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凌云
《新課程標準》指出,我們的教學要盡可能緊密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生活情境和已有經驗是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前提。構建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指教師重視生活的價值,讓教學回歸生活,從生活中采頡有價值的材料,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通過感性、生動和豐富的生活元素去感染學生,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一、 新課導入生活化
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給學生提供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這樣就可以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
比如在學習“鄰里和睦相處”這一知識時,上課前我先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小故事:昨天我的鄰居老張突然跑來找我說:“新搬來的李某好可惡!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來猛按我家的門鈴。”我非常同情他說:“的確可惡,你沒有馬上報警?”他說:“沒有。我當他們是瘋子,繼續聽我的爵士樂。”一則小故事引發了學生們廣泛的討論,他們列舉了發生在他們身邊鄰里之間許多凡人小事,通過學生自己的歸納讓他們自己明白了與鄰居相處,要互諒互讓,說話、做事要考慮左鄰右舍的利益;盡而引伸到對鄰居的困難要熱情幫助。
二、創設情境生活化
生活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教師應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他們的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比如,我經常在課堂上使用 “小品表演”、“快樂競答”、“挑戰高手”等電視節目形式,或 “圓桌會議”、“中學生辯論會”、“開心家庭組合”等比賽形式,或“小小法庭”、“知識銀行”、“我來當老師”等模擬形式,這些形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學生們分角色表演了日常生活中不尊重父母的種種表現,表演了封建社會皇帝和大臣、平民之間森嚴的等級制度;在舉行“圓桌會議”時,我改變了原有的橫平豎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讓學生圍坐在一起,教師就在學生當中活動,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暢所欲言,為教師和學生搭建了一個零距離互動平臺;在“小小法庭”上,學生們用自己的理解審判了陳水扁,審判了因無錢到網吧上網而勒索他人錢財的中學生,他們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詮釋了中學生的思想境界。“參與是開心的,體驗是開心的,成功更是開心!”這是中學生發出肺腑的感嘆。
三、教學設計生活化
新課程理念下,教科書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教師要轉變新的觀念,那就是要認識到教科書只是一個“拐杖”而已,它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拋開“拐杖”借助其他工具反而會“走得更快”。教師只有多走到課本之外,讓知識生活化,不斷向課外延伸,學生的思路才會更加開闊,看問題才會更加全面,解決問題才會更加快捷。
比如:我在教學“情緒的種類”時,就讓學生將“喜、怒、哀、懼” 四種情緒的臉譜畫出來;在教學“發掘潛能”時,就出一些數學智力題讓學生競猜;在上“珍惜青春”時,就讓學生寫出贊美青春的詞語及詩句進行比賽;在上“自尊、自負、自卑的區別”時,就讓學生上臺演小品;在學“父母對大學生是否應該提供學費”時,就讓學生展開辯論。在 學習“公民在家庭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時,我首先請全班同學唱陳紅的《常回家看看》;當講到成年子女對父母應盡贍養義務時,就播放滿文軍的《懂你》,從而讓大家知道了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樣孝敬父母。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掌握了教材觀點。
四、活動開展生活化
課程是學生生活世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是這個世界的主人。教師能做的和要做的,就是讓課堂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賦予課堂生命和活力。
比如,在講授《我和父母》這一課時,讓學生扮演熟悉的甚至親歷過的日常生活的小情景,引發學生思考:如何面對關愛和報答養育之恩。通過“自我透視”的調查問卷環節,讓學生知道自己對父母的了解和關愛程度是怎樣的,迫使做得不夠好的學生反思自己對待父母的態度,改善親子關系。
五、課后作業生活化
知識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洋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創造性地讓知識轉化為本領,提高綜合素質。
比如,學生在學習《男生女生》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可以設計研討課題讓學生參與完成,請專家,校長,家長談談對男女同學交往的看法。學生在學習《文明交往》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張人際交往自我診斷表,讓學生針對自身情況填寫,然后和小組同學分享自己的診斷結果,并對自己提出目標,最后老師評析,提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