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紅敏


摘 要:玉牒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玉制的可供書寫的簡札。伴隨著朝代的更替,玉牒被用以指代皇室家譜。而纂修玉牒,也成了歷代帝王維護皇權統治的主要手段。縱觀歷朝皇室家譜,唯有清代的玉牒保存得最為完好,文章也以此為背景,針對玉牒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玉牒;皇室家譜;清代
1 玉牒的有關概述
玉是石頭的一種,質細而堅硬,不僅有美麗的“外表”,也象征美好、尊貴。牒,指古代可供書寫的簡札。玉牒字面意思是玉制的可供書寫的簡札。
古代帝王經常會舉行一些封禪告祭儀式來表明其政權的正統性。“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古人認為群山中以泰山為高,因此封禪儀式便選在泰山進行。在封禪祭祀的過程中會將祭告天地的文書鐫刻在玉簡、玉冊上,稱之為“玉牒”,并將玉牒瘞(yì)藏于祭壇之下,這一過程稱為“瘞玉”。歷史上,玉牒曾專指帝王祀天之禮器。隨著歷史的推進,玉牒又有了新的指代內容—皇室的家譜。
《唐會要》記載,太和二年(828)大理寺少卿李衢等人就曾經上奏:“竊以圣唐玉牒,與史冊并驅,立號建名,期于不朽。伏乞付宰臣商量,于玉牒之上,特創嘉名,以光帝籍。”可見,此時的皇室家譜已有“玉牒”之名,唐文宗依李衢奏請進一步將其賜名為“皇唐玉牒”。纂修玉牒是歷代王朝維護皇權統治的一種重要手段,歷朝統治者都把纂修玉牒當作國家的重要大事。
早在上古三代,王室就有了記載家族世系的家譜。先秦時期,由史官修纂的《世本》是一部主要記載上古帝王、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傳承的史籍。自古以來皇帝就十分重視家譜的編纂工作,通常設置專門的機構并且設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此項工作。例如,唐宋年間的宗正寺、元朝的大宗正府以及明朝、清朝年間的宗人府均是編撰皇室族譜的主要部門。
但在歷朝皇室家譜中,只有我國清朝的玉牒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是當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室族譜,2002年清代玉牒被列入首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一目前僅存的愛新覺羅家家譜。
2 清代的玉牒
順治皇帝于順治九年(1652)設立宗人府,掌管愛新覺羅家族的屬籍及玉牒的編修。順治十三年(1656)專門開設玉牒館,“開館時設正、副總裁官,無定額,以大學士一人督催,總校官一人,提調官2人,纂修官11人,收掌官12人,謄錄官36人。玉牒的編修的具體工作內容為:將黃冊、紅冊所記載皇族子女、繼嗣、婚喪、爵秩等匯載于牒,統以帝系,序以長幼。同時還要考察被載入玉牒者的字輩是否合適,名字是否有不協調者”①。玉牒纂修完畢則閉館。
自順治十八年(1661)玉牒首次修成,清朝共纂修28次。1921年,溥儀小朝廷時期對清代宗室玉牒進行了最后一次修訂。最后修成的《玉牒》為滿、漢文合本,共7000多頁,厚達140厘米,重達200千克,記載了清朝從努爾哈赤遠祖到溥儀小朝廷時期的皇家人口10萬余人,堪稱世界之最。
清代玉牒分為帝系、宗室、覺羅三個系統,分別裝訂成冊。帝系和宗室用皇家專用的黃綾子做封面包裝,覺羅則用紅綾子做封面包裝。
2.1 帝系玉牒,彰顯等級
在皇權社會,皇帝享有至高無上的尊嚴,清代玉牒的編寫充分反映了儒家傳統的綱常倫理。以帝系玉牒為例,該皇室族譜僅僅編撰了皇帝的直系親屬,目的是彰顯皇帝的權威。此種帝系玉牒(圖1)的編纂工作較為簡單,只需要將皇帝以及皇子收錄進去,編纂人員只需要在皇帝的名諱下列出各個皇子的名字、行次以及爵位即可。但是出于對皇帝的尊重,不能直接書寫其名諱,而且在族譜中一旦出現了皇帝的名諱,還需要使用黃綾蓋住,但是大部分玉牒編纂人員通常會使用皇帝的年號或者是廟號來稱呼皇帝,不會直接稱呼其名諱,以此表示對皇帝的敬重。關于皇帝的記載十分詳細,通常要占兩到三頁。
此外還有宗室玉牒與覺羅玉牒,劃分的主要依據是與皇帝血緣關系的遠近。以清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其直系子孫的繁衍狀況記入宗室玉牒之中;以塔克世的伯叔兄弟為旁支,記入覺羅玉牒。
2.2 區別親疏,欽定字輩
清朝在入關初期仍舊沿用其傳統的習俗,即沒有采用排字輩的命名方式,但是從康熙年代起,就欽定了命名排字輩的傳統,嚴格按字輩排名。例如,康熙皇帝規定所有皇子都用“胤”字,皇孫都用“弘”字,之后乾隆皇帝欽定“永、綿、奕、載”四字,道光皇帝繼以“溥、毓、恒、啟”四字,咸豐帝繼以“燾、闿、增、祺”四字,這些欽定的字輩(圖2)只允許近支①宗室才能使用。到了同治、光緒時期,隨著皇族勢力的逐漸衰弱,在遠支宗室和覺羅中出現了一種假性欽定字輩的情況。例如,將欽定字輩內的“溥”字輩化成“普”或“浦”,將“毓”化成“玉”或“裕”等。欽定字輩的使用也體現了親疏遠近及等級尊卑。清朝的統治者為了區分與皇帝關系的親疏遠近、體現等級尊卑,制定了一套嚴格的修訂玉牒的要求和規則,并且有著自己獨特的書寫特點及編排方式。
2.3 滿漢雙語,朱黑存歿
清朝初期,玉牒只有一種文字—滿文。隨著滿漢文化的融合,雍正元年(1723)以后開始出現了滿、漢兩種文字。清代的玉牒一般都用滿、漢兩種文字來書寫,但也有例外,嘉慶朝的《星源集慶》(圖3)記錄內容僅限乾隆皇帝及其子孫、女孫,最初只用滿文書寫,嘉慶二十二年(1817)以后改用漢文而不用滿文。清代玉牒的編纂有一定的規定,即書寫新生兒以及存世人的名諱時必須要使用紅筆書寫,而已經過世的人名則應該采用墨筆進行記錄,此種書寫規則也就是“存者朱書,歿者墨書”。
2.4 橫直相間,編排有度
清代玉牒主要有兩種編排手法,即橫格以及直格,編纂人員通常會使用橫格來代表一些支系,而利用直格來代表輩分,兩種方式相互配合,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皇室玉牒體系(圖4)。清朝的玉牒通常來說裝飾較為華麗,紙張也比較考究,封面使用綾絹,內部使用宣紙書寫。清代早期完全采用紙捻裝訂,后期的玉牒才見有使用麻線的,不管多厚都獨立成冊。
清代的玉牒尺寸有兩種。順治時期,規定玉牒的尺寸長約90厘米,寬約50厘米。到了道光年間,清朝國力日漸衰微,玉牒上編修的皇室人口也越來越多,玉牒的尺寸逐漸縮小改為長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朝代的不斷發展,玉牒的頁數也就逐漸增多,其分量也會相應地增加。例如,一本光緒年間的玉牒厚度約為86厘米(圖5),重量高達90千克,上文提到溥儀小朝廷所修玉牒則更有過之。
3 玉牒的“恭呈御覽”典禮
清代,每當玉牒修纂完成都要在中和殿舉行御覽典禮。該典禮的儀式十分復雜且隆重,皇帝會先命令欽天監挑選一個良辰吉日,然后令禮部在太和殿門前擺設玉牒、香案,后宗人府從玉牒館開始恭捧玉牒,并將其安設在彩亭內,在經過太和殿時還要將其打開并置于中和殿案上,請皇帝舉行“恭閱玉牒”儀式。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侍衛進行前引后護,同時還要有龍旗、御仗進行奏樂,并且所有的文武百官均需要身著官服進行跪迎、跪送,儀式才能圓滿結束。
清代從順治十八年(1661)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玉牒通常要編纂三份,即宗人府、皇史宬以及禮部各存一份。從乾隆皇帝開始,規定只需要編纂兩份,將其置于皇史宬以及敬典閣,目前我國沈陽故宮約典藏了1133冊玉牒,現已由遼寧省檔案館收藏。如今沈陽故宮仍舊藏有跟愛新覺羅皇家族譜有關的金龍大柜、玉牒亭等文物,如實地記載了清朝的族系延續以及宮廷禮制文化發展。
清代的玉牒系統記載了皇室子孫、女孫的繁衍情況,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對于研究清代的典章制度、宮廷歷史、皇族戶籍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透過玉牒,我們也能看到整個皇族的興衰歷史。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玉牒,尤其是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玉牒進行了詳細介紹,從而有助于讀者正確了解玉牒的發展歷史。
參考文獻
[1]韓秋,趙彥昌.清代玉牒研究[J].蘭臺世界,2006(18):57-59.
[2]周曉紅,王琦.皇族家譜—玉牒[J].中國檔案,2002(6):2.
[3]于穎.世代傳承 家國所重—沈陽故宮珍藏的清皇室玉牒及相關文物[J].沈陽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1):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