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從畑,湯景杰,丁曉紅
1.南通市中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2.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慢傳輸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itipation,STC)是指結腸功能障礙導致腸內容物傳輸緩慢所引起的便秘,臨床表現為大便干硬、排便不暢、排便次數減少、排便敏感性下降并伴隨腹痛、腹脹等癥狀[1]。便秘病程長、癥狀反復發作,給患者身心帶來痛苦[2]。目前西醫治療STC包括瀉藥、胃腸促動力藥、菌群調節劑、灌腸等,易產生耐受或依賴,總體效果一般。便秘屬中醫“大便難”“后不利”“大腸結”等范疇,病機為大腸傳導失常,腑氣不通,糟粕內停。病位雖在腸,但同時與肺、脾、胃、腎、肝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筆者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從肺論治慢傳輸型便秘,介紹如下。
“肺與大腸相表里”最早見于《黃帝內經》。肺屬臟,腸屬腑,兩者經絡相合,互為表里,在生理上可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治療上相互為用?!鹅`樞·經脈》提出,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一臟一腑,表里相關。生理上,肺主氣,司呼吸,肺通過宣發肅降功能影響全身氣機的升降出入。大便通暢,依靠肺氣肅降功能來推動腸腑的傳化,即“肺上竅開于鼻,下施于魄門”。肺又主行水,通過肺氣的宣發肅降運動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與排泄,下潤大腸,過濕則瀉,過燥則結,即水升舟行,水枯舟停。大腸者,傳導之官,唐宗海在《醫經精義·臟腑之官》中云:“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贝送?,大腸通過“傳化物而不藏”使六腑通暢,利于肺氣更好地行使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之功。
病理上,肺與大腸相互影響,腸病及肺,肺病及腸。唐容川《血證論·便閉》曰:“肺與大腸相表里,肺遺熱于大腸則便結,肺津不潤則便結,肺氣不降則便結。”體現肺熱下移大腸,氣耗津傷,又或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大腸失于濡潤,傳導失常,可見大便干結難下。若大腸腑氣不通,傳導不利,則肺氣壅塞而不能肅降,出現胸悶、咳喘、呼吸困難等癥狀,上竅不通則下竅不利,下竅不利則上竅閉塞。正如《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五》曰:“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腸,故上則為氣喘……故大腸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遺于肺?!?/p>
治療上,肺與大腸相互為用,眾多醫家治療便秘多從肺論治。如治療胃腸燥熱,脾約便秘的麻仁丸,張仲景在小承氣湯基礎上加杏仁,上肅肺氣,下潤大腸。朱丹溪提出:“蓋肺氣不降,則大便難傳送”,并首創“提壺揭蓋法”治療便秘,即開肺氣、通傳導,上竅開,下竅自通。清代醫家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食進脘中難下,大便氣塞不爽,腸中收痛,此為腸痹”。提出腸痹病機為肺失宣降,腑氣不通,治療當調暢肺氣,促進大腸傳導之功。
對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現代機制多從動物造模實驗或便秘患者生化指標等研究入手。目前存在以下幾種研究理論。
2.1 信號通路江志超等[3]通過對4組不同模型大鼠的肺組織及結腸組織中的轉錄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蛋白及其mRNA的表達,得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狀態下結腸組織NF-κB蛋白mRNA 水平升高,便秘時肺組織NF-κB蛋白及其mRNA水平亦升高,NF-κB信號通路可能是“肺與大腸相表里”的物質基礎之一。馬曉敏[4]基于大腸主津理論,從肺論治腸燥津虧便秘,通過自擬宣肺潤腸通便方,觀察便秘患者結腸干細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c-kit蛋白表達水平,發現便秘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這可能與從肺論治可以有效調暢肺氣,提高結腸 SCF、c-kit蛋白表達水平,改變SCF/c-kit信號途徑有關。
2.2 通道蛋白郭海霞等[5]對大鼠進行便秘造模,并采用 HE染色技術觀察大鼠肺、腸組織病理結構變化,采用免疫組化技術檢測大鼠肺組織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AQP1及腸組織AQP3含量變化,發現STC模型大鼠肺、腸組織均出現病理改變;肺組織AQP1及腸組織AQP3含量升高致津液代謝失常,可能是便秘“腸病及肺”及從肺論治STC的生物學基礎。季幸姝等[6]則通過研究便秘模型小鼠肺組織差異表達蛋白質,發現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基5A(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5A,COX5A)、過氧化物氧化還原酶2(peroxiredoxin-2,Prdx-2)蛋白在便秘組表達下調,肌球蛋白調節輕鏈2(myosin regulatory light chain 2,MLC-2)蛋白表達上調。便秘小鼠“腸病及肺”的機制可能與肺細胞發生氧化應激損傷有關。
2.3 微生態胥靖域等[7]通過對兩種大鼠模型的肺泡灌洗液和糞便做菌群培養、計數和分類,發現肺病可以及腸,腸病也可以及肺,微生態菌群的變化可能是“肺病及腸,腸病及肺”的途徑和表現形式之一,為“肺與大腸相表里”提供部分微生態學實驗依據。鄭秀麗等[8]則發現,在病理狀態下,3種不同模型的大鼠肺部菌群變化與腸道菌群變化具有一定同步性,且肺病對腸道菌群影響比腸病對肺部菌群影響更大。
2.4 血液指標盧建珍等[9]采用宣肺通便方治療津虧熱結型便秘患者,通過檢測患者腸神經遞質血清P物質(serum substance P,SP)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發現宣肺通便方治療功能性便秘療效顯著,機制可能是借助肺—腸軸,通過上調SP和下調NO,達到通便效果。而裴靜波等[10]則采用益氣宣肺通便方治療陰虛腸燥型便秘,發現便秘患者的血清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含量升高,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明顯降低,且血清胃動素(serum 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含量明顯升高,提出益氣宣肺通便方治療便秘可能與抑制炎癥反應,調節胃腸激素等因素有關。
臨床診療中,各醫家對便秘的證候分型各不相同,馬師雷等[11]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分析總結了 3 部《名醫類案》中從肺論治便秘的典型醫案,將慢傳輸型便秘分為氣秘、風秘、熱秘、燥秘、濕秘、痰熱秘、氣虛秘等7種。席作武等[12]立足“腸病治肺”,分別從宣肺、泄肺、清肺、養肺等角度治療便秘。陸宇衡等[13]則通過探討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辛開潤肺法治療便秘。筆者通過對名家經驗分析總結,認為STC與肺相關臨床證型多分為4型:肺氣壅滯,腸腑不通之氣秘;肺氣不足,傳導無力之虛秘;肺熱熾盛,耗氣傷津之熱秘;肺津不足,陰虛腸燥之燥秘,治療方法如下。
3.1 提壺揭蓋治氣秘肺失宣肅,氣機郁滯,腸腑不通,失其傳導,患者在上見咳嗽、喘息,甚則胸悶氣逆,在下見脘腹脹滿,大便數日1行,排便不暢伴梗塞感,治當宣肺平喘,降氣通腑,即開肺氣、通傳導,上竅開,下竅自通。陳士鐸《石室秘錄》云:“此法之妙,全在不潤大腸,而補腎,猶妙不止補腎,而且補肺。更妙不止補肺,而且升肺……非用升提之法,則水柱閉塞而不通,啟其上孔,則下孔自然流動,此下病治上法,亦腑病臟治之法也?!盵14]通便方藥中常加桔梗、杏仁、檳榔、紫菀等開宣肺氣。桔梗一藥,味辛微溫,可宣肺利咽,為諸藥之舟楫,亦為肺部之引經。李立華等[15]運用加味桔梗湯治療腰部麻醉術后便秘取得滿意療效。鄭豐杰等[16]通過造模發現,加味桔梗湯可改善便秘小鼠腸道傳輸功能,其機制可能與調節肺、腸組織中神經肽(neurokinin A,NKA)、VIP的含量有關。
3.2 培土生金治虛秘肺氣不足,大腸傳導無力則糟粕內停,患者見神疲乏力,短氣聲怯,大便并不干燥,但排便無力,每臨廁虛坐努責,常自汗出,多見于年老體弱之人,故治療上切勿純用攻下治法,用之則邪未去,氣愈傷。應當塞因塞用,以補開塞。江蘇省名中醫谷云飛教授[17]治療此類便秘重視補脾為先,兼顧補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氣不足則脾胃失健運,治療當培土生金,以枳術丸為主,益氣健脾,配伍黨參、黃芪補益肺氣,升麻升清降濁。白術為健脾第一要藥,配伍枳實可明顯改善STC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18]。另有研究表明,大劑量枳術煎劑(枳實30 g,生白術70 g)可有效提高大鼠結腸活性炭推進率,對腸道傳輸功能影響最大[19]。
3.3 清肺瀉熱治熱秘肺熱壅盛,下移大腸,耗氣傷津,腸道失潤;大腸熱盛,燥屎內結。患者發熱面赤,咳嗽咯痰,色黃質稠,口干口臭,兼見脘腹脹滿拒按,大便干結難下,治療當清熱瀉肺,兼泄陽明腑實,代表方劑為吳鞠通之宣白承氣湯,方中石膏清瀉肺熱,大黃通腑瀉下;熱邪郁肺,灼津成痰,則配伍瓜蔞、杏仁宣肺化痰。臨床運用當配伍桔梗、黃芩、梔子、升麻、生地黃等清熱藥物。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胃、心、肝、大腸經,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侗静輩R言》云:“黃芩,氣清而親上,味重而降下,此劑味雖苦,而有泄下之理?!薄栋Y因脈治·內傷便秘》記載:“積熱便秘之治,肺熱下移大腸,清肺飲”。探究其因,乃肺熱移于大腸,肺熱得清,上源熱自清,下源火自除,火去腑氣自通。李艷梅等[20]運用加減宣白承氣湯治療肺熱腸燥型便秘療效確切,且無不良反應。
3.4 養肺滋陰治燥秘肺陰不足,腸燥津虧,腸道失潤,大便干結?;颊吒煽壬偬?,潮熱盜汗,咽干口燥,大便秘結,燥如羊屎,艱澀難下?!妒颐劁洝ご蟊阍锝Y》曰:“大便閉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治療當養陰潤肺,增液行舟。全國名老中醫朱秉宜教授根據臨床經驗自創陰虛腸燥便秘經驗方—通便湯[21]。全方以增液湯增水行舟,配伍沙參、麥冬滋養肺陰;火麻仁、杏仁、桃仁潤腸通便。同時方中加入白術、枳殼等補氣行氣之藥,以期達到水升舟行之效。
基于肺與大腸相表里理論從肺論治腸病,體現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大特點。但是從“魄門亦為五臟使”和“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可以看出,便秘病位雖在腸,與五臟息息相關,故治療不應拘泥于某一臟腑病變,便秘日久,必涉他臟,需仔細斟酌。另外腸病治肺的作用機制仍不明確,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