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棟
摘要: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是農村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農村工作的難點,它直接影響著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我國農村經濟開始快速增長。實踐證明,只有農村經濟在健康穩定的環境中發展,才能夠保證農村的整體發展,而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則是保障農村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政策,文章則是在這一背景下,探討了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的重要意義,并且針對目前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提出了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的合理建議,以求通過這些合理的建議,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村社會整體的進步。
關鍵詞: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必要性;規范化建設;措施建議
一、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相關闡述
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是歷來農民群眾普遍關注的話題,也是農民群眾來訪反映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它貫穿于整個農村經濟工作的始末,為了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建設,提升農村資金的活力,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黨中央做出了重要的批示,要求在農村財務中加強制度建設,利用合理規范的制度去進行權、人、事的分配與管理。2002年10月,溫家寶總理做出批示:“健全財務制度,做好審計工作,推動村級財務管理和監督向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2003年9月,回良玉副總理在全國村務公開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要根據農村稅費改革后出現的新情況,抓緊修訂完善現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財務公開的質量”。這兩個批示顯示出了黨中央對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重視以及改革的決心。隨后,2004年9月30日,財政部農業部出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制度》和《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于2005年1月1日開始執行,這一制度從人員安排、機構設置以及財務處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可以為現行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為了積極探索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治本之策,我國也開始進行了試點實踐,例如2001年在寬甸縣進行的試點,農業部以及中紀委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有效的節約了財務費用100多萬元,農村的財務管理狀況得到了基本的改善,可以窺見,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能夠有效的保障村民的利益,提升農村的資金安全性和財務效率,因此,如何進行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
二、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的意義
目前,我國農村財務管理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較為突出的是以下幾個問題:“三資”問題,是指資金、資產以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賬實不符等現象,例如,在一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存在私設小金庫、公款私存、白條抵庫、庫存現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在進行支出審批的審查時,經常會出現欠缺原始憑證、用途不明確、審批手續不完備的情況,關于非生產性開支控制方面,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生產性支出金額較大,村干部工資標準和差旅費核銷標準不明確,以及存在村級招待費等隱性支出,亂拉贊助等問題,這些都降低了農村財務管理的效率,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做好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沒有將一系列的流程標準化,制度化,因此,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保障資產安全
通過上述內容得知,目前農村普遍存在資金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資產安全等問題,因此,通過有效的規范資金以及資產的運作,可以有效提升資金及資產運作水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關于村集體資金的問題,可設置一名村報賬員進行管理,其他人員不能夠管理現金以及銀行存款,村集體發生各項收入以及支出,必須按照財務制度規定進行處理,及時入賬進行核算。其次,通過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也可以制定合理的制度,例如“雙印鑒”管理制度(在提取農村的資金時,只有代理中心和村集體同時加蓋各自的印章才能夠提取相應的資金),“備用金”制度(設置合理的村集體的備用金,并且制定一定的標準,當提取時不準超過相應的標準)以及資產管理以及處置制度(農村集體的資產在進行拍賣或者轉讓時,必須進行資產評估,在評估之后依法進行轉賣,轉賣的資金要實時入賬,堅持依法、公開以及公正的原則處置農村集體資產,防止出現資產流失等現象),通過以上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證農村的資金以及財產安全,避免賬目混亂,極大程度的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保障了資產安全。
(二)規避資金浪費,保證資金安全
資金是農村財務管理的核心,也是保證農村經濟持續穩定運行的重要資源,在一些農村經濟中,存在資金濫用,賬目不明等問題,加大了資金風險,因此,通過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可以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資金的安全運行。例如,制定統一的標準控制差旅費的支出,這一標準可以參照區財政部門規定的國家工作人員差旅費開支標準,然后根據鄉鎮的具體情況進行設定,按照規定取消村級招待費用,餐飲、食品以及物品等需要自行負責,對于報刊等雜志實行限額制管理,在規定的范圍內可以報銷,超出部分則自行承擔,制定統一的制度規范獎金、紀念品以及各種補助,對于村干部的獎金核算,要細化考核標準,并在村公示欄公示,不能出現用公款去購置各種通訊設備以及各種贊助費用等情況,制定合理的制度禁止亂發紀念品,防止村干部利用村集體的資金為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農村集體不能夠以捐助或者贊助的形式向外進行捐款等,禁止利用村集體資金進行公款旅游,最后,對于村級的債務問題,也需要控制債務規模,定期進行審核,分類處理,本著誰私自舉債誰負責的原則去降低農村債務數額。通過以上的規范的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規避資金浪費,保證資金的正常使用。
(三)響應國家政策,實現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集體財務管理既是農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是國家積極扶持,重點關注的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就曾作出重要批示,強化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制度建設,因此,農村通過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一方面可以響應國家的號召,跟隨改革的步伐,積極貫徹黨中央的相關政策,并且,通過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建設,也可以加強農村的資金、資產以及資源等各方面的管理,利用制度去規范農村的財務活動,降低財務風險,有效實現資金運作,最終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的建議措施
通過以上闡述,可以明確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是大勢所趨,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改革創新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農村集體財務管理的效率,實現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認為,要提升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程度,必須重視制度規范,財務公開以及定期監督等三個環節,實現制度合理,財務規范,公開監督。
(一)保證制度規范,加強制度管理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而制度就是規矩,要想實現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就是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不斷推進農村財務管理制度建設,任何工作,尤其是財務工作,更加需要合理的規章制度,以約束個人的財務行為。例如,為了強化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遼寧省人大出臺了《遼寧省農村集體管理條例》等相關政策,對農村資產的經營、管理以及報廢進行了統一的規定,防止資產流失,因此,在農村進行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運營時,應該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并且結合國家有關政策,對各項財務活動制定相關的財務政策,例如資產管理辦法,資金管理制度,預決算管理辦法、財務審批制度等,通過各項細化的制度政策,落實到具體的負責人,例如,在按照財務審批制度發放資金時,需要有代理中心和村集體同時加蓋公章,才能夠提取相應的資金,如若缺少某一程序,則需要問責當事人,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農村集體財務規范化管理,同時,為了保證各項財務制度的執行效果,還需要加強宣傳工作,可以將各項財務制度印發成手冊發放給相關單位,或者印發到墻上予以公開,各鄉鎮應該認真總結經驗,制定合適的財務管理規章制度,最終實現財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發展。
(二)重視財務公開,緩解干群關系
財務不公開、制度不明白、群眾不理解是農村干部與群眾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為了能夠順利推進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公開財務問題,進行自我剖析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村集體應該進一步規范民主理財以及財務公開工作,定期公開財務狀況,包括資金流向,財務收支事項,資產使用情況,定期對一些出現的財務問題進行自我檢討和剖析,并在自檢過程中完善相關制度,確保群眾對村集體的財務狀況有一個大體的了解,而且,為了保障財務管理的效果,也可以組成村務監督委員會,定期對村集體的財務狀況進行決策,確保群眾有一定的決策權和監督權,從而更好的發揮民主財務決策的作用,緩解干部與群眾之間的緊張關系,提升財務管理規范水平。
(三)加強財務監督,提升財務透明度
財務監督是實現財務安全的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在農村集體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中,要加強財務監督工作,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首先,要有合理的財務監督制度保障,這是實現民主監督的重要依據,制度要不斷細化,財務審計監督的時間、地點有詳細的說明,以便后續監督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其次,需要加強各項財務監督工作的協調,例如審計監督、司法監督、日常監督以及新聞監督,審計監督與司法監督要派出具有豐富的審計經驗和法律經驗的人員擔任,日常監督人員要富有一定的責任心,對于各項財務工作事無巨細,新聞監督要履行新聞媒體的職能,將各項財務監督工作的結果及時發布給群眾。最后,要做好最基礎的會計工作,強化村報賬員和鎮農財中心會計以及出納崗位的責任建設,對其定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知法犯法,最終提升整體的財務透明度,實現農村集體財務的規范化建設。
參考文獻:
[1]王永川.加強國有企業監督制度建設的思考[J].人文之友,2020,6(06):55.
[2]呂舒愉.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9(24):248.
[3]高春榮.加強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的意義與舉措[J].中國科技縱橫,2019(24):244-245.
[4]劉翠梅.規范農村村級集體財務管理制度的一些思考[J].經貿實踐,2018(16):102.
(作者單位:淄博市張店區傅家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