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泰基
【摘要】語文是學習的起點與基礎,小學語文更是要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形成良性的教學效能體系建設,其中讀和寫的能力尤為重要。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引入讀寫結合的方式是一種有效措施,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又能夠優化學生學習技巧。本文對這一教學方法及其應用進行介紹。
【關鍵詞】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2-0102-0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是廣大一線教師需要考量的重要問題。在現代化教育事業強化素質教育這一基本要求下,要充分地關注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的重要作用,盡快調整原有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提升教育培養的質量效果。小學語文教學要盡快轉變教學觀念,關注學生各方面能力和綜合素質發展。針對傳統教育培養模式中學生常常將“讀”與“寫”看作負擔的這一問題,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性,才能夠將“讀和寫”從學生的“負擔”轉變為一種“習慣”,才能夠為后續的教學提供充分基礎。從這一角度出發,將讀寫結合引入到日常教學體系中來有助于這一觀念的形成,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一、讀寫結合內涵及其作用
所謂的讀寫結合主要是指在實際教學中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進行充分的聯合,使之在相同主題下進行,同時鍛煉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這一教學方法現階段被廣泛地應用于學生的閱讀或寫作專項練習中。在現有教學體系下,讀寫結合容易形成固定的“作文”感官,進而使得學生失去相關興趣,甚至將之視為一種“負擔”。與此同時,讀寫結合對于學生語文課堂的各項綜合能力提升較為顯著,從而這一教學方法處于“學生怨恨,教師卻趨之如騖”的尷尬境地。
讀寫的有效結合,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讀寫的良好結合,學生能夠有更廣闊的表達空間。閱讀與寫作的良好結合,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素材,讓學生能夠貼近生活實際,進而促使學生的寫作更具真情實感,更有真實性。此外,讀寫結合,還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在學生閱讀、寫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保持清晰的頭腦和合理的思路,探尋文本表達的脈絡,同時能夠落實到自身寫作的過程中,清晰的表述故事情節和情感內容。這一過程,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最后,讀寫結合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知文本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鍛煉學生的共情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學生在自主寫作過程中情感的表達能力,學生寫出的文章不再是沒有故事情節的流水賬,情感的表達不再僵硬。學生能夠真正地在寫作的過程中表達真情實感,這也有助于學生真正地發揮寫作的價值,真正地熱愛寫作。
要想從本質上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進一步擴大讀寫結合的范圍、提升讀寫結合的廣度,同時降低讀寫結合的強度,重新培養學生的讀寫習慣,進而使得學生的語文成績及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這一角度出發,讀寫結合教學方式引入到全過程的語文教學中去,至少具有如下三方面作用:第一,能夠形成高頻次的讀寫練習,使得學生在讀寫兩個方面獲得充分的練習,對提高二者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第二,能夠提升學生的認知范圍,從中激活學生的興趣點,對培養學生興趣具有積極貢獻;第三,將學習習慣從課上帶到課下,客觀提高學生的練習時間,為養成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奠定重要基礎。
二、讀寫結合在語文課堂中的應用
現有的讀寫結合教學方法主要應用于學生的寫作與閱讀專項課堂,結合上文的討論,將其引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全教育過程是一種有效方式。從具體的應用層面需要遵循如下三方面原則:其一是遵從性原則,即讀寫結合的素材與要求要與書本課文相適應,在正常推動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安排學生的讀寫練習;其二是平臺性原則,即通過讀寫構建學生有效的交流平臺,使之能夠在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構建信息互動機制,提高學生的練習效能;其三是有效性原則,即讀寫練習的素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靈活的安排時長、內容、難度、頻次等相關要求,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基于上述原則,在實際的課堂應用層面上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構建:
首先,教師要在備課階段引入讀寫結合的理念,在課文講解過程中按照知識點對讀寫任務進行分解,從而保障課堂教學階段的有的放矢。在部分情況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的教材內容靈活引入延伸性知識來輔助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如在《紅馬的故事》(三年級上,人教版)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多種馬的顏色讓學生觀察,并讓學生通過短語寫作的方式來描述馬的狀態,從而完成閱讀與寫作的練習。同時,可以采用小組備課的方式在教研組內部進行互通有無,進而增加閱讀材料與寫作練習思路的來源廣度。
其次,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要對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材料進行匹配。閱讀的文本來源于課文或者與課文相關的教學內容,寫作內容則主要依托于閱讀材料的延伸,同時做好學生的思維管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將寫作練習營造成較為輕松的課堂環節,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總體推進。在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引導,引導的原則以不影響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主,并盡可能的形成學生的多樣性思維模式,避免“人云亦云”及方向性偏差問題的出現。
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與機會。在完成閱讀與寫作任務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課堂分享,通過此種方式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學生的展示與教師的講解重新預習閱讀文本中可能涉及的相關知識點,并加深學生的印象記憶,提升課堂練習的相關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采用諸如分組分享、學生討論等方式來提升展示范圍與效果,盡可能將全體學生納入到“活躍”范圍之內。
三、讀寫結合教學方法實施策略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下,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構建具體的實施策略,以達到保障教學效果的根本目的。
第一,讀寫要進行緊密的聯合。學生根據閱讀的內容進行寫作,也可以對學生的寫作內容進行閱讀,除了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聯合之外,讀寫內容之間也具有較強的關聯性,進而達到學生在寫作中體會閱讀所得,在閱讀中為寫作提供思路與素材。具體的做法可以采用先閱讀后寫作。先閱讀過程以教材為主,讓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寫作過程則建立在對教材文本的理解與拓展之上,閱讀過程則是在學生寫作之后引入部分課外或者教材內容,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閱讀與寫作中的不足,從而達成更為有效的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