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穎,高艷玲,王毅,胡智海,施茵,4
1.上海市虹口區(qū)江灣醫(yī)院,上海 200434;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 201203;3.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上海 200082;4.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上海 200030
肥胖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多因素的流行性心身疾病。近年來,由于飲食與身體活動模式產生變化,進而導致不同原因、不同程度的肥胖,并已成為全球公共衛(wèi)生的嚴重威脅[1]。大量臨床研究顯示,肥胖能夠促進惡性腫瘤的發(fā)展,是肝細胞癌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2],高體質量指數與胰腺癌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的發(fā)展和預后有關[3],并且會增加患乳腺癌和其他癌癥的風險[4]。來自免疫學方面的研究證據表明,肥胖可引起流感病毒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紊亂[5],在某些情況下,還可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并產生致命的后果,其危害性不容忽視。目前,西醫(yī)治療肥胖的主要措施包括藥物治療、手術等。如奧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洛卡塞林、納曲酮/安非他酮和利格魯肽等藥物已被批準用于治療肥胖[6],但他們對心臟造成的危險因素以及其他副作用尚未明確闡明,還需進一步了解這些減肥藥物的作用。此外,減肥手術的采納趨勢逐漸上升,但研究顯示,有25%~30%的肥胖患者手術減肥效果并不理想[7]。因此,推廣應用安全有效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的干預方式,對于治療肥胖癥有著重要意義。隨著對中醫(yī)針灸減肥關注度的提升,已經有大量這方面臨床研究的報道,而對其安全性和療效的科學性進行評價,這對今后的臨床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yī)學認為,單純性肥胖癥是指人體脂肪積聚過多,體質量超過標準體質量的20%以上,且不伴有明顯神經或者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變化[8]。其最常見的病機是痰濕濁脂積聚于機體全身或局部。穴位埋線作為中醫(yī)學特色療法,是將羊腸線、膠原蛋白線或高分子聚合物線(PGA或PGLA線)埋植在相應腧穴,刺激經絡腧穴達到健脾祛濕、行氣化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等作用。該療法治療頻次少,療效時間長,不易反彈,相對于其他治療方式,患者的依從性更強。目前,關于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研究越來越多。本研究通過對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和Meta分析,以期為臨床針對單純性肥胖癥的干預策略提供更多的參考。
1.1 文獻檢索
1.1.1 檢索數據庫 中文數據庫包括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VIP)、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CBM),英文數據庫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
1.1.2 檢索策略 中文檢索關鍵詞為“穴位埋線”“埋線”“單純性肥胖癥”“肥胖癥”,英文檢索關鍵詞為“simple obesity”“obesity”“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acupuncture catgut embedding”“catgut implantation”,并全文檢索“隨機”。所檢文獻發(fā)表時間為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限制語種為中文和英文。
1.2 文獻納入標準
1.2.1 研究類型 關于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相關臨床隨機對照試驗(RCT:將受試者分入不同處理組時,采用隨機分配法的臨床治療試驗),文獻類型為已發(fā)表的期刊文章,樣本含量大于等于10例。
1.2.2 研究對象 試驗對象為被診斷為單純性肥胖癥的患者。
1.2.3 干預措施 ①觀察組采用單純穴位埋線療法或聯(lián)合其他療法(其選穴、實施手法、部位、操作時間及療程不限),并設有相同其他療法的對照組;②對照組排除穴位埋線以及存在藥物干預方法的治療。
1.2.4 質量評價標準 納入的研究質量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版偏倚風險評估工具評估,包括6個條目以評估納入研究的質量:①選擇性偏倚;②實施偏倚;③測量偏倚;④失訪偏倚;⑤發(fā)表偏倚;⑥其他偏倚。每項條目根據Handbook 5.1.0偏倚風險評價標準分為:①低偏倚風險(存在的偏倚不可能嚴重影響研究結果);②高偏倚風險(存在的偏倚嚴重減弱研究結果的可信度);③偏倚風險不確定(存在的偏倚引起對研究結果的懷疑)。文獻質量評價的結果最終由2個人商議決定,出現不一致則與第3名研究員討論決定。
1.3 文獻排除標準①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綜述、系統(tǒng)評價、動物實驗、對照組采用穴位埋線療法以及觀察組聯(lián)合療法與對照組不一致的文獻;②文章中有明顯錯誤的文獻;③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④數據不完整的文獻;⑤文獻中分組大于2組。
1.4 資料提取由2人對納入文獻進行資料提取,提取的內容有:作者、年份、樣本含量、干預措施、隨機化方法、盲法提及、基線均衡性、診斷標準、療效標準、納入標準、排除標準、干預措施、療效評價、是否隨訪、是否有病例脫落、是否提及不良反應、安全性指標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Review Manager(RevMan5.3)統(tǒng)計軟件對所納入文獻進行質量評價與異質性檢驗,利用STATA15.0軟件通過繪制漏斗圖以及Egger檢驗進行發(fā)表性偏倚的檢測。計量資料采用加權均數差(WMD)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計算合并的相對危險度(RR),然后進行統(tǒng)計學異質性檢驗,若實驗結果顯示低異質性時(P>0.10,且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FE)合并效應量,反之用隨機效應模型(RE)。選擇RR作為效應尺度指標,計算其95%CI,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文獻篩選結果根據檢索策略,共獲得相關文獻499篇,具體文獻數量及篩選流程見圖1。最后共納入文獻31篇,2 806例單純性肥胖癥患者,文獻基本信息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信息

圖1 文獻篩選過程流程圖
2.2 納入研究質量評價31篇文獻均提到隨機對照原 則,其中12篇[10,15,18,20-21,26,29,31,33-34,36,39]采 用隨機數字表法,評價為低風險;2篇[11,19]按照就診先后順序進行編號,評價為高風險;剩余17篇提及隨機字樣,但未描述采用何種方法,評價為風險未知。分配隱藏:1篇[10]文獻提及隨機分配時采用密封、不透光、按序列編碼的信封法,評價為低風險;剩余文獻均未提及分配隱藏,評價為風險未知。所有文獻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評價為風險未知。結局數據完整性:1篇[29]文獻報道有患者脫失,并且說明原因,評價為低風險,其余文獻未描述患者脫失情況,評價為風險未知。選擇性報告:所有文獻的結局指標均在結果中進行描述,但由于無法獲得作者原始統(tǒng)計資料,故評價為風險未知。其他偏倚:所有文獻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基線均衡,評價為低風險。文獻整體偏倚風險評估見圖2。

圖2 納入文獻偏倚風險評估
2.3 結局指標的Meta分析
2.3.1 有效率的Meta分析
2.3.1.1 異質性檢驗 對所納入文獻有效率進行Meta分析顯示,異質性檢驗P=0.23,I2=16%,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RR=1.19,95%CI(1.14,1.23),P<0.000,見圖3,表明觀察組和對照組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星狀圖再次確認其異質性,見圖4,提示有一篇文獻可能影響異質性結果。
2.3.1.2 敏感性分析 對所納入文獻進行敏感性分析,見圖5,確定商德俊等[32]的研究對異質性影響較大,去掉該文獻之后再次進行異質性檢驗,見圖6,結果顯示,異質性降低(I2=0%<50%,P=0.528>0.1)。
2.3.1.3 發(fā)表偏倚檢驗 根據漏斗圖以及Egger檢驗所示,P=3.59>0.05,說明本次研究不存在發(fā)表性偏倚,見圖7、表2。

表2 Egger檢驗

圖3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有效率比較Meta分析森林圖

圖4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有效率比較Meta分析星狀圖異質性檢驗
2.3.2 體質量指數的Meta分析
2.3.2.1 異質性檢驗 本次研究的20篇文獻,經過異質性檢驗,見圖8,I2=92.8%>50%,且Q檢驗的P<0.1,提示文獻之間存在較強異質性,Meta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比對照組BMI低0.89,根據Meta回歸進行顯著性檢驗,95%CI(0.129 532 5,0.888 428 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基于敏感性分析結果,見圖9,高度懷疑異質性可能是干預方式或者療程不一致造成的,利用Meta回歸考察異質性來源。

圖5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有效率敏感性分析
2.3.2.2 Meta回歸考察異質性來源 基于高度懷疑的干預方式與療程不同造成的異質性,以效應量為因變量,干預方式與療程分別為自變量,進行Meta回歸,結果顯示,自變量“療程”未對效應量產生影響(P>0.05),自變量“干預方式”可以顯著影響效應量,P<0.05。基于以上結論,對干預方式進行亞組分析,見表3、表4。

圖6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有效率異質性檢驗

圖7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有效率發(fā)表偏倚性檢驗

圖8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BMI Meta分析森林圖

圖9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BMI敏感性分析

圖10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BMI比較干預方式亞組分析森林圖

表3 干預方式異質性考察

表4 療程異質性考察
2.3.2.3 亞組分析 根據干預方式的不同,將20篇文獻分為4組進行亞組分析,見圖10,結果顯示,4個組之間異質性極強,達到了高度異質,意味著干預方式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Meta分析結果。
2.3.2.4 偏倚檢驗 通過繪制漏斗圖發(fā)現,各組文獻存在一定的發(fā)表偏倚,見圖11。
2.3.3 腰圍的Meta分析 所納入的文獻中有12篇文獻提及將腰圍作為結局變量,但侯慧先等[20]這篇文獻僅提供了腰圍的變化趨勢,無具體數值,故對剩余的11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

圖11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BMI比較干預方式偏倚檢驗圖
2.3.4 異質性檢驗 通過對這12篇文獻經過異質性檢驗,見圖12,I2=92.7%>50%,且Q檢驗的P<0.1,提示文獻之間存在較強異質性,Meta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圖12 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腰圍比較Meta分析森林圖
本文采用質量評價與Meta分析方法,對所納入的31篇關于穴位埋線及聯(lián)合其他療法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進行療效評價,將納入的文獻進行有效率Meta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根據漏斗圖及Egger檢驗結果所示,所納入文獻不存在發(fā)表性偏倚。通過Meta回歸發(fā)現,干預方式的不同會影響B(tài)MI的改善情況,根據圖10數據顯示,組間差異性極強(I2=94%,P<0.000),意味著干預方式的選擇會影響Meta分析結果,合并所有結果,效應量為-1.75,且有顯著性(Z=40.75,P<0.000),達到了大效應量,說明觀察組的干預方式降低了BMI。從組內Meta分析數據得出,穴位埋線療法對比電針療法,其效應量為-1.09,為大效應量,且存在顯著性(Z=5.57,P<0.000);穴位埋線療法對比針刺療法,效應量為-0.23,但不具有顯著性(Z=1.81,P=0.07);穴位埋線聯(lián)合溫針灸對比單純溫針灸療法,效應量為-1.42,且具有顯著性(Z=8.01,P<0.000);穴位埋線聯(lián)合推拿對比單純采用推拿療法,效應量為-2.03,且有顯著性(Z=41.82,P<0.000)。在改善腰圍方面Meta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效果并未優(yōu)于對照組。綜合以上結果得出,采用單純穴位埋線或穴位埋線聯(lián)合其他療法比采用電針、推拿、溫針灸等干預方式療效更好,可明顯提高有效率和改善BMI。
在所納入的文獻當中,穴位埋線療法選取頻次較多的穴位有天樞、中脘、關元、大橫、足三里、水道、帶脈。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穴,為大腸之募穴,善調胃腸疾病,《難經本義》云:“陰陽經絡,氣海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臟腑之氣與募穴相互貫通。現代研究表明,在天樞穴埋線可以有效降低肥胖患者BMI與體脂指數,可促進機體脂質代謝以及調控血清脂聯(lián)素(adiponectin,APN)和視黃醇結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protein 4,RBP4)的表達,在降低血脂和體脂方面作用顯著[40]。中脘穴屬任脈穴,是胃之募穴、腑會以及任脈、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可用于治療胃痛、腹脹、泄瀉等疾病。現代研究表明,刺激中脘穴可通過同節(jié)段的孤束核(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NTS)-延髓腹外側區(qū)(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S)-交感神經途徑引起胃運動的抑制[41]。關元穴為任脈穴、小腸之募穴以及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沖脈的交會穴,可用于治療腸道以及泌尿生殖方面的疾病。現代研究發(fā)現,在關元穴處進行刺激可以降低胰島素和胰島素抵抗指數,減輕內臟脂肪濕重,降低血清游離脂肪酸含量,有效改善糖脂代謝紊亂,提高APN水平,達到減肥效果[42-43]。大橫穴屬足太陰脾經穴,為脾經、陰維脈交會穴,該穴在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方面療效顯著,研究表明,配伍其他穴位的基礎上,在大橫穴處進行刺激,可能降低血清瘦素及胰島素水平[44]。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穴,同時也是胃經下合穴。實驗研究發(fā)現,在足三里穴進行埋線可顯著降低肥胖小鼠的體質量、內臟脂肪量、血糖、血脂水平、肝臟中脂類含量,并且可抑制肥胖小鼠肝臟組織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圍脂滴蛋白(perilipin,PLIN)、增強子結合蛋白(enhancer binding protein,C/EPBα)的表達[45],從而抑制脂肪生成,促使脂肪代謝。水道穴屬足陽明胃經穴,可用于治療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研究表明,刺激水道穴后,可降低細胞中三磷酸腺苷,腺苷可在腺苷脫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肌苷,參與機體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46]。帶脈是人體奇經八脈之一,《奇經八脈考》云:“帶脈者,起于季肋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與五樞、維道”,在治療婦科疾病方面療效顯著。有學者認為,腹型肥胖的發(fā)生與帶脈的區(qū)域高度重合,故對帶脈進行刺激,使其通調,恢復對縱行經脈的正常約束作用,繼而使中焦氣機升降恢復正常,從而促進人體代謝功能的恢復,治療腹型肥胖療效顯著[47]。以上研究表明,所納入的文獻選穴合理,在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方面具有科學的理論支持和一定的可信度。
本次Meta分析僅納入中文、英文兩種語種文獻,無論是在語種方面,還是在納入文獻的時限上都會產生一定偏倚;在干預療程方面,各研究之間有所差異;在納入研究的質量評價方面,采用分配隱藏及盲法的文獻過少,并且未對所納入的文獻進行證型研究。綜上所述,穴位埋線及聯(lián)合其他療法治療單純性肥胖癥療效顯著,患者依從性強,可為臨床醫(yī)生使用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癥提供更為可靠、客觀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