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將 季國琴
摘 要:運用作業對課堂教學中的內容進行補充,延伸學生的知識范圍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如何優化作業設計,使學生在完成作業時對作業的觀點由負擔變為樂趣,調動起學習主動性,能夠通過學習和作業,激發創新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是教育中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作業設計的優化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農村學生;作業設計;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13-01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3.095
作為一項有效的課程資源,作業能夠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也能夠通過作業來檢查學生所學到的教學信息,并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查。通過作業可以進行知識的鞏固,加深理解,為后期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如何通過優化作業,提升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值得教師進行深入細致研究,從而使作業真正成為教師幫助學生發展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輔助學生成長的一個途徑。
一、傳統作業弊端
通過作業進行課堂知識的鞏固,形成了作業的局限性,使作業成為強化技能的渠道,在作業完成的過程中出現封閉僵化的作業環境。受到傳統教育和應試教育的思想影響,傳統作業一味重復與機械訓練手段,使完成作業是采用固定的方式方法,重復套用司機硬背,沒有思維訓練價值。即使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沒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創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很多作業就是典型的題海戰術,成為壓在學生身上的沉重負擔,完全以考試成績為目標進行作業的布置,這樣的作業為應試教育服務,答案絕對,評價片面,在扼殺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基礎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力,甚至造成學生對作業產生厭惡,思想僵化的情況。
所謂的題海戰術只能通過大量的課外作業,達到重復鞏固的目的。而學生在此壓力下,為了完成任務進行抄襲,沒有達到題海戰術的效果。教師也將大把精力浪費在進行批改的過程中,這與現代教育對學生的要求不符。教師沒有時間探索適合學生的教法,學生沒有精力去認真聆聽教師的指導,學生和教師的觀念無法更新,數據和問題都從書本而出,學生無法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抑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
二、優化作業設計探索
(一)作業的思想性
既要完成作業又要提高科學素養,因此在作業進行設置優化的時候就要能夠體現其思想性,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通過自我成長的訓練、運用,鞏固發展實現作業的德育功能,以刻苦鉆研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完成作業。考慮到作業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的融合,在教師精編或設計作業時,要注重學生在作業中所獲得的思想教育。
(二)作業的層次性
作業的層次性要求對全體學生進行關注,能夠通過作業,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也能通過作業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能夠通過作業完成不同層次的內容。在設計基本簡單的題目時,也能夠設計綜合、靈活的題目,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逐步提高。同時為學生提供知識內化和優化的機會,將知識化為能力,并使其在完成知識內化的過程中,加強知識的優化和強化,以使普通學生能夠完成知識的同化過程,也使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作業進行思考性,完成創造性強的訓練。針對同一問題,盡可能地多進行設問設置,并對每一步進行梯度的設計,使學生能夠通過不同程度的訓練,培養其思維的漸進性和深刻性,達到認識深層問題的本質的探索能力。此外,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通過不同層次的題目在主題中合理重復出現,使學生利用自身知識通過對每一組題的解答發現規律,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在作業量上也需要根據不同學生設置不同的作業,改變硬性規定,摒棄傳統的呆板單一的做法。通過這種層次性、典型性的習題進行訓練,以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堂教學目標為主,為學生進行作業布置,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進行作業的選擇。將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也可分為基礎性題目和有延伸性的題目,使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應用過程中對知識有延伸性的探索。而學生在完成作業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個人能力量力而為,使其在完成時掌握知識,積極思考。這樣做作業從負擔轉變為樂趣,使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掌握要點,提高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1]。
(三)作業的開放性
有必要增強作業的開放性,適當合理地為學生設計開放題目,打破封閉的局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發散思維,用獨立的思考方法求出多種答案,培養思維獨創性。與封閉性的題目不同,開放性題目能夠打破學生的定式思維,誘發學生的創造靈性。因此,開放性作業的設置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打破對作業特征、條件完備、答案固定的認知,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完成開放性題目,使開放性思維獲得培養。
(四)作業多樣性
作業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既要注重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實踐和知識應用。多樣性的作業,才能夠有利于學生自身素養的提高。作業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要讓學生通過作業的完成去掌握和獲得知識,在過程中去體驗和感受知識。作業可以是一項活動,也可以是一個方案設計和一件產品。練習不是其唯一性,也不是主要形態。作業的完成,也不是單純的活動,而是各種行為和思想的融合。通過作業的多樣性體現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能夠在完成不同作業的過程中開闊視野,拓展知識面,增強能力。要以探究性作業為主,實踐性作業為輔。遵循原則,為學生提供開放性、自主性、擴展性的長期性作業,使學生能夠通過放假時間,互相合作完成用作業的多樣性,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2]。
三、農村學生通過作業提升自主管理能力措施
對于農村的學生而言,過多地依賴于教師的指導能夠在學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對學生的自主能力管理能力進行開發。作業優化就是一項有效途徑,以作業設置來促使學生發展智力,培養自己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由汲取知識。
(一)利用環境設計開放性作業
農村教學受到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設施相對落后,但農村學校地理位置也有其自身優勢,可以利用農村環境為學生設計探究性擴展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比如在學習生物課程時,就可以讓學生對農村環境中的動物植物進行觀察,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農村教學的作業設置可以利用農村環境,將理論作業轉為實踐,比如種植豆子,關注其發芽生長成為豆芽的過程,并對其進行記錄,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學習,輕松學習,發展特長,提高素質。這些作業布置,就能很好地對農村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進行提升,使學生更多地進行自主思考,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提升主人翁思想,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
(二)通過職責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即使是農村的學生在進行班級這個集體之后,也要適應班級氛圍,為了能夠使班級的基礎管理工作順利展開,農村學生也應該相應提升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這樣的管理能力需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業設計時,使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職責,履行自己的職責。一份需要小組完成的作業,是需要每個人積極完成自我部分才能達到最終結果的,不是一個人的認真負責就可以保證作業的完成度。因此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作業的方式,需要每一位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并通過對職責的劃分,讓每一位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自我約束,通過自我約束,強化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讓普通學生都能夠承擔其自身對作業的責任,提高自主管理的靈活性。在這樣的班級自主管理作業任務中,能激發學生的才能和優勢,讓學生能夠得到相應的發展,使學生之間在配合時取長補短,互相約束,從而在合作中提升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三)組建學生自主管理機構
這種機構對農村學生而言是一個較為新穎的組織機構,因此在進行組織之前班主任可以對學生進行調查和了解,根據觀察和調查結果將學生進行分組,使擁有一定特長和能力的學生均勻分配在各個小組中,對小組的作業任務提供支持,并選出素質和能力較高的學生保證分組的和諧以及完成作業的公平,這樣的機構對提高整個班級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很重要。素質能力較高的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互相搭配分組可以有效提高普通學生的參與度,激發自主管理能力。
(四)找準角色定位
自主管理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來找準自身的定位,擺正自身角色。以作業設計為例,在學生進行作業的完成過程中,應該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是作業的把控者,應排除萬難完成作業任務,而不是看見作業就逃避,轉變思想才能在準確的角色定位中樹立自控意識,培養出自覺的習慣,在學習的時候鍛煉堅定的意志,樹立有較強的學習自信心。很多受到家庭環境影響農村學生,抗干擾能力較差,在面對難題時容易放棄,因此無法養成較高的自覺性。因此,清晰的定位能夠通過自控意識來提升自我管理,調控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淡化消極影響,克服心理障礙,保持學習欲望,做到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尤其是對于自控能力明顯不足的農村學生,可以產生積極引導,使學生逐步克服較大的困難[3]。
綜上所述,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在自主管理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考慮農村的環境進行相應的作業優化,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創新的作業模式,提升完成的興趣,針對學生的個性和性格,為學生營造出適合培養自主創新能力的環境,注重這種管理能力的培養方法,讓學生能夠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去進行思考,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從而有效地進行自主管理。
參考文獻:
[1]王健.構建四環聯動作業體系,促進自主學習能力提升[J].小學教學研究,2018(7):35.
[2]吳清福.有效的練習題設計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8(5):208.
[3]王宇,劉潔.基于選考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高中地理作業設計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9):124.
[責任編輯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