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瓊
新時代的教學觀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還給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問題意識,對英語學科來說更是這樣。英語問題意識的培養對學生今后英語的學習、探究、創造等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一、趣味性問題的設計
閩教版的小學英語教學從三年級開始。三年級的學生基本處于9、10周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好奇、好動,喜歡新鮮事物,喜歡課堂小游戲等特點。傳統的機械式教學往往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應當注入趣味性、生動性、問題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從而對英語學習感興趣。
以閩教版三年級下冊Unit 6 Clothes(1) Part A為例。本課主要講述了一群動物要舉行森林運動會,猴子先生為大家分發運動服而在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
T:Class,do you like doing sports?And 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教師并不是一開始就直接教學新單詞和課文,而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
S1:I like running.
S2:I can swim.
S3:I like skating.
學生通過教師的提問,能夠用簡單的英語將自己喜歡的運動表達出來。這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另一方面也為新課的教學作了鋪墊。
T:Good. Miss Lin also like doing sports. But look at me. I wear skirt and high heels,is that ok? If is not ok, can you tell me what should I wear?
教師通過自身的穿著向學生拋出運動時要穿的服裝應該是什么樣的問題:一是貼近生活實際;二是在符合本課教學主題的前提下,相比傳統的直接教學,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二、啟發性問題的設計
早在幾千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憤不啟”的教學觀。時至今日,啟發式教學在課堂上仍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就要求當代教師要摒棄死板、機械的教學模式,采用靈活、有趣的啟發式方法,激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因此,小學英語教師要充分了解教材內容,提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以一種學生易于理解并具有啟發式的形式,最終呈現在課堂上。
以閩教版六年級上冊Unit 3 Food and Health 為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問學生:“Can you list some kind of food you know?”當學生列舉出各種食物后,接著問第二個問題:“Can you classify the food you list just now?”當學生思考并完成第二個問題后,教師接著提問:“Why did you classify in that way?”這三個提問很好地體現了小學英語中的啟發式問題設計。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了學生的大腦思維,而不僅僅只是師講生聽的機械模式,效果自然不錯。
三、探究性問題的設計
探究性的學習能夠拉近師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從而提升其英語素養。
首先,教師要創設輕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教師要打破嚴肅的師威,打破傳統的死板的課堂條條框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樂于探究、敢于質疑,在維護班級秩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將課堂交給學生。其次,問題的設計要具有探究性。例如,在教學閩教版六年級上冊Unit 8 The Universe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宇宙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提出以下問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universe?”“Do the earth and moon in the universe?”“Do the stars shine?”。然后教師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就以上問題進行探究、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呈現出來的探究性問題相比傳統的學習方式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此外,通過小組的探究學習,學生直接能夠交流彼此的想法,傳遞信息,既很好地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生成性問題的設計
長期以來,很多小學英語教師判定一堂課是否成功的標準往往都是:這堂課是否有完成備課時想要讓學生掌握的知識點,是否有按事先設計的教學環節來上。但這樣的教學觀只注重課前的預設性,卻忽視了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性。教師應打破以往的教學觀念,注重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有目的、有意識地設計生成性問題,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生成性的教學能讓學生更加自由地學習,較快地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當學生能夠輕松自由地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那么他基本上也已經掌握了這堂課的重點,同時也鍛煉了自身的英語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顏色時,教師可以將多媒體、卡片和單詞、句子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觀看不同的顏色卡片將單詞讀出來、寫出來。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顏色單詞后,可以提出更深層次的課堂要求,“We have learn some words of colors. Now can you ask your partner with this question:What color is your hair/shoes/ T-shirt...”。學生通過這樣的問題能夠進一步掌握對單詞的運用。
五、開放性問題的設計
眾所周知,21世紀需要的是具有國際視野,具有創造力、創新思維的優質人才。這樣背景下的人才觀要求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造力的培養不能僅靠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開放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可以設計和課堂內容相關的,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開放性的、創新性的問題, 讓學生在一種活躍的氛圍中發散思維,思考問題,盡可能地激發大腦的潛能,促進英語水平的發展。例如,在教學閩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Time時,教師可以提問:“Can you design a time table about your daily life?”。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有目標有方向,同時也能發散思維。想象自己一天的活動,學生會樂于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能夠很好地被激發,有利于接下去的學習,教學效果自然也不錯。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一種重要的英語教學方式。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特點,綜合各種因素,設計有效的課堂問題,真正做到牽一“問”而動全身。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浦縣杜潯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