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標
(華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1)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得到空前的發展,中小學體育活動的頻率、強度也不斷提高,但體育風險也隨之增多,近年來學生因參加體育活動發生傷害的現象層見疊出,不僅給學生的身心帶來極大的創傷,也給學校的體育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成為學校體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學校與體育教師應該本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積極探索規避體育風險的方法,以科學的方法去防控體育風險,保證體育課的順利開展。
“風險”一詞指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或可能發生的危險,體育風險的概念在我國提出較晚,目前學界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所謂體育運動風險,也就是存在于體育運動中的風險性問題。具體而言,這些體育運動風險既包括擦傷、碰傷、摔傷等,也包括昏迷、骨折,甚至是死亡[1]。通過對以上觀點的分析,該文將體育風險的概念定義為,鍛煉者在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因素產生的傷害鍛煉者身心健康的風險性問題,該文主要側重于研究中小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過程中產生的體育風險。
在我國,在中小學體育風險發生率比較高。近10年來,我國因體育傷害死亡人數達181人,學校體育風險已成當前的熱點問題之一[2]。中小學體育風險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環境、學校、教師、學生等,如表1所示。
首先,強化學校安全管理,實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強化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安全責任制,建立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責任追究制度[3]。學校要簽訂體育運動風險安全責任書,從學校領導、體育教師等入手,全部簽訂安全責任書,即使發生了體育損傷事件,也有合法化的處理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糾紛,從而有效地控制了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機率。其次,學校要高度重視學生體育安全教育,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在學校中,大多數中小學生認為體育課就是純粹地進行玩耍,對體育風險的意識較差,即使有一定的意識,在發生體育風險后也不會自我保護,學校可通過定期開展座談會、主題班會等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此外,中小學校要設置體育風險應急小組,對其成員進行專業的培訓,一旦發生體育風險,能夠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以降低體育風險帶來的傷害、損失,切實保障中小學生的安全。
進行體育活動時,因為體育器材設備的使用年限過長或過頻產生損壞,就存在造成意外傷害的安全隱患[4]。據了解,我國對體育器材場地的修訂周期一般為3~5年,當前體育設施標準中超過10年以上的比例達到30%。因此,國家、學校要加大對體育設施經費的投入,不斷改造升級學校體育教學場館,確保體育器材使用安全。其次,體育場地的合理使用,器材的更換、保養維修,都要制定專門的制度,每個學期初對學校所有的體育場地、器材進行一次徹底的檢查,對存在風險的體育場地、器材第一時間做好標記,對不符合安全標準的、存在安裝不當或使用期限已過等器材,要立即修理或做報廢處理,學校對各項體育器材和場地要建立保管、檢查、巡視、維修和保護管理制度,形成責任制,確保體育設施完好,為體育教學和學生課余體育活動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嚴防體育風險的發生。
表1 中小學體育風險與歸因
體育教學效果如何,教學設計十分關鍵,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除了考慮目標、內容、重難點等要素外,還要排查教學過程每一環節的安全隱患[5]。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能夠體現出一名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應該把體育安全教育和思政教育放在開學第一課,從而提高學生體育安全意識。在平時的體育課中,體育教師上課前要及時檢查體育設施、器材是否能夠正常使用,在課堂的準備活動部分,教師要充分重視準備活動,要加強學生對準備活動的重視,同時要授予學生一些體育風險的自救方法。另外,體育教師熟知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狀況,能夠快速地發現學生出現的不良反應,做到心中有數,能因地制宜和區別對待。在課中,教師要科學地組織教學,全程觀察學生在體育場的行為,目前在許多中小學校體育課堂中仍然存在“放羊”式教學,缺乏對學生的課堂監督,導致學生容易出現體育運動風險,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把學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實保障體育課的順利開展,對學生負責也對自己負責。課后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放松練習活動,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讓學生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
體育風險隨時隨地會發生,且發生的特點具有不確定性,當發生體育風險的時候,學校領導、體育老師能夠及時采取妥善措施進行處理,才能夠有效地規避或者把風險降到最低。因此,從國家到學校再到家庭要重視中小學生的體育風險問題,第一時間發現并排除體育風險,讓中小學生能夠在安全的環境中上好每一節體育課,能夠快樂地鍛煉,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