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
對銀行理財行業而言,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年初就遭遇新冠疫情這只 “黑天鵝”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和新挑戰,同時隨著資管新規的持續推進,2021年銀行理財行業也將涌現出許多新特點和趨勢。為此,我們總結了以下幾個關鍵詞。
過去很多年,銀行理財產品以“剛性兌付”的特點,受到了廣大儲蓄用戶的喜愛。但是資管新規中傳遞出來的最強烈的監管聲音就是打破剛性兌付。在銀行資管行業高速發展的十多年,不管是保本類的理財產品,還是非保本類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情況下銀行都實現了剛性兌付。
由于疫情影響,資管新規的過渡期被延長一年,即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符合資管新規的老資管產品都必須處理完畢。也就是從2022年開始,保本保息理財產品全面取消。所以,2021年買銀行理財遭遇本金或利息虧損的話,由于正處在過渡期,具體還要看銀行的處理辦法。
目前,各大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在持續清退中,2020年保本理財產品退出速度加快。2020年7月份保本理財占比降至8.96%,為近年來最低水平。2020年上半年,興業銀行、杭州銀行等保本理財產品清零。整體看,這兩年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壓降得狠,規模占比均大幅下降。
隨著資管新規的正式開始實施,2021年的銀行理財產品大概率不再保本。對于儲戶而言,大家要逐漸接受并適應這個變化,以后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之前,就需要做好可能會發生虧損的心理準備。
隨著銀行理財凈值化,銀行理財徹底進入非剛兌時代。2020年,歷來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跌破凈值現象。僅上半年就有391只理財產品凈值跌破面值1元,本金浮虧幅度最高達到了40%,其中不乏一些大中型銀行R2級的中低風險產品,比如工行、平安、招行、建行等。
這對投資者帶來不小的心理沖擊。這時候很多經常買銀行理財的人對于銀行理財就有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銀行理財收益比較低,還容易跌破凈值,這不就完全違背了收益越低,風險越低的原則嗎?
從表層因素看,2020年跌破凈值的銀行理財產品多為固收類產品,底層資產主要是債權類資產,受2020年4月以來債市震蕩調整影響,相關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受到“拖累”。但從深層次因素看,這反映了資管新規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必然趨勢。與以往預期收益型產品相比,凈值型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產品收益率和凈值波動將成為常態。
需要注意的是,跌破凈值是指理財現階段的凈值情況低于購買時的凈值,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定虧損。跌破凈值只是銀行理財賬面上的虧損。銀行理財多是固定期限的理財,跌破凈值時,很多銀行理財其實并沒有到期,等到銀行理財到期以后,凈值多半就會升到1元以上了。以招商銀行代銷季季開1號為例,該產品在2020年6月和7月的單位凈值都跌至1以下,當時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4.42%;不過自9月后,單位凈值就升至1以上,2020年12月16日的單位凈值是1.0124,近半年的年化收益率為2.45%。
面對這一變化,投資者在2021年買銀行理財時不能只看收益率,還須綜合考察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投資期限、風險水平以及發行機構的信譽和評級等要素。
經常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老用戶會發現,之前還能買到5%的銀行理財產品,現在4%的銀行理財都成為稀品。在低利率環境下,2021年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概率還會下行,所以大家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在凈值化理財趨勢下,《投資與理財》記者經常能接到匍匐銀行的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推介“固收+”產品。記者發現,浦發銀行的“固收+”產品雖然是債券打底,但是以混合基金模式出現。相比凈值化理財產品,“固收+”的理財期限都比較長,產品平均收益維持在4%以上。
所謂“固收+”產品,是以追求絕對收益為目標,以風險較低的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為底倉,構建基礎收益,并在嚴格控制回撤的前提下,配置風險資產及策略,以增厚收益。簡而言之,“固收+”產品即通過低風險債券資產打底,借助風險資產和策略增厚收益。
2020年4月,中國銀行原油寶發生穿倉事件,投資人一夜之間“賬戶清零”。5月,中行拿出和解方案,承擔投資人負價虧損、歸還投資人被扣劃保證金,并補償20%持倉本金。2020年12月24日,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正式開庭,審理原油寶投資人與中行金融衍生品種交易糾紛一案。
從原油寶事件本身來看,并沒有所謂贏家的存在。選擇和解的投資者,絕大多數面臨的是至少8成本金的損失;拒絕和解的投資者,則踏上一條不確定的漫漫維權路。
同一年,工行代銷的一款鵬華資管的理財產品——鵬華聚鑫1號-25號資管計劃也爆雷了,總規模超40億元,資金缺口高達20億元。作為一款固定收益類產品,它的年化收益率4.1%其實并不高,風險等級為R3(風險適中)。就是這么一款年化收益率只比普通定期存款略高的產品爆雷了,虧損達到40%。
2021年在銀行買理財,不管是銀行代銷的還是自銷的產品,都需要投資者檫亮眼睛甄別,因為爆雷事件無處不在。
2020年,包商銀行就因為嚴重的信用風險而被接管了,后又開始申請破產重組,這是國內“倒下”的第四家銀行。可見,銀行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絕對安全的,銀行破產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2020年11月23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的公告顯示,原則同意包商銀行進入破產程序。包商銀行破產后,儲戶的存款也打水漂了嗎?
根據我國《存款保險條例》的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50萬元人民幣。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銀行存款在50萬元以內,即使銀行破產,也是可以賠付的;但是如果銀行存款超過50萬元,超出的部分只能等待銀行破產清算結束后,給予部分賠償。
所以2021年在銀行存款時,看到中小銀行的高利息存款之后,不要“盲目”的去存款,因為這些存款背后可能面臨著很大的風險。大家還要知道的就是銀行現在也是自負盈虧,如果出現了問題,也可能虧損,倒閉、破產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