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摘 要] 醫療衛生行業競爭的激烈化,對醫院的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文章從行政管理在醫院發揮的作用出發,分析了醫院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為醫療衛生行業的行政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行政管理;作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R197.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02-0084-03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是現代醫院發展的必然要求。行政管理作為醫院現代化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涉及職能、后勤、業務等方方面面的工作[1],不僅關系到服務品質的提升,而且關系到醫院的可持續發展。行政管理在新形勢下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醫院行政管理現狀來看,其仍存在一些問題[2]。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各行業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醫療衛生行業也不能幸免,因循守舊勢必不可行。只有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服務水平,才能在滿足群眾就醫需求的同時,保障醫護人員的切身利益[3]。實現上述發展,離不開行政管理工作。
一、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
過去“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和體系已不能夠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行政管理”在社會各行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醫院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意義重大。一方面于醫院而言,它關乎整個醫院能否正常有序運轉。第一,無論是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對購進藥品、醫療器械等質量的把控,甚至日常醫療科室及人員的分配等,都離不開行政管理,可以說行政管理幾乎應用于醫院的每個角落。做好醫院行政管理工作,可以優化醫護人員工作環境,保障醫護人員利益,提高整個醫院的工作效率。第二,醫院行政管理部門還負責與外部部門如社區、上級主管部門等的溝通協調,服務社區、義診等相關活動及上級主管部門精神的傳達貫徹,都需要醫院行政管理部門來承接。另一方面,于廣大患者而言,它最大程度維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隨著人們對醫療服務品質要求的提高及醫護人員工作壓力的增加,醫患矛盾不斷出現。患者對醫護人員有不滿時,及時尋求醫院相關管理部門,合理表達訴求,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人文關懷和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答復,避免了一些因醫患矛盾升級引發的事件,最大程度維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
二、醫院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行政管理流程設置不夠專業。當前醫院的發展在不斷進步,各部門各科室也應逐步走向“精細化”管理,而目前醫院建院之初的歷史遺留及后期新科室建立與新舊科室合并、改革等問題,使得一些科室間職責劃分不明晰,工作范圍出現重疊,管理流程要么過于煩瑣,要么過于簡單,導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工作效果的不盡如人意。例如一些新項目、新技術的引進所需的匯報和審批流程煩瑣,績效考評出現過于簡單或流于形式的狀況等,都給科室或多或少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壓力。
二是行政管理人員不夠專業。醫院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中只有少數是行政管理科班出身,大多數管理經驗不足,甚至有部分管理者“身兼數職”,在管理的同時,還從事臨床醫療工作,分身乏術,導致真正學管理、用管理的時間受限。同時,少數管理專業人員往往受限于領導的工作安排及現實的工作環境,無法在自身管理崗位施展拳腳。這種憑借經驗、資歷和上級命令式的管理已經無法適應當前醫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不僅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工作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三是醫院的行政管理激勵機制有所欠缺。醫院許多行政管理人員入職后,發現工作內容與自己之前的想象存在較大差距,在每天重復的工作中又難以有滿足感,日積月累,其提升自我、致力于工作的熱情消減[4]。另外,醫院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員與臨床醫護人員相比,前者的工資水平較低,但其所承擔的工作量大且繁雜,而受自身專業及行政崗位“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崗位特點限制,轉崗可能性較低。而醫院對于行政管理人員的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導致醫院行政管理人員付出大量時間、精力卻感受不到應有的回報,工作的積極性降低。
四是醫院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醫院的行政管理涉及醫院的方方面面,有患者的病情變化記錄,有藥品的購進、領用與銷售,有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安排等,這些數據無疑都不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其反映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5]。醫院管理部門要及時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必須將信息化系統應用于整個醫院。而當前我國醫院的信息化應用還存在信息共享不暢、設備維護不力、應用程序欠缺、缺乏相應的信息技術人才等問題。
三、做好醫院行政管理的路徑研究
一要優化醫院行政管理流程。首先要科學設置醫院行政管理部門,并明確劃分各部門的職責權限與工作范圍。各行政管理部門應由多個層次構成,及時改革完善當前醫院行政管理部門,對于過時的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部門要及時取締或合并,對于許多新興的部門要明晰其職責,使整個醫院的各組織構架都分工明確,職責清晰,有利于整個醫院的管理和發展。其次,要不斷改進醫院的行政管理制度。醫院的行政管理制度涵蓋科研、醫療服務等多個方面,在實踐的過程中,須適時總結管理經驗,并根據實踐的結果不斷改進醫院的各項行政管理制度,使其更加科學規范,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指導實踐。最后,需要各部門協調配合,信息共享,溝通交流徹底、深刻,簡化并嚴格執行相關流程,既要避免流程復雜或信息不暢給各科室帶來的行政成本和工作負擔,也要避免對各科室的考核考評等流程流于形式,失去應有的激勵作用。
二要提高醫院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在當前醫改的新形勢下,醫院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只有不斷強化管理人員的力量,才能滿足患者的就醫需求,實現醫院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當前醫院的發展形勢使得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行政管理隊伍成為重中之重。首先,要抓源頭,選拔行政管理專業且具有一定管理經驗的人才,為整個醫院的行政管理注入新鮮的血液。選拔時除考慮專業因素外,還應考慮其是否具有細致、耐心和奉獻等精神。其次,要支持相關管理人才的工作,杜絕以往論資排輩,做事情看資歷、聽領導的作風,要使其創新改革措施透徹、深刻、落到實處[6]。最后,要定期組織醫院行政管理人員參加各類培訓,也可以把其他地方一些管理經驗豐富的人才請進來定期開展講座。日常要把行政管理的學習與工作的開展結合起來,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形成一種長效機制。只有人才濟濟,才能使醫院的行政管理不斷強大,進而服務整個醫院和廣大患者。
三要完善醫院行政管理激勵機制。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首先,應從思想上認識到行政管理的重要性,進而重視激發行政管理人才的工作熱情。其次,應當制定一套公平、公正、科學、行之有效、適合本院行政管理人員發展的績效考評標準,定期對醫院行政管理崗位人員打分考評,并將薪酬與績效考評結果掛鉤,搞活行政管理人員的薪酬體系,堅決杜絕“一刀切”“大鍋飯”。最后,應當注重行政管理人員的思想活動。定期組織一些文娛活動,鼓勵行政管理人員積極參加,營造愉悅、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盡可能激發廣大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此外,還應建立心理建設、輔導相關的部門,定期對行政管理人員和其他醫護人員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及時發現并解決其心理問題,并給予充足必要的人文關懷,使其可以在自身工作崗位上發光發亮[7]。
四要重視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隨著“電子病歷”“無紙化辦公”等的出現,以及“5G”“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詞語的興起,醫院行政管理越來越離不開信息化建設[8]。重視醫院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設,首先要結合醫院實際,清楚自身需求,認真分析各類信息平臺,選擇適宜本院發展的、方便各類工作開展的信息化平臺。合理的信息化平臺,有利于醫院內外實現信息共享,不僅為醫院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支撐,還可以方便廣大患者,從繳費到檢查報告的打印等,節約了人工成本。其次,要做好基礎數據的收集和導入,任何平臺要實現后續一系列的發展,基礎數據的導入必不可少。數據收集、導入是一項繁雜的工作,需要相關人員耐心、細致,只有前期收集導入的數據具備應有的準確性,才能為后續信息化平臺的運行、發展奠定基礎。最后,要注重信息技術人才的引進。無論硬件設備的維修還是軟件平臺的有序運營,都需要相關信息技術人才來實現。不斷引進相關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精通軟硬件操作、維護的專業人才隊伍,更好地服務于醫院的發展[9]。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效科學的行政管理體系能夠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各部門的執行力,能夠延伸醫院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通過不斷優化醫院行政管理流程、提高醫院行政管理人員的素質、完善醫院行政管理激勵機制、強化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可以有效提升醫院的行政管理效能,不斷促進醫院健康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李鳴, 高啟勝, 顧國煜,等. 組織變革視角下多院區醫院行政管理模式研究[J]. 中國醫院, 2018, 22(12):34-36.
[2] 張瑞迪, 張麗華, 蔡林,等. 基于IPE的醫院行政管理人員績效評價實施路徑[J]. 中國醫院管理, 2019(8).
[3] 夏雪, 曾愛紅, 李丹,等. 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在公立醫院行政管理中的探索[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19, 35(3):262.
[4] 江秀余. 科學管理,推進醫院行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J]. 現代醫院管理, 2008, 6(5):25-27.
[5] 關俊英. 職業倦怠對醫院行政管理人員職業認同感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2):333頁.
[6] 王浩焯, 劉薇薇. 基于醫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對策討論[J]. 中國衛生產業, 2019, 16(03):100-101.
[7] 楊森, 殷屹崗, 顧進華,等. 基于新醫改背景下醫院行政管理人員素質要求與提升方法分析[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9, v.19(78):248+250.
[8] 孫玲芝. 醫院行政管理人員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問題與策略[J]. 中文信息, 2020(001):275,288.
[9] 袁華, 吳萍. 北京市社會辦醫院醫務人員滿意度調查及雙因素理論分析[J]. 醫學教育管理, 2019, 5(0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