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興則國興,在法治建設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培育中華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在深刻認識法治文化自信內涵的基礎上,理清法治文化自信與文化自信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正確認識法治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設中的基礎地位,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培育。
關鍵詞:文化自信;法治文化;核心價值觀
一、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指一國的文化共同體對本國在自身文化元素及文化價值上的積極肯定的心理認知,而法治文化自信的內涵可以理解為:人民群眾對自身法律制度文明和社會治理理念的價值認同、自覺遵守和堅定實踐。法治文化作為文化的子概念,既能夠推動法治進步又能彰顯法治精神與法治理念。當法治成為一個國家的頂層設計時,法治文化自信將在文化自信中居于核心地位。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此處所指的即為我國人民群眾的法治文化自信。細數我們當下所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氛圍十分濃厚,我們應當對中國特色法治化道路感到驕傲,對發展新時代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充滿信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1.法治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法治思想方面的具體化
文化自信為社會治理領域所特有,體現在對自身制度文明的珍惜和對治理理念的堅持上。無論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還是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法治”思想,抑或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都是對中國社會制度文明和治理理念的肯定和堅持,彰顯了一個國家法治運行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幾千年從古至今的法治文明歷程。
2.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的培育,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隨著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代,巨大而深刻的物質基礎變革必將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人民群眾對法治文化需求也將隨之增加。法治文化需求彰顯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法治的憧憬,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的培育回應了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需求。
3.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有力支撐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不僅能增強人民群眾的法治信仰、法治觀念、法治習慣,更能營造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激發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熱情,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深厚的文化滋養、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扎實的價值支撐。雖然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法治文化傳統,但從傳統法治文化到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轉變必將是一個跨越式的質變。保留法治文化傳統容易,而創造新的法治文化任務艱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時代,必須以革故鼎新的氣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不僅是大勢所趨,更是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二、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的意義
法治文化自信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法治信念,體現出一個社會對法治的最終追求,是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精神內核,具有重要價值。2
1.法治文化自信是強化公民意識,塑造公民人格的基礎
公民作為社會的基本組成細胞,在公民社會的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熟公民主體意識奠定了現代國家法治現代化的基礎。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中國社會在由傳統到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外部壓力阻礙了“公民意識”的啟蒙。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以及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逐漸劃分出范圍界限,公權力逐漸從社會公共領域中淡出,以個體利益為中心的私權利愈來愈受到重視,上述種種均有利于公民意識的啟蒙與公民角色的塑造。
2.法治文化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掌握自身話語權的根基
在全球政治經濟秩序形成過程中,世界格局變幻莫測,各個利益集團在角逐過程中也重構了全球文化秩序。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強烈沖擊下,忽視了我國文化特點和本土資源,主張適用西方的治理模式,這直接導致了我國法律文化長期處在西方法律文化的陰影之下。西方社會在向中國推銷其“平等”、“自由”、“博愛”的法治思想時,隱含于其中的法治文化也在腐蝕著我國傳統法律文化,嚴重損害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抑制了中國人形成自己獨特的法治話語體系。所以,法治文化自信對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法治、發出中國聲音具有重要意義。
3.法治文化自信是培養法治情感、彰顯人文關懷的體現
人的基本情感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關鍵因素之一。法律作為社會穩定的調節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法”和“情”產生沖突,僅僅憑借法律規則難以實現社會的實質正義時,“情”就會介入到維護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的裁判中。然而,情理作為法律的基本精神,在將情感因素運用于司法實踐的過程恰恰體現著司法的人性關懷。由此觀之,梳理傳統法治文化自信,將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價值追求融入到司法實踐具有深刻意義。要正確處理人民群眾的情感需求、使其接受法律規則、信任司法裁判、維護公序良俗,進而構建法治社會秩序。
三、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路徑
法治由文化、制度、機制構成。時至今日,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成,然而,法律的權威性尚未完全樹立、執法公信力亟待解決等一系列問題仍然存在,法治文化仍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發展法治文化首先應樹立法治文化自信,多措并舉,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1.重視思政課堂的建設
法治文化自信的養成不僅需要法治教育,更需要政治教育,要開辟多種渠道樹立民眾的法治文化自信,培養民眾對“法治價值觀”的自信,對中國本土法制的自信,進而形成正確的法治思維方式。例如,在高校中可以憑借思想政治課程進行法治文化自信教育,在講解“四個自信”時著重講解法治文化自信;在講解“全面依法治國”時,著重于源遠流長的傳統法律文化,了解中國深厚的法律文化傳統,使學生感受古人的治國理政智慧,從而明白法治并非濫觴于西方。此外,與時俱進、融入法律案例分析將大大提高課堂的生動性。例如,每一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推動中國法治進程的年度十大案例,可以使同學們在這些代表性案例中感受中國法治存在的意義,了解法條背后的價值理念,真切認同中國法治文化。3
2.發揮政府在法治文化自信培育方面的導向作用
國家機關不僅是法律的制定者,更是法律的執行主體,要承擔普法職責,肩負法治宣傳使命。例如,2019年南京市司法局設立了水法文化園、法治文化生活體驗館等一百多個不同類型的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免費對市民朋友開放,發揮了良好的法治文化宣傳及示范作用。
3.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自信
行政執法機關要努力踐行“執法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的工作主線,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守住“壓艙石”,努力把執法優良傳統中包含的“為人民服務”、“求真務實” 的精神與當前的執法實踐相結合,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執法需求,全面提升執法服務水平,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
參考文獻:
[1]劉惠惠,劉曉哲:文化自信研究述評[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5期。
[2]郝時遠:文化自信、文化認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
[3]周鵬. 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進展與熱點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4]殷冀鋒,王樂: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三重意蘊[J]. 理論導刊,2020年第9期。
[5]尹蕾,王讓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價值意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年第13期。
[6]楊威,高昕:文化自信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年第4期。
作者簡介:劉琪琦(1998-),女,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