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興
摘 要:物理源自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高中物理教學也應該走生活化之路。生活化的物理教學符合新課改精神,能夠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學以致用,全面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展開研究,能夠使物理教學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應用物理,大大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觀念;問題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3-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48
物理知識的學習最終目的都是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運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因此,高中物理教學不應脫離生活,過多地進行理論知識傳授,而是應該聯系生活,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促進基礎知識與生活實踐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文素養與科學精神的契合。
一、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使學生養成對社會生活加以持續關注的良好意識。從傳統教育所暴露出的不足之處來看,其僅僅是讓學生讀書,而未能讓學生領會到讀書的意義。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與生活密切相連,要踐行“教學做合一”。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雖然素質教育在國內教育界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但是應試教育的理念依然存在較大的市場,這便使得相當一部分教師依然在課上教學環節當中滿足于對學生進行滿堂灌,要求學生對教科書當中的內容硬性記憶。在這樣的教學理念驅動之下,學生難以真正實現對所接觸到的知識的充分吸收與理解,更遑論在實踐當中運用這些知識。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教育理論,此種理論便是要求授課教師應當擺脫課堂的束縛,引導學生從社會生活當中去汲取知識。借助這一途徑,將讓學生獲得在實踐當中檢驗教科書知識的契機,并且能夠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所謂的教學生活化便是要求授課教師應當確保所講授的教學內容能夠同學生的生活實踐做到有機結合,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感性認知,讓原本看似靜止的知識在學生的眼中變得鮮活起來。
二、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是物理課程自身性質的內在訴求,也是物理課教學改革的內在訴求,其非常有必要,也非常迫切。
(一)物理課自身性質的內在訴求
物理課程是高中階段必學科目之一,本門課程在于實現對物質結構、運動規律的探索。從課程教學大綱的角度來看,物理課程的授課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正確世界觀的形成,同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亦大有關系。有鑒于此,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遵循生活化教學理念,即將原本枯燥的物理現象同學生認知水平所能夠接受的生活現實聯系起來,以此來降低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難度,幫助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逐漸意識到物理知識同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進而洞悉研習物理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促進學生對于高中物理課程的認同感和向心力,使學生能夠真正將所習得的高中物理知識運用于現實生活當中。
(二)物理課教學改革的內在訴求
根據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物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應當同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匹配,也就是說,物理課程不但要讓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同時亦應當使學生將“所學”轉化為“所用”,讓每一個學生不僅僅實現物理課程卷面分數的提高,亦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解決現實問題的水平。從物理課程的發展角度來看,其并非出自物理學家的實驗室當中,而是源自真實的生活之內,是物理學家從現實生活當中發現和總結的各種自然科學規律。從這個意義來說,物理知識充斥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每一個角落。有鑒于此,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依托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將確保高中物理課教學改革的總體進程。
三、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需要做到更新教學觀念,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內容,開展生活化物理實驗,布置生活化的習題。下面我們將具體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探究。
(一)更新教學觀念,為物理生活化教學奠定基礎
1.轉變角色,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積極轉變角色地位,從主體地位轉為主導地位,由課堂主宰轉變為課堂服務者,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物理生活化教學開展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師將過去的“滿堂灌”變為現在的“滿堂問”,用另一種方式控制課堂;還有的教師不敢管理學生,讓學生自由學習,教學呈現“放羊式”。這些都不是正確的做法。教師要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但也不能失去自身的主導地位,唯有建立科學的生活認識論,才能將課堂教學引向正規。
2.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在任何學科的教學中,師生關系都是重要的因素,是一切教學模式開展的重要依據。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達成和諧均衡,這才是最理想的追求。教師要深入學生群體,展開深度學情調查,與學生進行更多的生活交流,這樣不僅能夠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更多參數,還能夠為改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沉浸在生活情境中
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在日常授課環節當中,要善于依托特定生活化教學情境的設置,使每一個學生能夠沉浸于物理世界當中,同時情境的設置亦將大大提升學生對于高中物理課程的學習參與度。從具體的教學方法來看,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物理知識基礎情況,組織學生開展課上討論活動、小組合作攻關活動、物理知識辯論活動以及游戲教學活動等,借助前述教學方式,將使學生對于物理知識,乃至于對科學知識產生足夠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物理知識的研習對其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大有裨益。為了確保高中物理課堂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教師應當把握好三個要點,分別是“趣”“異”“疑”。“趣”,乃是指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應當確保所設置的特定教學情境對于學生而言具備足夠的趣味性,當趣味性得到保障之后,學生的學習熱情亦會得到保障,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在其眼中將不再是了無生趣的;“異”,乃是指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所設置的教學情境應當同學生先前形成的認知形成足夠的差異,如此將確保學生形成創新思維,進而架構起全新的認知體系;“疑”,乃是指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要確保所設置的教學情境應當能夠讓學生在情境的浸染之下產生新的疑問,使學生在疑問的驅使之下產生破解疑問的動力,這樣將使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大大強化。
(三)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內容
在高中物理教學當中,課堂是學生接觸和學習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不過多數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習慣于在課堂當中以向學生講解物理原理為主,這樣僅僅能夠使學生掌握基礎原理,但卻未能洞悉如何運用這些原理的竅門。有鑒于此,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節當中融入生活原理,以此來實現對高中物理生活化課堂的打造,這樣才可以讓學生逐漸養成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
(四)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開展生活化物理實驗,做到學以致用
在學習每一門學科的過程中,學以致用都是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和學習目標。尤其是對于物理這類學科,其與生活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更是要積極踐行“學以致用”的教學觀,引導學生樹立“物理知識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學習意識。而實現學以致用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開展生活化的物理實驗,在實驗中結合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實現認知的升華。
例如,在教學金屬的電阻率相關內容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樹立學以致用的意識,教師可以設計“測定金屬的電阻率”這個實驗,準備幾種生活中常見的金屬材料,比如銅絲、銀絲、鐵絲等,讓學生思考如果家中的電路壞了,應該購買哪種材料進行連接。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能夠讓學生分別利用不同的金屬材料進行連接電路的實驗。學生需要在實驗中分析各種金屬的長度、材質、直徑等因素對電阻值的影響,從而得出生活中的電路中使用的都是銅絲的實驗結論。這樣一來,無須教師強調,學生自然能夠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價值,感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聯性。
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與生活的橋梁和紐帶,能夠很好地結合物理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樹立生活化的學習觀念,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教師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更多地鼓勵學生自主開展生活化的物理實驗,在實驗中深化認識,提高科學素養。
(五)布置生活化的作業,使學生在生活中接觸物理
生活化的物理教學,不僅僅存在于課堂之上,也存在于課外,尤其是學生的課后作業中。常規來說,高中物理的課后作業多數為練習冊中的習題,這些習題很多都是理論性較強,也相對比較枯燥,學生興趣不足,動力不足。因此,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習題以及作業時,不能僅僅按照練習冊的內容來要求學生完成指定題目,而是應當設計生活化作業,將生活化的作業作為學生由物理學習向生活實際過渡的橋梁,學生在接觸生活化作業時,不但能夠產生新鮮感,亦會從中感受到物理知識同現實生活所表現出的關聯,久而久之,將使學生在日常生活遇到問題時會從物理的角度加以看待和思考。
四、結語
文章探討了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論述了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并從五個方面就高中物理教學生活化的策略展開了論述。高中物理課程授課教師在日常教學以及教學活動的組織時,均應當秉承生活化的教學理念,這樣才可以使學生不至于僵化地理解和記憶物理知識,而是能夠在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浸染下,理解并可以做到在現實生活當中對于所習得的物理知識加以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康響秦.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方法的探究[J].新課程(中),2011(7).
[2]沈蘇杭.關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3(8).
[3]馬紅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方法的探究[J].理科考試研究,2014(5).
[4]呂鳳瓊.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學情境創設方法的探究[J].東西南北(教育),2020(8).
[責任編輯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