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英
古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古詩詞的語言也是最凝練的,往往“著一字而境界全出”,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悟語言,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詩意背誦詩歌,還能提高學生斟酌詞語運用語言的能力。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身臨其境,把握意境美
一些古詩詞本身就是一幅畫面,有動有靜,有景有色,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在腦海里呈現畫面。在教學《觀滄海》時,可以先讓學生觀看有關滄海的視頻,將學生帶入情景中,在朗誦時,教師可以播放音樂,在情景交融中調動學生的豪情壯志,然后結合課文內容,講解作者面對滄海的感受,讓學生能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作者的感情,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
學習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可先在上課前為學生播放一段符合意境的音樂,從而營造出一種蕭瑟、凄涼的氛圍,讓學生伴隨著音樂進行朗讀以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到情形之中。
二、發揮想象,還原意境美
詩詞的意境凝聚在詩詞字句之中,一句之中就有無限的遐想。學習詩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還原詩詞的意境與情景,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勾勒了一幅絕美的畫面,一個“直”字,寫出了沙漠里渺無人煙的廣袤意境;一個“圓”字,寫出了落日的渾圓柔和。這樣生動形象的語句所描繪的畫面很容易出現在學生腦海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并用富有詩意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會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品味詩詞。
再如,李白《送友人》中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橫”“繞”兩個字用的特別精彩,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出如下畫面: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背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東城而過,山的靜態和白水的動態相得益彰,形成一幅遼闊秀麗的圖景。
三、反復誦讀,感受音樂美
詩歌字數少,內容凝練,在創作時要求每句話要押韻、對仗,詞是可以配樂演唱的,展現出別樣的音樂美。這就要求在學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形象美、意境美和音樂美三方面出發,深入理解內容。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首先教師領讀,引導學生體味詩的音樂美,把握詩的節奏。然后再讓全班同學們帶著節奏輕讀課文,感受音樂美。詩作為特殊的文學體,在所有的體裁中抒情味最濃,頓挫感最明顯。在朗誦時,要注意重音和輕音,讀好韻腳,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詩歌音樂美的同時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推敲字句,領悟凝練美
詩詞的語言是最凝練的,每一個字眼都需要學生細細品味,認真揣摩。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詩詞中的佳詞妙句,一塊賞析為什么寫得好,好在哪里。
一首詩中最凝練最傳神的字句就如同這首詩詞的眼睛,即整首詩詞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詩詞的詩眼或詞眼,是我們教學古詩詞的一個突破口。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詩人曾用過“到”、“過”、“入”、“滿”等字,但終覺不如“綠”字來得好。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這個“綠”字是一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現在用“綠”去描寫它,化不十分容易傳達的聽覺、感覺為視覺,即見出春風的到來,又表現出春風到后江南水鄉的變化,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在學習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學生進行完第一步的閱讀和分析題目要求后,就要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詞眼的查找。這首詩是一首律詩,一共分為八句四聯,詞眼一般都出現在尾聯的抒情詩句上,這首詩的字眼就是“鄉”,作者通過這一個“鄉”字,表達出了自己的思鄉之情,這也是全詩的主要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情感。這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查找以往學過的思鄉古詩,進行對比分析和學習。
教學中,我們注意引導學生品悟語言掌握詩意,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獲得語感,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會再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