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在已經堪稱人力資源大國,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強國,這是因為我們的創新人才不足。我們不能不思考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我國教育的很大弊端是統一規格、統一要求,因而出不了拔尖人才。我們教育要講公平,追求人人成才,但不可能人人都成為英才。我們教育界常常有一種自滿情緒,認為我國的基礎教育在世界上是一流的。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卻沒有為培養英才打下良好的基礎,且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困擾,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這不能不使我們為我國的創新發展擔憂。
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論,雖然理論界還有不同意見,但是各個人的智力結構不同,這是大家都承認的。既然各個人的智力結構不同,就應該因材施教。根據各人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愛好,施以不同的教育。過去我們理解的因材施教比較狹窄,只局限在學習同一學科、同一本教材上,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同一門知識。今天恐怕應該在宏觀的層面上來理解因材施教,即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新的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于是設立了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所以各校要精心設計選修課,使之能夠培養出一批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一個孩子到十二三歲的時候還沒有什么興趣和愛好,老師就要為他擔憂,擔心他將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人。可是我們現在大多數學生沒有志向,沒有愛好,高中畢業填報高考志愿沒有專業意向,是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在替他們報志愿。我們不能不為此擔憂。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創新人才首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要培養學生這種能力,使他們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敢于向老師挑戰,向權威挑戰。老師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與學生共同討論。
創造能力是在實踐中養成的。因此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培養學生對專業的執著精神,興趣加勤奮是成功之母。勤奮來源于對專業的興趣和愛好,同時來源于對社會的責任感。因此,還要培養學生的人格,使他們具有熱愛祖國、熱愛真理、貢獻社會的精神。
(摘自《野花集——顧明遠教育隨筆(二),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原文刊發于《基礎教育參考》,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