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建英
師生之間的人格是平等的,應該互相尊重。吳正憲老師說過:“沒有什么比尊重更重要?!庇辛俗鹬?,學生才能抬起頭走路,才能“體體面面”地坐下。教師尊重學生的前提,是要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同時要準確把握學科本質。
其一,尊重學生的原生態話語。對學生的原生態話語要保護、尊重。出自學生之口的樸實的、真實的原生態話語,很多都有助于他們理解問題的本質,有些則可以無痕地過渡為教師的教學用語,教師應注意取舍,有選擇地使之為教學所用。
其二,尊重學生的認知方式。對學生的認知方式不能強行左右,而應注重啟發引導。只要學生的學習結果是正確的,哪怕學習方法笨拙些、繁雜些,依然要給予他們肯定和鼓勵;對于學生學習方法中需要優化的部分,教師則要注意耐心引導,促進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本質,完善認知結構。無論學生的認知方式如何,教師都不可太過專斷,不可強行灌輸知識。
其三,尊重學生的思維差異。如對不同學生的思維速度要注意接納和包容。對于思維速度較慢的學生,教師需要耐心等待,并根據情況適時給“下一個”提供機會;對于思維速度較快的學生,教師可變“一問一答”打乒乓式的問題處理方式為“一問多答”踢足球式的問題處理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多元的、發散的思維。
其四,尊重學生的錯誤。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在出錯中不斷前進的歷程。面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不應置之不理,也不應呵斥責怪,更不應諷刺挖苦,而應該注意容錯化錯。首先,學之錯當思教之過,如果“一池魚病了”,那首先就要思考是不是“水的問題”;然后,要想方設法充分了解學生出錯的原因;最后,對于學生的典型性錯誤,不妨挖口“深水井”,掰開揉碎,上專門的“會診”和“治療”課,爭取一次性摘除頑固病灶。
充滿尊重的課堂才是“安全”的課堂,沒有害怕,沒有歧視。學生不會因為緊張而不敢舉手,不會因為說錯話而被教師批評,不會因為發言卡殼而被同學譏笑。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學生的個性得到釋放,思維才能自由,才會有生命的舒展。
(作者系江蘇省宜興市實驗小學協理員,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