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第一學段的“寫話”要求中明確提出了具體的寫話目標:培養寫話的興趣,表達自己內心所想;樂于運用在閱讀、學習和生活中學過的、用到的詞匯。但是,在實際寫話過程中,低年段學生由于識字量少,積累的詞匯不多,一些能講、能認、會讀的詞句不會寫。再加上他們的生活空間相對較窄,語境受限,應用的場景也就有限。因而,在寫話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受到很大的限制,出現了“愿說不愿寫”的現象。如何破解這一寫話難題呢?筆者認為,應用繪本引導學生讀和寫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繪本,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愛的讀物,閱讀繪本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繪本的獨立性、留白感、圖文意蘊相依等特點,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詩性思維,又可以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教師要善于創設多種文字與圖畫共繹的情境,讓學生在“兩個來回”中身臨其境,培養語感;要將寫話有機地融入學生的繪本閱讀中,讓學生從“玩”中體會到樂趣,在饒有興趣中表演,在意猶未盡時表達,樂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傾于筆下。
一、就圖寫話
在繪本故事中,畫面是主要的“語言”。由于繪本中的畫面一般沒有特定的文字說明,或者僅僅只有簡要的文字提示,兒童在思維中呈現的畫面感是不一樣的。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還處于生活經驗不足、不能精確表達的初始階段,閱讀繪本的感受是存在很大差異的。剔除繪本中的文字,任由學生想象,會達到意猶未盡的效果。
例如,在繪本《我討厭媽媽》中,“媽媽說生氣就生氣……”總共就8個漢字和一個標點“……”,畫面非常簡潔。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這一頁繪本,然后分四個步驟進行深入閱讀:1. 把畫面中的故事講給同桌聽,小組里的每個人按照畫面中的意思原原本本講述一遍。2. 剔除畫面上的文字,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給同桌聽。3. 把畫面上的主要元素,先用提問的方法羅列出來,然后串起來。比如,可以問:畫面上有幾個人?媽媽為什么生氣?媽媽對誰生氣?等等。4. 教師在大屏幕上展示剔除文字后的繪本畫面,學生動筆寫下畫面。通過這樣的多層次訓練,學生就可以不斷將文本表達與自己想象的畫面結合起來,達到“有根據”地表達。最后教師還可評選“童話大王”或“故事小王子”,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補白故事
繪本故事的每個畫面都具有相對獨立的情節,或者幾個畫面之間形成相對獨立的故事鏈,每個畫面元素也可能具有不可言狀的隱性情節,即通過語言描述是可以具有多重表達的。若使用不同的句式、詞組,所產生的故事效果和情感傾向就會迥然各異。教師在運用繪本促進寫話訓練的時候,應該抓住語言、情節、情感的留白處進行補白,讓學生把繪本的語言通過轉換,變成自己的語言。補白,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 情節推測。在繪本故事中,最常見的就是“掐頭去尾留中間”。教師首先要針對學生較為熟悉的繪本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掌握讀懂繪本的方法,然后再提供一個仿例,告訴學生故事的中間部分,讓學生猜測故事的開頭或結尾。
前測。提供一個繪本情節,讓學生推測故事的前一部分內容。如在《不一樣的卡梅拉》中,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卡梅拉為什么會認識外星雞?從而引出卡梅拉是個不安分的、充滿幻想的母雞,引出“想去看星星”。學生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從而助力后面的興趣寫話。
后測。與前測相同,后測同樣要提供一個繪本的范本,讓學生推測故事的后半部分或結局,可以是相同固定的情節,也可以是不相同的故事,但不一定就是故事結局。同樣的,在《不一樣的卡梅拉》中,讓學生推測:不安分的卡梅拉除了去看海、看星星的夢想之外,還有哪些夢想?又有哪些奇遇?讓學生在相同情節結構中推測故事,從而降低表達難度,達到“暢言”的目的。
接續。繪本故事中經常有意猶未盡的情節,特別是循環復沓的故事結構。如閱讀《爺爺一定有好辦法》《母雞蘿絲去散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猜測爺爺還有哪些好辦法,狐貍還會遇到哪些“災難”。通過采用猜測繪本以外的故事情節的辦法,促進讀寫結合。
2. 連詞成文。在學生閱讀過的繪本故事中,先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核心詞匯,然后再讓學生將這些核心詞匯串連起來,將整個繪本故事表達出來。選用核心詞的目的,是喚醒學生對故事的模糊記憶,降低表達難度,提高學生表達的興趣。如在《驢弟弟變成石頭》的繪本閱讀中,教師可以選擇“小紅石、魔法、下雨、獅子、尋找、愿望、巖石、默念、擁抱”等詞匯,幫助學生降低表達難度,使故事完整性更接近原文。
3. 模仿文思。在循環復沓的繪本故事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學習一個故事情節,再采用模仿故事情節的辦法,編寫第二個故事情節。如在教學《母雞蘿絲去散步》時,可以這樣設計:先出示前面三個段落,引導學生去讀,并找找三段話的共同點。學生找到共同點后,再讓他們說一說:“母雞還會走到哪里?狐貍又會被什么打到?”引導學生拓展續編下去。也可以續編:“第二天,母雞又去散步……”此外,還可以改變時間、場景、天氣等,讓學生的仿寫變得有聲有色。
三、變換角色
借助繪本的因素進行寫話要有現場感,如何營造這種現場感呢?教師可以采用“代入法”,讓學生變成繪本中的人物。在教學時,一定要讓學生把文本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規定在合作表演時不能完全使用繪本中的語言,即可以借用繪本中的詞語,但不能原文照搬。這樣,學生借助繪本中的場景和自己的聯想,就很容易把一段話完整地表達出來,并傾瀉于筆端了。
例如,在教學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時,指定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學生當導演在臺下“說戲”,但不能看著文字“說戲”,可以借助畫面,也可以說文本故事中的元素。教師可以在大屏上寫提示語:做成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怎么做?(爺爺把毛毯翻過來,翻過去)用到哪些句式?這樣,故事與語言就融入學生的表達習慣中,從而引導學生學會了表達。
以繪本作為跳板,促進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順暢表達的方法遠遠不止這些,但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都是指向繪本特點。教師要善于創造寫話的“場”,激發學生的想象。另外,教師還要創設多元展示與鼓勵平臺,不斷呵護低年級學生的寫話熱情。如可以利用故事會、晨會、班會以及課前三分鐘,讓學生創編故事,并講述自己創編的故事。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