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青云,吳清明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2.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5
皇甫謐通過歸納、總結《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取精用宏,著《針灸甲乙經》,系統構建西晉前針灸學術體系。目前,對《針灸甲乙經》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內容的訓詁、校勘、翻譯等方面,腧穴命名及內涵挖掘尚不深入[1-3]。筆者通過梳理該書中各腧穴內容,發現書中每一穴的內涵都飽滿豐富。本文擬對膀胱經之委中穴進行考證,對其正名、別名、定位、操作及主治范疇進行考據,以豐富委中穴之內涵,擴展臨床使用思路。
要考證《針灸甲乙經》委中穴的內涵,就應全面分析《針灸甲乙經》中涉及委中穴的相關條文。統計表明,委中穴在《針灸甲乙經》中共出現13處,散在分布于卷三、卷四、卷七、卷八、卷九、卷十一等處。從腧穴定位、經絡循行、針灸操作、功效主治等多個方面,全方位描述,為該穴的穴性及功用主治奠定了基礎。
委中穴最早出自《靈樞》,后世又名郗中(《素問·刺腰痛》)、血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說文解字》[4]言:“委者,逗也、隨也。逗、隨于何?逗、隨于中。中者,天人地三部之中部也。何者逗、隨于中?”結合后世醫家解釋及考證,筆者揣摩之下,當屬膀胱經之氣血。委中位于腘中,為膀胱經氣血停留匯聚之處,故名“委中”,后世又名“郗中”“血郗”。郗者,孔也。氣血逗留猶如湖泊,只宜廣袤深遠而不宜散,氣血輸出又如孔隙,娓娓周流,以致無窮。根據《針灸甲乙經》中委中穴正名及后世別名釋義可知,委中穴具有以下三方面內涵:一是,該穴以經絡氣血循行匯聚命名,即膀胱經氣血匯聚之所在;二是,該穴以癥狀命名,將各出血證候類似氣血輸出障礙;三是,以臨床主治命名,針之能使氣血交融、匯聚。
關于委中穴的定位,《針灸甲乙經》言其在“在腘中央橫紋中動脈”[5],后世對于委中穴的定位基本沿襲《針灸甲乙經》之說,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例如《圣惠》言:“兩筋、 兩骨之間。”結合國家標準[6]及現代解剖,兩筋指在腘橫紋中,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間,兩骨指膝關節內外側頭之間。再論其取穴姿勢,《針灸甲乙經》曰:“腘謂膝解之后,曲腳之中,背面取之。”因此,本穴在選穴上當取俯臥位,于腘橫紋中央選穴。
就委中穴的針灸操作而言,《針灸甲乙經》曰:“刺入五分,灸三壯。”因此,本穴可針可灸。就針刺深度而言,《針灸甲乙經》所述五分具體尺寸已無法考證,但結合現代解剖學,委中穴由淺入深依次為皮膚、淺筋膜、腘筋膜、腘筋膜深面疏松結締組織及腓腸肌內、外側頭,更深層的結構為脛神經、腘靜脈和腘動脈[7]。針刺深度當以刺中脛神經而不誤傷其深層動脈、靜脈為度。現代研究發現,當伸膝直刺進針,針體由皮膚到腘筋膜的深度為(0.81±0.20) cm,到脛神經的深度為(1.55±0.32) cm,到腘靜脈的深度為(2.84±0.38) cm,到腘動脈的深度為(3.58±0.39) cm。所以,委中穴針刺的適宜深度均值為1.55 cm[8]。這也與《經絡腧穴學》中該穴的針刺深度一致。《針灸甲乙經》雖未提出委中穴的具體針刺操作,但結合穴位特性,本穴為膀胱經之合穴,膀胱為周身之藩籬,故本穴針刺操作應以瀉法為主。再言灸法,《針灸甲乙經》提出本穴可灸,以三壯為度,后世雖有“委中禁灸”,究其緣由,當為灸量過大則易傷及其下血絡。
委中穴的主治條文在《針灸甲乙經》共出現11次,見表1。具有瀉熱、截瘧、止痛、利水消脹、疏經通絡、止血、止遺等功效。《針灸甲乙經》卷三、卷四內容論述了委中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基本厘定了其定位及刺灸法,而卷七、卷九、卷十一、卷十二全方位地展示了委中穴的臨床主治,較其他古籍全面[9],因此,基于《針灸甲乙經》對委中穴進行挖掘是可行的。通過表1不難看出,委中穴之主治具有以下特點:①以瀉熱、舒筋止痛為主,且主治范圍廣泛,既有四肢之熱,又有臟腑(膀胱)之熱,還有熱病之熱及瘧疾之熱,究其緣由,不外膀胱屬太陽,太陽乃周身之藩籬,主一身之表,刺激委中可瀉膀胱之邪,更可通利膀胱經氣以祛周身之邪;而其止痛的范圍也較廣,不僅局限于腰背疼痛,還涉及髀樞、季脅等膀胱經循行部位,這也是“腰背委中求”的理論來源及“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體現;②兼有利水、止遺之功,委中利水,不僅可利膀胱之水,還能通利三焦之水,委中為膀胱經下合穴,合治內腑,同時,膀胱屬下焦,三焦者,入絡膀胱,約下焦,因此,委中穴在發揮清利膀胱作用之時,還能兼顧調暢三焦之功效,同時,委中還有止遺的作用,這也是腧穴雙向調整作用的具體體現;③尚有止血、除痔之效,“衄血不止,承漿及委中主之。”委中為血郗,氣血匯聚之所,頭面出血,選用委中,引血下行。這也是委中穴別名血郗的依據之一。另外,委中除痔,足太陽之經別別入肛中,因此,委中還可清腸消痔。通過將《針灸甲乙經》中委中穴的主治范疇與《經絡腧穴學》進行對比,不難發現,《針灸甲乙經》所載功能主治范疇較教材所論更為豐富,并有如下特點:①身心并重。《針灸甲乙經》所載文獻既有軀體癥狀,又有心理癥狀,如:癲疾。②癥狀更廣。《針灸甲乙經》文獻涉及多個系統病癥,如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包含臟腑疾病、外感疾病等[10],這為委中穴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臨床思路,對于該穴的臨床使用更具啟示作用。

表1 委中穴主治病證
綜上所述,《針灸甲乙經》作為第一部系統論述針灸的書籍。其針灸理論,不僅繼承、豐富和發展了西晉以前針灸學理論,更對后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針灸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書中涉及委中穴的內容雖零散分布,但繼承并完善了西晉以前委中穴的命名、定位、操作及功用主治,保留了大量可參考資料,在《針灸甲乙經》這部著作中,仍有諸多思想及治療方法,值得現代醫生臨床摸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