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文登經濟開發區小學 劉明芳
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運用數學建模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夯實學生的數學基礎。
目前,小學數學的教學問題得到了很大改善,教師運用數學建模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教師結合實際生活提出問題,與同學共同研究討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課堂上提問數量過多或者過少。如果教師提問過多,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極少,課堂就會變成“問題”課堂,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質量。如果課堂提問過少,教師講解時間過長,課堂就會變成 “填鴨式”灌輸知識的課堂。
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深入探討極其重要。由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教師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應利用好數學建模,讓學生更有參與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未來學習做鋪墊。
所謂數學建模,就是我們對數學理論等進行認知的過程,而模型的建立要通過模型準備和模型假設兩個階段。
(1)模型準備。模型的前期準備為數學建模提供保障。例如,教師講解“平行與相交”,教師和同學可以準備一張紙、筆、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板。
(2)模型假設。教師將教具等準備好之后,提出問題,并與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
接上例所述,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紙上隨便畫兩條直線,觀察直線的關系。學生分別畫成圖1、圖2、圖3。

圖1

圖2

圖3
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兩條線無限延長,學生就會發現圖1 中兩條直線也會交叉在一起,而圖3 中的兩條直線永遠也不會交叉,從而得出結論:圖1 與圖2 中的兩條直線是相交關系,圖3 中的兩條線相互平行。隨后,教師拿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問學生正方形四條邊的關系和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如圖4、圖5。

圖5

圖4
通過觀察,學生會得出結論:圖4 的AB 邊與CD 邊互相平行,AC 邊與BD 邊互相平行,AB 邊與AC 邊、BD 邊相交,CD 邊與AC 邊、BD 邊相交。圖5 中的AB 邊與AC 邊和BC 邊都為相交關系。
教師通過數學模型的準備并提出假設,為數學建模的應用做好準備。
數學模型的運用,必須符合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認知程度,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內容相結合,以此來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解“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教師應先提出問題:書桌表面是一個長方形,假如書桌的長和寬分別是80 cm 和50 cm,如果將書桌的寬增加5 cm,那么改良后的書桌桌面面積是多少?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長方形的面積就是長×寬。學生思考過后,有的學生是先算原來的面積,再計算增加后的面積,也就是80×50+80×5=4400(平方厘米)。有的學生則是計算改良后的寬,再算面積,也就是80×(50+5)=4400(平方厘米)。這時,教師就可以再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既然兩種算法的結果是相同的,那么80×50+80×5=80×(50+5)。在這個數學模型建立起來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驗證,最終得出“乘法分配律”:a×(b+c)=a×b+a×c。
教師運用建模教學模式,不斷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參與性,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未來全面發展做好鋪墊。
綜上所述,教師應將“認知建模”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來,將數學建模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學生一起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思考能力等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