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峰
【摘 要】本文以解讀課文策略為論述要點,闡述圍繞生活、聚焦問題和隨筆拓展等對豐富學生認知感受的正面促進作用。從課文語言本身言意融合角度出發(fā),突出開放性、趣味性和拓展性引導是真讀課文的必然需要。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文;解讀;生活;探究
“讀”占鰲頭,“讀”也是學生積淀豐富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的有效途徑。從語言認知與信息轉換的角度審視高中語文課文閱讀,應在回歸語言文字本來表述內涵意義的前提下,多給學生足夠的自我揣摩與認真研讀的機會,多給他們更多的自我深思、自我探究和自我積累的時機。引導他們在深入語篇與語境中把握理解方向,明白作者表達意圖;從靜態(tài)的語言文字中捕捉鮮活的內涵意義,涌現豐富多彩的聯想,讓文字跳動著生命活力,綻放熠熠生輝的光芒。這才是“真讀”!這樣的高中語文課文解讀,需要學生在秉承“語文外延即生活”的開放化視野下,聚焦問題探究,自由表達思維靈感,讓閱讀成為學生認知世界和培育正確價值觀的前沿陣地。
一、圍繞生活解讀主題,明確目標方向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是教師和學生學習和使用語文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學生解讀高中語文課文的首要宗旨。離開了生活的高中語文課文解讀,不僅毫無生機活力,且會因缺少真實性而難以引起讀者的共鳴。這不能說是“真讀”,而源于學生生活認知體驗基礎上的高中語文課文解讀,能讓閱讀回歸理性,能給學生帶來不一樣深層次的理解感知,利于其在開放化視野下獲得富有深度的認知感觸,實現“真讀”。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圍繞生活而作的文章,是體現現實意義的基礎,發(fā)揮著針砭時事、奮進向上和震撼心靈的作用。學生帶著生活感知解讀語言文字,如,在閱讀史鐵生《我與地壇》的時候,需要學生帶著換位思考的心情和生活沉淀深入解讀作者心聲。此文在選取相關片段的時候,圍繞作者心里想法“我常覺得這中間有著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與“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細致解讀。這就需要我們帶著虔誠與作者對話,讓自己隨著作者筆下的地壇來感受生命的偉大與張力。何為地壇?其實就是一座廢棄的古園,里面卻有著作者多年生活認知積累,有著“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瓢蟲爬得不耐煩了……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多么有禪意,讓我們感受到“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園子里的景物能讓作者觸景生情,母親的身影也便隨之而來。母親為了自己更是含辛茹苦,也讓我們明白了“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樸實的語言——“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予以描述。通過生活實踐體驗解讀,也就能讓我們明白:人在絕望時多融入自然懷抱,多從世間萬物生長中追求屬于自己的希望,不要讓親人擔憂。
一切基于生活感知積累基礎上的解讀不僅需要學生融入作者心境聆聽作者的呼聲,更需要作者在深入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認知切入點和發(fā)散點。回歸生活解讀高中語文課文,能讓我們的視野更加廣闊,能夠讓我們在融入語境、意象中產生言意合一的效果。
二、聚焦問題探究疑惑,深化認知體驗
閱讀作為一種主觀投射的認知行為,其實更是一種問題探究的過程。這種探究應該是學生跳出文字融入更多自我感思的起點,應該是學生豐富和完善自我認知體驗的必然途徑。從聚焦閱讀疑問的角度解讀高中語文課文,才是學生“真讀”文章和深化認知體驗的必由之路。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帶著好奇和新鮮感研讀高中語文課文的過程,更是學生不斷形成高階思維的過程。如,在解讀《我與地壇》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請學生知道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更應該讓他們思考:我與地壇有著怎樣的淵源?作者對地壇描寫包含著哪些方面的內容?作為最能引起自己關注的地壇,作者筆下的地壇又有著怎樣的內涵意蘊?很顯然,這需要學生帶著自己的疑惑去對話作者,帶著自己的問題融入語境認真思考,帶著困惑與同學探討交流。面對作者筆下的地壇,我們需要帶著疑惑去探尋這座古園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圍繞地壇的特點來體味作者內在的心理感知。既然作者賦予了地壇不一樣的生命力的特點,也就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予以解讀,通過這樣的理解,也就能感受到作者筆下“味道不能寫只能聞,要你身臨其境去聞才能明了”的道理。通過深入研讀,也就能體味到史鐵生的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tài)度,感受到作者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自然我們就能理解本文以特有的視角通過回憶自己與地壇來懷念母親的親情了,這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有關。這種循序漸進和抽絲剝繭的思考推進,能利于學生在真正融入語境中深刻感受內涵意義。
高中語文課文解讀以聚焦問題為導向,多給學生自我質疑和協作探究機會,多給他們創(chuàng)設多元化、層次性話題,鼓勵他們帶著問題融入語篇。教師在學生協作探知和欲言又止的時候予以點撥,鼓勵他們在主動對話交流中集思廣益,定能使得文本富有意義。
三、隨筆拓展豐富內涵,開闊認識眼界
隨筆作為閱讀的一種拓展延伸,是學生豐富認知感受的有效途徑。作為一種最能體現讀者感思表達的形式,隨筆無疑是最為自由、靈活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是對語言文字解讀的有效補充與延展,有助于實現“真讀”。
學生通過隨筆來解讀和延伸語篇,獲得的認知感觸遠比依賴課堂上講解更有深度和意義。如,在學習了《我與地壇》后,學生面對這樣的哲思抒情散文,會有不一樣的認知感受。地壇作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懷念物體,承載著托物言志的作用,飽含作者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圍繞這樣的主題,學生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思。教師可建議學生運用隨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思。學生可能基于自己的閱讀理解,從睹物思人的角度來表現自己的理解感知,能夠真切體味到地壇是自己思考生命的載體,更是承載著母親對自己無限愛的情感;也可能側重于抒發(fā)自己從文中感受到的情真意切,體悟看到的作者的奮斗歷程……這些隨筆描寫,無不體現了學生“真讀”的價值。
學生以隨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閱讀感知,不僅是自我認知的豐富,更是實現二次創(chuàng)作的有益探索和嘗試。從拓寬視角和主動延伸的角度給學生自由表達的載體,鼓勵學生多表達,引導他們在相互點評和彼此切磋中提升語用準確性和靈活性。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課文解讀是學生積淀豐富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的有效途徑,也是學生拓寬認知視野和思維的重要渠道。需要多從高中語文課文的文字語言中探尋隱藏其中的“潛臺詞”與“言外意”,多鼓勵學生以開放化、發(fā)展性和多元化的解讀思維認識文字,引領他們在主動融入語篇中捕捉豐富感思,喚醒學生大膽探知的激情,激發(fā)他們主動探究的好奇心。通過這種“真讀”,使得高中語文課文解讀富有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