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鋒,楊豪
1.范縣中醫院,河南 范縣 457500; 2.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2
脛腓骨骨折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手術治療是臨床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患者術后肢體腫脹、切口感染、靜脈回流受阻及術后疼痛等是臨床醫師經常遇到的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脛腓骨骨折發生后患者無論采取的是石膏外固定還是小夾板固定都會產生一定的并發癥,而術后切口感染、傷口腫脹等會導致患者機體中的炎癥指標有較大幅度的變化[1-2]。脛腓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發生較多,若治療不當或者術后康復效果較差,可導致患者發生肢體畸形甚至功能障礙,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手術治療脛腓骨骨折能夠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并且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發生側移、旋轉或者移位等,對于提高患者術后早期肢體功能恢復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患者術后容易出現軟組織腫脹等情況,需要進行止痛或者抗感染治療,長期服用西藥治療容易發生頭暈、頭痛、胃腸道不良反應,影響患者術后康復[3-4]。中醫療法具有不良反應少,長期治療效果顯著等優勢,已經逐漸應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中。筆者將活血消痛方運用于脛腓骨骨折術后的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診于范縣中醫院的92例脛腓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4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7例;年齡39~62(46.38±5.12)歲;脛腓骨骨折病程3~10(5.85±0.32)個月。試驗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 38~64(45.87±5.04)歲;脛腓骨骨折病程2~10(5.43±0.29)個月。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相關倫理標準。
1.2 病例納入標準年齡18~65歲;經影像學檢查并確診,骨折發生后24 h內到醫院接受治療;患者和醫護人員可以正常溝通,服藥依從性較好。
1.3 病例排除標準年齡<18歲或>65歲;患者入院后發現有嚴重心臟、腎臟功能性損傷疾病;患者的骨折類型為陳舊性骨折或者病理性骨折;妊娠期婦女;對治療藥物有過敏史。
1.4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手術治療,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進行內固定或加用自動加壓鋼板,閉合骨折軟組織輕微挫傷采用外側固定或者脛骨前內側固定,手術流程根據臨床手術標準進行,術后常規縫合患者手術切口,給予抗感染治療。對照組患者術后常規給予液體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和酸堿平衡,并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活血消痛方治療,具體藥物組成:五加皮12 g,黃連12 g,大黃13 g,黃柏20 g,梔子12 g,黃芩14 g,蒼術15 g,紅花22 g,延胡索18 g,澤蘭18 g,澤瀉 13 g,薄荷13 g,桂枝18 g,三棱10 g,雞血藤19 g,茯苓皮13 g。取800 mL水煎至4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每次服用200 mL,每日1劑,治療持續14 d。
1.5 觀察指標
1.5.1 疼痛評分 患者疼痛感覺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表進行評價,等級分為0至10,10為疼痛感最為強烈,由患者自行填寫疼痛評分。
1.5.2 實驗室指標 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T淋巴細胞抗原蛋白比值(CD4+/CD8+)指標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上海酶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及配套試劑盒進行檢測,檢測過程嚴格遵守臨床檢驗標準以及檢驗試劑盒說明書標準進行。
1.6 療效判定標準基本痊愈:患者疼痛感覺以及腫脹情況基本消失,并且機體動脈運動、搏動正常,血清炎癥指標基本恢復至正常水平;好轉:患者疼痛感覺以及腫脹情況有所消失和改善,機體動脈運動、搏動基本正常,血清炎癥指標有所恢復;無效:患者疼痛感覺以及腫脹情況沒有改善甚至惡化,動脈搏動未恢復至正常狀態,血清炎癥指標沒有好轉。
有效率=(基本痊愈+好轉)/n×100%

2.1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有效率為91.30%,對照組有效率為71.74%,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VAS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治療后血清FGF-2、IGF-1、sICAM-1、CD4+/CD8+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試驗組治療后低于對照組治療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脛腓骨骨折患者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
脛腓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據統計數據顯示,脛腓骨骨折的發生率為全身部位骨折的13%以上。手術是脛腓骨骨折的常見治療方法,最終目的是使患者小腿長度恢復到原來的長度以及位置,并且承重機能盡可能恢復至骨折前水平。臨床治療脛腓骨骨折的手術方法較多,但術后均會產生一定的疼痛感,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訓練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5-6]。另外,術后切口感染也會增加患者發生炎癥反應的可能性,從而對機體中血清指標水平造成一定的影響。西醫緩解患者的疼痛及處理切口感染一般采用藥物治療,長期服用西藥會增加并發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以及預后地改善[7-8]。脛腓骨骨折的發生多是受到外界暴力傷害,骨折部位會出現功能障礙、腫脹、疼痛等癥狀,還可能導致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從而影響治療的正常進行[9]。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發生骨折后會對筋脈產生一定的損傷,氣血無法運行,溢出后充盈在脈處,筋脈受損嚴重,血液瘀積導致腫脹的發生,從而產生疼痛感。故活血祛瘀、止痛通氣為臨床常用的治療原則[10-11]。活血消痛方中,大黃、黃柏、梔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延胡索、澤蘭等益氣補血、清熱祛濕、止痛消腫[12];黃連、黃芩瀉熱毒、清肝火、化瘀血;蒼術祛風散寒、瀉火涼血、強筋壯骨、活血化瘀;雞血藤補血行血、發汗散寒、通經活絡、利水消腫;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五加皮祛風濕、補肝腎;茯苓利水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止痛消腫之功效,能夠較大程度上改善患者骨折部位腫脹以及疼痛的情況[1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VAS評分、血清FGF-2、IGF-1、sICAM-1、CD4+/CD8+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原因是活血止痛方能夠抑制機體中的炎癥反應并且參與反應過程,到達減輕軟組織水腫、抑制炎癥反應的功效[14-15]。
綜上所述,活血消痛方治療脛腓骨骨折患者,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血清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