘、天樞、大橫、氣海、關元等穴位,在腹部呈“十”字型,故名十字灸[7]。利用腧穴、灸療粉、生姜泥與艾絨綜合作用,通過隔姜泥灸產生的溫熱之性將藥性滲入到體內,更好地發揮藥物治療作用,達到暖宮扶陽、溫經散寒、調經止痛之功效[8]。
神闕穴即肚臍,又名臍中、氣舍、維會、命蒂、前命門等,是任脈上的一個重要穴位,《黃帝內經》指出臍通過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相通,與五臟六腑相通,為五臟六腑之根,神元歸藏之本[9]。《針灸大成》云:“產后惡露不止,氣海、關元……”產后元氣虧損,子宮收縮不良,故惡露不止。二穴重用灸法,則活血化瘀、溫暖下元之力倍增,為治本之法也。諸穴相配,溝通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使周身經絡氣血相通。《本草從新》載:“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絨味苦,性辛溫,具有理氣血、通寒濕、溫經止痛之功效。生姜性溫味辛,具有發散、溫中散寒止痛等功效,其所含的有效物質有增強免疫力,抑制炎癥及腫瘤的生成[10]。艾絨的溫經散寒作用和姜泥的辛散溫通作用相結合,引中藥透達腹部深層,將灸療粉暖宮止痛的治療效果發揮到淋漓盡致[11]。
穴位埋線療法源于《黃帝內經》中的留針理論,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曰“毫針者……靜以徐往,微以久留。”《素問·離合真邪論》則記載:“靜以久留。”現代穴位埋線療法在繼承傳統針刺方法優點的基礎上與現代創新醫療技術相結合,通過中醫學的經絡、臟腑、氣血等基礎理論指導,把特殊線體埋植入穴位,“以線代針”,產生持久而穩定的刺激信號,以平衡陰陽、協調臟腑功能,進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2]。穴位埋線針是在腰穿針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易于操作,減少了疼痛,避免了麻醉、手術室準備等復雜的程序[13],埋線材料采用了現代生物醫學材料,具有安全、方便的特點。
現有研究表明[14],穴位埋線不僅可改善疼痛癥狀,還可改善疼痛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起到身心并調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針刺調節中樞內神經遞質、多巴胺能神經系統等有關[15]。有臨床觀察證實[16],穴位埋線對于緩解痛經癥狀效果頗佳,治療結束后經期疼痛視覺模擬評分、痛經癥狀評分均有明顯降低。
李某,46歲,2018年8月就診于山東省某醫院針灸科。主訴:經行腹痛10年余。病史:患者平素月經規律,經量、經色、經質正常。2008年妊娠難免流產,自流產后,每逢經期,則腹痛難忍,經量增多,經色黯淡,有血塊,未行重視。2017年1月30日外院B超檢查示:子宮后位,大小約5.0 cm×4.5 cm×4.9 cm,包膜光滑,形狀規則,肌壁回聲不均勻,后壁粗大點狀強回聲增多,后壁厚約2.5 cm,前壁厚約1.3 cm;后壁漿膜下探及2個低回聲結節。大小約2.2 cm×1.5 cm、2.4 cm×1.8 cm,均邊界尚清,內回聲欠均勻。內膜厚約0.5 cm,內回聲尚均勻,宮腔內未見明顯異常回聲,卵巢未見異常。超聲提示:子宮腺肌癥。未予以相關治療。現癥見: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伴臍孔處有進涼風感,似未穿衣。經色黯而有瘀塊,平素手腳、腰腹、胯部發涼,手觸溫度低于周圍皮溫,畏寒喜暖,偶有四肢乏力,腰膝酸軟,大便時有溏泄,小便調,納眠可。舌黯,苔白,脈沉緊。西醫診斷:子宮腺肌癥。中醫診斷:繼發性痛經(寒凝血瘀證)。治療方法:十字灸配合穴位埋線。
十字灸療法以溫經扶陽、暖宮止痛為主,具體操作方法:(1)準備材料:①姜泥:備約3 kg新鮮生姜,洗凈切成如拇指大小姜塊,用打姜機搗碎,紗布濾除姜汁,留下姜泥,置于微波爐中加熱3~5 min,放置備用,姜汁裝瓶。②桑皮紙:將大張桑皮紙裁剪出2塊25 cm×6 cm的長方形狀紙張備用。③十字灸藥粉:溫經湯加減[17](阿膠、當歸、人參、肉桂、川芎、芍藥、半夏、牡丹皮、吳茱萸、生姜、甘草),上述藥物由本院中藥房提供并研末。④艾柱:取陳年艾絨搓成中間圓潤,兩頭漸細的橄欖狀小艾柱(長約4 cm,中間半徑約2 cm)。(2)操作步驟:囑患者仰臥位,露出腹部,定位中脘、天樞、關元穴位,用干棉球蘸取熱姜汁,沿中脘至關元,左側天樞至右側天樞輕點,皮膚微微濕潤;將約3 g灸療粉均勻撒在姜汁擦拭區,桑皮紙平鋪于藥粉之上,取出熱姜泥,均勻的散鋪于桑皮紙,然后將姜泥壘砌成十字形,姜泥高約5 cm,寬5 cm,并在十字形狀姜泥中壓一凹槽,放置備用橄欖狀小艾炷于凹槽之中,首尾相接,點燃十字遠端4點和臍中1點。待1炷燃盡,更換下1炷,連灸3炷,過程約1.5 h。施灸完畢后,祛除姜泥、藥粉和灰燼,擦拭干凈皮膚,護好肚臍,避免受風,囑患者勿食生冷瓜果食物。患者可將裝瓶的姜汁帶回家中,睡前兌上熱水,泡腳約20 min,以疏通全身經脈氣血。
穴位埋線療法以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為主,具體操作方法:(1)準備材料:①羊腸線:將4-0醫用羊腸線剪成0.5~1.0 cm小段放于酒精缸中,倒入體積分數75%酒精淹沒羊腸線,留以備用。②埋線針具:取1.5寸針灸針減去約1 cm針頭,剩余毫針留作針芯,穿入7號注射器針頭管內,制成簡易埋線針。③定位取穴:膻中、中脘、天樞、大橫、氣海、關元、歸來、子宮、大椎、至陽、肝俞、脾俞、命門、腎俞、腰陽關、足三里、三陰交。(2)操作步驟:碘伏消毒所定穴位,用消毒鑷夾取羊腸線置于注射器針頭內,囑患者放松,醫者用左手的拇指與食指捏提起施術部位周圍皮膚,右手持埋線針,根據穴位,選擇針刺的角度與深度,進針得氣后,將羊腸線推出針管,埋入皮下肌層,線頭不得外露,快速出針后,如有出血,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并用醫用膠布固定。囑患者24 h內埋線處禁沾水,以免引起感染。身體正面與背面的穴位交替埋線治療。每次治療以十字灸療法結束后進行穴位埋線治療,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
該患者于第1次醫治結束后即感腹部、手足心溫熱,熱感傳至全身;第1個療程結束后,至經期,腹痛減半,顏色由黯紅轉至淡紅色,血塊減少,畏寒緩解,乏力、腰膝酸軟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堅持3個療程后,患者月經正常,腹痛消失。隨訪半年,患者逢經期偶有痛經,未訴其他特殊不適。
按語:該患者為妊娠流產后,惡露之血未清除干凈,日久瘀滯胞宮,阻塞機體氣血運行,不通則痛,發為痛經。正如《婦人大全良方·婦人腹中瘀血方》中記錄:“婦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經閉積,或產后余血未盡,或風寒滯瘀,久而不消,則為積聚癥瘕矣。”又因瘀血停留日久,影響氣機臟腑正常工作運行,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肝藏血,脾胃為后天血液生化之源,肝脾俱損,則新鮮血液無法生成,以致胞宮氣血虧虛,不榮則痛。《經效產寶》述:“經水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氣血盛,陰陽和,則形體通泰。”十字灸配合穴位埋線治療子宮腺肌癥繼發痛經將局部與整體相結合,在重視溫化胞宮的同時注重調理全身臟腑氣血的生成和運行[17]。
十字灸療法從局部出發,以腹部為中心,溫陽暖宮。本病選取溫經湯研末,作為施灸藥粉。方中吳茱萸功擅散寒止痛,肉桂長于溫通血脈、補火助陽;當歸、川芎活血祛瘀,養血調經;阿膠養血止血;白芍酸甘斂陰,柔肝止痛;半夏、生姜辛開散結,以助祛瘀通經;牡丹皮助諸藥活血散瘀加之清血分虛熱;人參、甘草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則寒化瘀行痛止。
穴位埋線療法從整體出發,疏通人體周身氣血,調節臟腑陰陽。本病所選之膻中、氣海、關元為任脈穴,與腎俞、腰陽關配用可益腎固本,調理沖任;歸來、子宮位于腹部,次髎位于骶部,鄰近胞宮,能行瘀通絡、調經助孕;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健脾助運、化生氣血,肝俞、脾俞補益肝腎,調理沖任。二者結合,則氣血調,五臟安,陰陽和,胞宮得寧,痛經自然得消。
目前,臨床應用十字灸療法治療腺肌癥痛經的臨床觀察文獻較少,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18-19],灸法在治療腺肌癥緩解其痛經癥狀方面具有顯著療效,其鎮痛機理在于降低子宮收縮振幅,緩解子宮肌肉緊張和收縮狀態,改善盆腔臟器的血液循環。關于穴位埋線[20-21]對子宮腺肌病的鎮痛機制研究也日趨深入。十字灸較一般灸法面積廣、艾炷大、火力足、溫通力強,作為一種新型外治療法,擁有無創傷、無痛、操作簡單、收效快捷等優勢。但是,目前的研究多為小樣本,尚未設有遠期療效隨訪及不良反應評估,今后,可擴大樣本量,進一步證明其臨床療效及改善其他不適癥狀的效果,還可配合B超檢查,以證明實際的病灶縮小程度,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