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華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高度重視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大幅度增加了略讀課文篇目,但對略讀課文“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教會了沒有”卻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建議,需要教師自主探究。以下是筆者在第二學段深度探究略讀課文“助讀”路徑,找準略讀教學重心的一些思考與實踐。
一、略讀課文的地位和性質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精讀”“略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大閱讀體系已然成型。據統計,略讀課文在三到六年級教材中占據的比重達27%,被提升到與精讀課文同等重要的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第二學段應“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四學段要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而統編教材出現的第一篇略讀課文《不懂就要問》中,也以泡泡提示的方式清晰地指出了略讀課文的定位,并提出具體建議:“略讀課文可以讀得粗略一些,了解課文大意就行。”“如果有個別的字不認識、個別的詞語不理解,也沒有關系。”綜上所述,“略讀”是一種閱讀方法,其“略”是粗略、不精細的意思,其目的是使學生最終實現有方法有策略的獨立閱讀。統編教材賦予略讀課文“半獨立閱讀”的本質屬性,使之承擔著遷移運用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的功能,成為學生閱讀從“不能獨立”走向“完全獨立”的橋梁。
二、基于語文要素的“助讀”路徑
從統編教材的雙線編排理念和單元統整教學建議可知,統編教材略讀課文的教學應緊扣“單元主題”,凸顯語文學科“立德樹人”使命;落實“語文要素”,達成語文閱讀方法訓練。因此,在略讀課文教學中,依托語文要素探究“助讀”路徑,找準略讀教學重心顯得尤為重要。
1. 詳解要素,精準制訂目標。
詳解語文要素,精準提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能使課堂教學取舍得當,有的放矢。略讀課文的教學重心分布更應以此為依據。因教學時間限制,略讀課文的教學只能重抓課文在教材的特定位置上所體現的獨有的語文教學價值,即語文能力的新的增長點,也稱核心價值。其指向識字學詞、積累語言、品詞析句等的普通價值,和指向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的人文價值,則在實現核心價值的基礎上自然生發。
如統編教材三上第八單元,以“美好品質”為主題,但是本單元的語文能力訓練點卻不在于學習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的方法,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循著語文要素線,結合略讀課文功能,本單元的略讀課文《手術臺就是陣地》的教學目標重點相應地應放在“能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聯系事情發生的背景,說出對‘手術臺就是陣地的理解”上。在教學時,根據這一目標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運用“帶著問題默讀”“邊默讀邊圈畫”等方法學習課文。這樣以語文要素定目標進行的教學,閱讀重心突出,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能力訓練點組織教學,在精讀的基礎上進行學法的遷移運用,充分發揮了略讀課文的價值。
2. 抓大放小,精簡教學流程。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更注意取舍,重在培養學生遷移運用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及粗略地讀課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細分析詞句的方式。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設計應從“大”著眼,簡潔大氣,以大框架設計為主,避免過細過精,要給學生留下整塊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放手,從把握大意和學法遷移兩個點著力,結合自主交流體會,讓學生形成自主的閱讀能力和獨特的閱讀感受。
以略讀課文《繁星》為例。該文是四上第一單元的課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自然之美”,單元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編排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課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滿天的畫面”,在前面三課學習“邊讀邊想象畫面”的基礎上,繼續強化單元的語文要素。本課教學有如下三個環節:(1)自主閱讀,把握內容。先讓學生說一說“繁星”的意思,然后引導學生自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在哪些地方看繁星的情景,梳理出三個不同的地點,從而厘清文章的層次,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2)畫關鍵句,想象畫面。先回顧前面學習的精讀課文歸納的學法,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內容進行交流。(3)聯系生活,交流感受。先讓學生把圈畫出的描寫繁星的語句進行歸類整理,體會作者觀察的角度,把握繁星的特點;再引導學生回顧生活,說說自己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繁星,是什么樣的,有什么感受。
這樣的教學流程設計,教學環節少而精,既有教師的“扶”,又有大塊面的“放”,準確把握了略讀課文的特點。
3. 尋找聯結,精研遷移路徑。
略讀課文要實現“遷移運用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關鍵在于尋找單元內部各篇文本之間的聯系。
四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圍繞周恩來“立志”寫了三件事;略讀課文《梅蘭芳蓄須》寫了梅蘭芳三次拒演的經過,《延安,我把你追尋》以“革命歲月”“革命生活”“革命斗爭”為主題呈現多個事物。教學這幾篇課文都應先概括小事件,再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可以提煉出“串連”策略作為各個文本的聯結點,先精讀學法,再設計遷移。精讀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先弄清每件事講了什么,然后把幾件事連起來”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第一篇略讀課文《梅蘭芳蓄須》運用“串連”,實現遷移。在教學中以表格搭建支架梳理三次拒演的事件脈絡,再縱向串連幾個事件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篇略讀課文《延安,我把你追尋》再次運用“串連”,通過“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等事物提煉出“革命歲月”“革命生活”“革命斗爭”三個關鍵詞,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串連起來說說詩歌的主要內容。在語文要素引領下的單元文本聯結點的確定,對本單元的略讀課文教學選擇恰當的遷移路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拓展延伸,精選自讀材料。
略讀課文的教學指向的是學生能夠獨立閱讀。為鞏固略讀教學成果,從語文要素出發,選擇合適的材料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實踐必不可少。拓展閱讀材料的選擇包含以下幾類:(1)課文補充拓展類。如四下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對略讀課文《海的女兒》的結尾部分,在調動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的基礎上,可選擇童話原文作為拓展文本,讓學生繼續感受小美人魚美好的心靈。(2)方法、能力遷移類。如四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梅蘭芳蓄須》的拓展閱讀為《難忘的一課》,訓練學生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內容。(3)主題升華類。四下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黃繼光》的拓展閱讀為《祖國,我終于回來了》,引導學生重點圍繞第2、4自然段錢學森的決定及向美國聯邦調查局提出的要求,從動作、語言方面進行交流,感受他對祖國真摯、熱烈的愛。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