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樂教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通過教化的方法修習禮樂,以培養智慧,涵養做人的德行,并達到自律式的提升狀態。文章從中獲得禮儀習慣不易養成這一當前民航服務禮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啟示,提出了以禮教的同時必以樂化的理念,厘清了民航服務禮儀教學內容層級體系,并以一個教學實例為例進行闡釋。
【關鍵詞】禮樂教化? 民航服務禮儀? 構建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禮樂教化視域下《民航服務禮儀》課程構建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F562.6;G7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2-0197-02
“立辟雍庠序,修孝悌敬讓,明以教化,感以禮樂,所以奉人本也。”(《春秋繁露》)學校是實施禮樂教化的重要場域,通過教化的方法修習禮樂,以培養智慧,涵養做人的德行,并達到自律式的提升狀態。觀禮儀習慣不易養成這一當前民航服務禮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原因為課程內容缺少中華傳統禮儀合理內核根基及與民航服務實踐工作關聯度低,且教學過程缺少樂的參與。文章從“禮樂教化”思想中獲得民航服務禮儀之構建的啟示,厘清了教學內容層級體系,并以坐姿禮儀為例闡釋重構后的教學內容及實施過程,同時重新界定了民航服務禮儀的概念。
1.禮教樂化理念的提出
禮教,禮的教育(《辭海》)。恭儉莊敬,禮教也(《禮記·經解》)。樂化,指以合乎“禮”的各種藝術的統稱——“樂”實施教化(《辭海》)。廣博易良,樂教也(《禮記·經解》)。方法上,“教”重言傳身教,主要傳授禮的知識技能;“化”重感化影響,主要傳遞友善的情感。“‘教需明示,‘化需熏陶,‘教是外部灌輸,‘化為潛移默化。[1]”教與化互為表里并互相促進。內容上,“禮”狹義指合于道德要求的行為規范[2],也決定著各種道德活動的評判標準和取向[3],含類似于法的強制性因素;“樂”,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樂記》),作用于人心、情,以情感來塑造人的德性[4],情動于衷而形著于外,斯則禮樂儀文之所以出(梁漱溟)。有禮則不可無樂。禮者,以人定之法,節制其身心,消極者也。樂者,以自然之美,化感其性靈,積極者也[5]。教與化、禮與樂雖各有側重,但實屬一體,相輔相成,以禮教的同時必以樂化。人物形象包括儀容、儀表、儀態等,均符合《民航服務禮儀》課程教與學活動的要求,以約束、規范師生教與學的行為,維持禮的秩序,傳遞禮敬意。因此,《民航服務禮儀》任課教師必先修己以示范。
2.民航服務禮儀體系構建
基于禮教樂化的理念,構建由知到行,逐層遞進的民航服務禮儀體系。該體系的層級如下:
第一層 在認識禮的基礎上認識民航服務禮儀。儒家認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記·冠義》)“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禮記·曲禮》)讓人知悉自己,知道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向往成為“仁義”的人。“仁者,人也”、“義者,宜也”(《中庸》)、“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故,民航服務人員要存服務他人之心及敬畏之心,做仁義之人,行正確之事,走德性之路,尊重旅客的服務需求,以旅客為中心,按規范開展服務工作。
第二層 民航服務人員容態與職業語言的塑造。包括民航服務人員儀容禮儀,主要對容貌進行管理;民航服務人員儀表禮儀,主要對著裝進行管理;民航服務人員儀態禮儀,主要對動作行為進行管理;民航服務人員語言禮儀,主要對職業化語言進行管理。職業化的容態展現與語言表達既是民航服務人員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尊重,亦是對自己的尊重。
第三層 民航服務人員工作中的禮儀。主要包括空中服務禮儀與地面服務禮儀兩個部分,以服務流程為主線,以具體的服務項目為依托,在服務中修練符合“禮”的容貌、著裝、行為及語言,在實踐的修煉過程中,逐漸將個體的自然情感上升為道德自覺[6],在實踐中獲得職業行動能力。通過課堂這種充滿儀式感的人際互動,在建構與延續課堂中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對未來崗位的適應能力。
3.一個禮教樂化的實例闡釋
3.1坐姿禮儀規范——以禮教
坐姿禮儀規范要領為頭正、肩平、身直、足安。首先,從傳統禮儀中尋根溯源以尋找參照系。《新書·容經》載:“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要求兩肩平行下沉并挺直脊背,兩腿兩足并齊不歪斜,目光平視。可見,我們今天的坐姿禮儀規范要領源于傳統。此外,教學中還應涉及關于坐的禮儀,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如:坐毋箕,勿搖髀,并坐不橫肱,離坐離立 毋往參焉,坐不中席等。然后,聯系民航服務工作中的坐姿禮儀,如:起飛、下降時客艙乘務員坐姿規范要領為坐滿整個椅面、后背緊靠椅背、頭靠枕墊、系好安全帶與肩帶,幫助學生將學習經歷與民航服務工作實踐建立聯系。禮儀實踐修行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美化世間人情冷暖跟處事形態,為了更好的俗世生活[7]。空中乘務專業學生將從事的是待人服務工作,服務中迎、送旅客儀式起到建構與延續和諧服務關系的功能,滿足旅客獲得尊重的情感,與課堂儀式存在著異曲同工的關聯。通過課堂這種充滿儀式感的人際互動,在建構與延續課堂中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對未來崗位的適應能力。在信息技術與教育結合的當下,主要有線上虛擬教學空間與線下物理教學空間的塑造,體現著教師的教育理念與教學藝術,推己及物,充斥著教育情感及道德生命力。
3.2 坐姿禮儀訓練——以樂化
要達到規范坐姿自發呈現的目的,需經過大量的、正確的、有目的的刻意練習,純粹的練習過程枯燥乏味,可通過節奏、韻律的方法提升學生的練習興趣與練習體驗。
一是節奏訓練法。以正襟危坐為例,從椅子左側入座開始,4個8拍為一組。1-2拍左腳向前邁一步,3-4拍右腳向右側邁一步,5-6拍左腳并向右腳,7-8拍右腳向后方放至觸碰右前方椅邊;2-2拍入座,3-4拍右腳并向左腳,5-8拍保持不動;3-2拍右腳后撤一步,3-4拍離座,5-6拍右腳并向左腳,7-8拍左腳向左后方平移一步;4-2拍右腳向后方稍退一步,3-4拍左腳向右腳靠攏,5-8拍保持不動。可通過儀式活動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式,發揮儀式寧靜致遠及實踐疏密有致的韻律、節奏感,幫助學生在行動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動。
二是韻律訓練法。以乘務員于客艙內入座與離座的過程為例,按以手按壓椅面、撤步入座、調整位置、系安全帶與肩帶、保持規范坐姿、解開安全帶與肩帶、調整位置、撤步離座、控制椅面歸位、收藏好安全帶的步驟,選擇音樂編成韻律組合。先讓學生在禮儀教室練習乘務員于客艙內入座與離座的韻律組合,提升練習過程的美感。練習達規范熟練后,再至模擬艙進行實踐操作。
基于禮教樂化理念的民航服務禮儀體系之構建,厘清了民航服務禮儀教學內容思路,亦明確了民航服務禮儀的內涵,即以中華優秀傳統禮儀為基礎,經民航服務工作實踐經驗總結提煉出來的向旅客傳遞善意、表達尊重并維護民航服務人員自尊的一種行業行為范式,包括儀容、儀表、儀態、語言及情感在內的一系列規定與要求,以達到對服務者形象及精神面貌進行管理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保國.教化的政治與政治的教化:傳統中原政治文化傳播模式探析[J].學術論壇,2008(1):49-52.
[2]彭林.中華傳統禮儀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
[3]張兵娟,劉佳靜.中國禮的教化傳播思想及當代價值[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13-118.
[4]李巧偉,吳新穎.《樂記》德性教化思想探析[J].倫理學研究,2019(1):41-45.
[5]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A].蔡元培全集·第1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88.
[6]周先進,許蓮青.荀子禮教思想的合理性價值[J].教育研究與初驗,2018(6):45-50.
[7]彭牧.《同異之間:禮與儀式》[J].民俗研究,2014(3):5-14.
作者簡介:
袁冬梅(1981-),女,江蘇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禮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