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珠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捷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小學中涉及的運算主要有口算、估算、筆算及四則混合運算,這些題目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小學階段的測試中占有極高的比例,并且是學生失分最多的部分。
筆者與所在學校的數學組教師做了一個關于學生運算能力的調查,發現小學生的數學運算存在以下問題:小學生年齡低、理解能力較弱,導致他們不理解運算的算理,或者對運算法則一知半解;有的學生沒有認真審題,數字抄錯、符號看錯;還有的學生書寫潦草,這也是導致失分的重要原因。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采取下面這些措施。
一、關注操作表征,深入理解算理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他們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操作,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更深入理解算理。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上第89頁的“9+4”時,筆者借助小棒讓學生動手操作把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感知“湊十法”,并引導他們用語言來描述計算的過程。學生在實物操作中由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語言描述,既體會到用抽象和推理的方法進行運算的便利,也為后期湊十、湊百的加法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如,教學人教版一下“退位減法”的36-8時,筆者先讓學生擺3個整捆和6根小棒,重點強調3捆在一起,另外的6根不夠減8,然后讓學生合作,一起動手操作解決。筆者在學生操作交流后再次引導他們一邊擺一邊說:“6減8不夠減,拆開1捆放進6里湊成16根,16-8=8,再添上剩下的2捆就是28。還可以是6根不動,拆開1捆,用1捆10根減8還剩2根,2根加上剩下的26根,就是28。”這樣的教學可快速突破難點,學生既理解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算理,又懂得用精煉準確的數學語言敘述這一過程。
二、利用生成資源,熟練掌握算法
在數學計算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里,在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利用課堂生成引導學生把數學計算的法則歸納出來,讓他們的語言專業化、數學化。教師可將相關法則板書出來,從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例如,筆者在教學“筆算加法”的35+37時,有的學生先算十位相加,再個位相加,不懂得進位的原理而出現錯誤;有的通過小棒中的5+7=12,把10根捆成一捆,再和旁邊成捆的相加得出總和;還有的通過提前預習學會了筆算加法,但是對算理還是一知半解。在學生多樣化的計算中,筆者讓他們交流說理、優化算法,并把他們的語言歸納成板書:①相同數位要對齊;②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加十位時別忘進上的一);③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
在學生理解之后,筆者讓學生將這些抄到書上。有的教師對這種教法持反對意見,認為這是畫蛇添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框架,但筆者認為這樣的教學對今后的計算學習是有益的。如后面在教學三下的“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時,筆者先讓學生觀察小數豎式計算與學過的整數計算有什么異同。學生馬上回答出要先數位對齊,然而有的學生在課堂練習中出現末位對齊的錯例,此時有學生提出異議說要小數點對齊,筆者再出示相應的練習……這樣因勢利導讓學生在激烈的爭論后,就能很輕松地歸納出小數加減法的運算法則:①小數點對齊;②從最低位算起,滿十則進一,退一則作十……這樣抓住課堂生成,引導學生進行前后知識的類比,直接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完成認知結構的更新。
三、聚焦學習興趣,習慣持續養成
運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了較高的比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運算能力是人們學習生活中必備的一種能力。但在計算教學時,學生對該部分內容往往覺得枯燥乏味,這就要深入了解學生,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把例題的呈現方式變得豐富多彩。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上第65頁的“連加連減”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設計情境:這個周末明明去奶奶家喂小雞,原先有5只小雞,接著來了2只,最后又來了1只。接著呈現5+2和7+1的算式及“喂小雞”動態圖,讓學生觀察畫面解決最后一共喂了幾只小雞的問題,以此教學連加。隨后,筆者引導:“小雞們都吃飽了,接著又會發生什么事情呢?”一句簡短精妙的過渡語讓學生的注意力轉到“連減動態圖”,學生觀看到兩次小雞離開的情景逐漸明白了可以把分步計算演變成連減計算的原理。在這樣一個充滿童趣、富有活力的教學設計中更能聚焦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讓枯燥的計算教學不再枯燥。
除此之外,還應該從低年級開始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如在教學中,筆者發現一些學生在計算問題上出錯多是由于粗心引起的,常出現抄錯數字、數位沒對齊、忘了抄答案等問題。后來在教學計算單元時,筆者總會告訴他們這樣一個故事:計算如同出海捕魚,出海之前,請你仔細挑選一艘新船并耐心檢查設備。這就如同列豎式計算中要把題目中的數字抄下來,抄完了要檢查數字是否抄錯。因為挑艘破船的安全隱患大,就像計算中不認真檢查、抄錯數字,即使算得滿頭大汗,也可能是白搭。計算過程要用心靜心,切忌三心二意,如同小貓釣魚,在計算中不專心,結果肯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最后記得把魚提回家,也就是得數要抄到橫式上。在煮魚時別忘了放自己喜歡的調料,讓這盤魚色香味俱全,這就如同做題時要字跡工整,數位對齊。在學生的作業中,有的忘了寫得數,筆者點評是“魚忘記提回家”;數字抄錯了,則點評“選了一艘破船”。這樣的教學,數字抄錯、符號寫錯、書寫潦草等問題能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中及時糾錯講評,把錯誤扼殺在了萌芽狀態。教師也能利用低段學生耳熟能詳的 “出海捕魚”“小貓釣魚”等故事來鞭策他們在計算過程中養成規范書寫,保持注意力集中,明確運算目標步驟,認真觀察算式特點,尋找簡捷、合理算法的習慣,培養合理選擇運算方式,認真仔細驗算的習慣。
總之,運算能力是人們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技能,教師要精心備課、因材施教,以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為基礎,實現由運算知識向運算能力的轉化。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高新區南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