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新型的媒體教育,它正在影響和改變著傳統的教育。近些年來,我國對大部分的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硬件大力投入了許多,比如電子備課室、電子白板、微課掌上通等等已經逐步走進每一個校園。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意識到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性,積極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并且要明確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和特點。使得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真正發揮其作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初中語文?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3-0067-03
引言
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多媒體教學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現代教育技術中所涵蓋的信息技術,其特點使得課堂的效果更為明顯,把課堂的氣氛帶動起來,使得課堂的情景更加形象化。與此同時,它也大大地提高了初中語文的教學課堂效率。根據相關的實踐結果顯示,現代教育技術是現在乃至將來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我們可以發現現代教育技術的引進給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帶來了質的飛躍,大大地豐富了課堂的教學手段,也優化了課堂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課堂效率以及拓寬學生的知識層面。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不但把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很好地結合到了一起,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優勢
(一)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增強教學直觀性,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課本里的插圖豐富多彩,很多課文配以直觀的彩色圖畫,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初中課本較之來說從色彩到圖畫急劇銳減,有的文章篇幅還很長,比如魯迅先生的《社戲》《故鄉》等。所以在學生從六年級升到七年級這個關鍵時段,除了幫助他們盡快適應初中生活外,更多的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就初一孩子的認知規律來說激發其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課文中的抽象文字變為直觀的形象。所以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平板的多種功能就能讓課文中的抽象文字,變為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均能同時感知的具體形象,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
(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增進師生情誼
《學記》里說“親其師信其道”,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在親近自己的師長時,才會相信、學習師長所傳授的知識和道理,其精髓就在于它所蘊含的是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由于喜歡你這個人,就會喜歡你所教的學科。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也能促使我們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我一直尋求一種比較輕松愉快的大語文教學氛圍。在尋找的路上,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輔助了我。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我(更多情況下是學生,我們也像王維一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把簡單的文字變成一幅幅有趣生動的圖片,再配以適當的音樂,在直觀、悅耳的視聽享受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自然形成——教學目的達到,課堂教學效果得到增強。在教學鄭振鐸先生的《貓》時,我利用多媒體制作了一系列貓的圖片,尤其呈現文中所述的三只境遇不同的貓的畫面:“從隔壁要來的貓”、“從舅舅家要來的貓”、“流浪貓”。再讓學生聯系課文觀看三只貓的樣子?想想三只貓為什么在我家會有不同的境遇?你對此有何感悟?并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說貓”。學生通過觀看三只貓的畫面,聯系三只貓的境遇,體悟到了作者勇于自責的內心,進而理解了熱愛生命、同情弱小這一教學目標,摒棄了教師繁瑣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拉近了師生情誼。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眾所周知,傳統教育手段存在許多弊端和不足之處,現代教育技術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補充,它一方面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備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另一方面還給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活動和升級,也引起了教育新的改革。現代教育技術中所涵蓋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特點給我國的教育現狀帶來很大的改變。因此,教師要多多利用多媒體的現代化信息教育手段,豐富課堂的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四)創設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在學習當中,興趣是決定一切的前提。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那么他們必然會主動去學習和接受知識,有些甚至會對學習樂此不疲。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的情況下,他們才能充滿學習的激情。我們的語文教學一直以來都處于一種“說教”的層次上面,教師的教學手段通常比較陳舊和單調,教具也比較落后。因此,教師很難在課堂上面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更加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語文這一科目本身而言,它是一門比較開放的學科,同時也與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應試教育枯燥無味的教學手段卻大大降低了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認為語文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甚至感到索然無味。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自身出發,為學生創造學習語文的條件,激發他們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產生興趣。教師要在語文的課堂中善于利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達到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課堂氛圍,這課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專注力,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得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出學生內在動力與潛力。
(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有效課堂的最基本的要求,現在信息教育手段為教學提供了許多有利的條件。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文字和符號轉化為形象可感的東西,大大地提高課堂的效率,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進一步提高。
(六)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審美感知能力是對美好事物的整體反映,它可以引起人的愉悅感。學生對于美好的事物以及動聽的聲音都會感到開心和產生興趣。因此,教師應該要善于利用這一點,把課文中美好的事物通過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表達出來給學生感知,與此同時還可以創設不同的場景,讓學生感知審美的意境,對美好的事物產生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舉個例子,在人教版語文七年級課文《紫藤蘿瀑布》中,如果能讓學生觀看滿是盛開的紫藤蘿花的圖片,那種繁花似錦的情景,讓學生的視覺一下子得到了巨大的沖擊,于是就可以牢牢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成功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在觀看圖片的同時,還可以配上對應的樂曲,使用聲情并茂的方式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興趣,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我們在備課時要做到備教學目標、備教材、備學生。在備學生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學生與課文的情感共鳴。由此我們可以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使之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以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安塞腰鼓》的黃土高原、樸實的高粱、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以及西北敲打腰鼓的粗獷的茂騰騰的后生……學生都比較陌生,在上課之前我應用多媒體播放了王二妮演唱的陜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學生被她帶有地方特色的發音、高亢的曲調、質樸的情感所打動,進入了陜北民歌特有的氛圍。為了達到學生情感與黃土高原的強烈共鳴,我又分享了閱讀路遙老師的《平凡的世界》原著和觀看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感受,學生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中,學生的情感迅速升溫,“心”踏上了黃土高原。在這一時機下我用平板給他們推送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插曲《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由“羊(啦)肚子手巾(喲)三道道藍”,學生看到了《安塞腰鼓》里后生們的裝束;由“神仙(啊)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人想人”這般強烈的反復,學生感受到了陜北高原上后生們熾熱的情感;由“(啊呦)淚(個)蛋蛋拋在(啊呦)沙蒿蒿林”,學生學習到了關于“淚”在不同情境、不同地域下的描述。有個調皮的男孩即興說:“老師,我有關于‘淚的詞語動態積累了。我們班的女生受委屈時——小鳥依人唐蓉蓉,臉上流淌‘淚珠兒;強悍逼人大沈薇,臉上滾落‘淚蛋蛋”……在一片情誼相通的歡笑共鳴中,《安塞腰鼓》出場。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再次顯示了它無可替代的優勢。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事項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局限性
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的教學手段,它可以展示許多場景,其中包括語文所無法描述的場景,另外,它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但是,教師對精彩的畫面無法做精彩的詮釋,這是因為它本身就是無法通過語言自由地傳達意義,無法表達出畫面背后的含義。因此,教師的自身語言的感染能力是不容小覷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育者只有通過優美的語言,才能熏陶出學生優美的語言。
(二)偏離教學目標
教師應該明白,每一節課都應該有特定的教學目標,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無用功上,比如大量地補充文本以外的信息,比如歷史、地理、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資料。如果把大量的時間精力花在這上面,很容易偏離教學目標,進而干擾學生獲取文本以內的知識。另外,如果要避免過度地偏離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控制好文本以外的信息的擴充,還需要在促進學生思維拓展的同時對文本的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
(三)勿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
在課堂教學中,隨著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教師教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而是教師與學生自然地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但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擺脫不了把控課堂的做法,他們對學生的狀態不會過多地關注,而是一味地講自己的課,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教師的授課,這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結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學好語文首先要做的就是自身要掌握好語文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總而言之,現代教育技術大大地增加了語文課堂的氣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深刻的問題淺顯化,增強語文課堂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課堂并非是一味地追求熱鬧,必須要有技巧和方法。這就需要把現代教育技術與初中的語文課堂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夠徹底地告別過去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從而實現一種全新的、理想的學習方式,才能夠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萬明高.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孟盈.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的誤區及反思[J]. 教學探索,2007
[3]劉世清.論現代教學媒體的本質、發展規律與應用規律[J].電化教育研究,2005
[4]王軍.多媒體技術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淺談[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01
作者簡介:
王圓圓(1988年10月2日-),甘肅省靜寧縣人,漢族,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現從事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