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科,陳少軍,牛衛洲
北京市懷柔區中醫院心血管內科,北京 101400
慢性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是在冠狀動脈固定性嚴重狹窄基礎上, 由于心肌耗氧的增加引起短暫的缺血缺氧所致的,以活動后胸悶、胸痛、憋氣、心悸、氣短等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癥候群。 臨床上,往往首先選擇基礎性藥物治療,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1-2],對強化藥物治療下仍有缺血癥狀及存在較大范圍心肌缺血的慢性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患者, 經充分評估選擇冠狀動脈學運重建治療的潛在獲益大于其風險, 可根據病變特點選擇相應的經皮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 故該研究在2019 年4 月—2020年4 月選擇94 例冠心病患者,目的在于探討慢性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前后生存質量的變化情況。 現報道如下。
選擇94 例冠心病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藥物組:47 例患者,25 例男性,22 例女性;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為(58.74±3.96)歲;病程5~24 個月,平均病程為(14.16±2.79)個月;合并高血壓病患者30 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21 例。 手術組:47 例患者,26 例男性,21 例女性;年齡40~73 歲,平均年齡為(59.08±4.12)歲;病程4~23個月,平均病程為(13.85±2.46)個月;合并高血壓病患者33 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18 例。 兩組間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指征的患者[1];無手術禁忌證及相關藥物過敏史;對該研究內容知曉、同意,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與醫生溝通無障礙的患者; 對治療高度依從的患者; 合并癥及伴隨癥相對穩定,并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存在肝、腎等臟器嚴重疾病(ALT、AST 大于正常3 倍、CR 大于正常范圍)的患者;合并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如AECOPD、肺栓塞)、重度的心臟瓣膜病、活動性心肌炎、未控制的低血壓及心動過緩;存在抗凝禁忌證的患者;有精神類疾病史的患者;存在不穩定性顱內病變的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度欠佳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癥, 或因其他疾病加重而不能繼續實驗者。
藥物組:口服藥物方案如下,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國藥準字H20000542),服用75 mg/次,服用1 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53320),服用100 mg/次,服用1次/d;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051407)20~40 mg,服用1 次/d;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國藥準字H10940039)20 mg 早晚各1 次; 酒石酸美托洛爾片 (國藥準字H32025391)12.5~25 mg 早晚各1 次;雷米普利片(國藥準字H20060766)2.5~5 mg 1 次/d;具體方案依據冠心病合理用藥指南(第2 版)[3]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酌情給與個體化給藥方案;其他基礎疾病藥物治療方案不變。
手術組: 依據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培訓教材對患者實施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術前及術后聯合規范、 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 術前行阿司匹林 (國藥準字H22023151)口服治療,劑量為100~300 mg,穿刺點選擇橈骨頸涂近端約1 cm 處,行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20059049)局部麻醉,麻醉見效后保持與橈動脈相同的進針方向,以45°進針,對血管行緩慢穿刺,針鞘固定后將內針推出,血液滲出時將導絲置入, 行低分子肝素鈉 (國藥準字H20056846)皮下注射,依據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介入治療及冠狀動脈造影,術后行生命體征密切監測,督促患者行早日康復鍛煉。
1.3.1 臨床療效標準 參考相關文獻標準制定[4],患者在類似的勞累程度狀態下, 其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而硝酸酯類藥物使用量減少80%以上者療效結果為顯效;患者心絞痛發作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 而硝酸酯類藥物使用量減少50%~80%者療效結果為有效;其余視為無效。
1.3.2 心電圖療效標準 參考相關文獻標準制定[4],顯效: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 次極限量運動試驗由陽性轉為陰性,或運動耐量上升二級(+)。有效:靜息心電圖或次級限量運動試驗心電圖缺血性ST 段下降, 治療后回升1.5 mm 以上,但未正常; 或主要導聯倒置T 波變淺達50%以上或T 波由平坦轉為直立; 或運動耐量上升一級(+)。 其余視為無效。
1.3.3 生活質量 依據為SF-36 量表 (健康調查簡表),從情感職能、社會職能、生理職能、活力指標等角度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
該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組臨床療效有效率為93.62%, 藥物組臨床療效有效率為76.60%,手術組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手術組心電圖療效有效率為74.47%, 藥物組心電圖療效有效率為53.19%,手術組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CG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組治療后情感職能評分(71.39±3.08)分、社會職能評分(72.51±3.26)分、生理職能評分(70.33±3.13)分、活力指標評分(74.18±3.36)分均高于藥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變化情況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變化情況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two groups[(±s),points]
組別情感職能 社會職能 生理職能 活力指標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手術組(n=47)藥物組(n=47)t 值P 值58.74±3.96 59.12±3.57 0.489 0.626 71.39±3.08 65.53±3.22 9.016<0.001 60.32±3.14 60.75±3.82 0.596 0.553 72.51±3.26 67.39±3.17 7.719<0.001 59.03±3.18 59.77±3.66 1.046 0.298 70.33±3.13 65.09±3.78 7.320<0.001 62.55±3.63 62.74±3.98 0.242 0.809 74.18±3.36 68.29±3.52 8.298<0.001
冠心病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斑塊堆積為基礎逐漸進展而來的一種常見病, 當冠狀動脈內膜上堆積較多粥樣硬化的脂質斑塊時,會加重管腔狹窄閉塞程度,從而造成心肌供血流量的減少或中斷,導致心肌細胞的缺血、損傷或壞死,更甚者會引起患者死亡,危及生命[5],其高危因素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 臨床治療將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程度作為重點,以減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對血管內皮細胞進行保護、降脂穩定斑塊為主要治療策略,并結合減輕心肌耗氧、改善心肌供血、對冠狀動脈進行擴張為等聯合手段,從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6]。隨著科技的進步,1977 年Gruentzig 首次開展了經皮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PTCA),在此后的近30 年里,以PTCA 為基礎的冠心病介入治療(PCI)技術迅速發展,隨著冠脈造影技術經驗的積累、 介入手段的更新及藥物支架的廣泛應用,PCI 技術已經從單純PTCA 發展到裸支架再到藥物支架時代,現已成為冠心病血運重建的有效方法[7-8]。
該研究中, 針對冠心病中慢性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這一亞型通過臨床癥狀表現、 心電圖療效及生活質量3方面進行對比,臨床療效手術組治療有效(93.62%)高于藥物組 (76.60%)(P<0.05)。 心電圖療效手術組有效率(74.47%)高于藥物組(53.19%)(P<0.05)。 手術組治療后情感職能評分(71.39±3.08)分、社會職能評分(72.51±3.26)分、生理職能評分(70.33±3.13)分、活力指標評分(74.18±3.36)分均高于藥物組(P<0.05)。 可見聯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效果較好, 在冠心病慢性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患者治療有效率有所提升,生活質量顯著改善,更具推廣使用價值。 蘇海建[9]研究了80 例冠心病患者,發現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40 例患者其情感職能(89.46±3.55)分、社會職能(89.23±3.22)分、生理職能(89.57±3.52)分、活力指標(89.42±3.56)分均高于常規治療組(P<0.05)。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相比于單純藥物治療,聯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能有效提升慢性穩定性勞力型心絞痛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還能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