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文明正高速發展,新媒體時代也隨之到來,而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也成為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新媒體時代的核心是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這個時代也為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人們的目光匯集于此,利用新媒體技術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成為越來越多學者關注的熱點。文章以此為出發點,對中國傳統音樂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狀況和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中國傳統音樂如何借助新媒體傳播與創新,以期引起更多人對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音樂傳播的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新媒體時代;傳播;二胡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4-00-03
0 前言
要想創新傳統音樂傳播的方式,就務必在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增強民族自信,讓民族音樂成為譜寫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傳統音樂是我國音樂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它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底蘊,帶有非常鮮明的民族性與傳統性特征。中國民族器樂是傳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門類,而二胡又是極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二胡等傳統器樂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這種沖擊是一把雙刃劍[1],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時代的信息網絡技術傳播中國傳統音樂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數字化新媒體
數字化新媒體主要指數字技術通過各類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這一過程,其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對傳統媒體的限制,可以在實時傳遞信息的基礎上跨越地理區域,實現各類信息的全球化傳遞。相較于新媒體,傳統媒體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新媒體有著個性化、及時化、成本低、互動性強、開放共享、易于獲得等優勢。在當今時代,數字化新媒體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與傳統媒體融合,以期更新信息傳播的方式。
2 媒介形態的變遷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播
2.1 前電子媒介時代
電子媒介出現前,我國的信息傳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口語傳播、手寫傳播及印刷傳播。
口語傳播也稱口頭傳播或有聲語言傳播,這是傳播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指說話人通過口腔發聲并用一定的語言結構向聽話人傳遞信息的一種交流方式。而口語傳播即使是在網絡覆蓋面廣、發展迅速的今天仍然是一種非常普遍且應用廣泛的交流方式[2]。在這一階段,受限于信息交流媒介的匱乏,音樂僅僅能夠實現“口傳心授”。同時,由于口語傳播階段交通不發達、經濟發展滯后,音樂的傳播受到地域限制,因此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和民族性。
在文字產生后,傳統音樂的傳播邁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文字的誕生使樂譜能夠被清晰明了地記錄下來,且更易于保存、傳授。但是這個階段由于書寫材料的使用不便,傳統音樂的發展依然受到較大的限制。后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紙張的發明使文字的書寫更為便利,因此推動了樂譜的書寫與傳播。
其后,印刷術的出現使樂譜的傳播進入了更加繁榮的時期,對音樂的傳播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但音樂本身的非文字性特點也使得音樂的傳播、發展遭遇了一定的阻礙,音樂不能完全用文字闡述,人們感知音樂主要是依靠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的統一作用。
2.2 電子媒介時代
在電子媒介時代,信息的傳播經歷了又一次高速的發展,人們將需要傳遞的信息轉化成電磁形式的編碼,通過光、電或者無線電波等途徑傳遞出去。在這一時代,電子媒介不僅可以處理大量的信息,同時可以將信息迅速傳向世界各地。視聽設備的發明使音樂的發展邁向了全新的階段,廣播、電視、電影等促進了音樂的廣泛傳播,也為各種音樂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在這一階段,音樂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在音樂傳播的過程中,其內部蘊含的信息和思想逐漸被人們了解。音樂形式不斷創新,音樂傳播的方式也不斷變化,從面對面的傳授,到可以不通過文字、符號、樂譜,而是直接對聲音本身進行記錄,還原音樂的音響形態,最后到音畫同步,還原演奏時的真實場景。
在各類新技術高速發展的當下,傳統音樂的傳播也迎來了窗口期,如果這些技術能夠在傳統音樂的傳播中被妥善運用,那么在不遠的將來,傳統音樂勢必將迎來“第二春”,得到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3 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音樂傳播面臨的問題
3.1 多元文化的沖擊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國家,56個民族各具特色,其音樂文化、風格也不盡相同。同時,我國本就是一個有著多元文化的國家,文藝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欣欣向榮之象。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不同地域的音樂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音樂風格也不盡相同,這些帶有濃郁地方特色和蘊含民族精神的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文化瑰寶,散發著璀璨的光輝。在此基礎上,我國的傳統音樂也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點。
以二胡曲目為例,我國二胡演奏主要分為南北兩派。一是南派二胡,主要流傳于江浙滬一帶,以華彥鈞的《二泉映月》和朱昌耀的《江南春色》為主要代表。《江南春色》采用江蘇民間音樂材料寫成,富有濃郁的江南特色,整體風格柔和且缺乏棱角,使聽者感到休閑放松。二是北派二胡,代表曲目有《江河水》《紅軍哥哥回來了》等,主要流傳于黃河流域,其風格粗獷、爽朗,在演奏上更加注意運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氣息,這也正是北派二胡受人喜愛的重要原因。
除去大方向上的南北兩派以外,比較典型的還有河南地區的《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等豫派二胡;陜西地區的《渭北敘事》《陜北抒懷》等秦派二胡;新疆地區的《葡萄熟了》《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以及蒙古地區的《賽馬》《奔馳在千里草原》等。
除了受我國本土多元文化的影響外,西方音樂傳入后,我國音樂風格不斷發生改變,細分了更多的音樂種類,越來越多的音樂形式進入市場,使得中國傳統音樂的受眾群體不斷減少。在以流行音樂為代表的各種音樂形式的沖擊下,受眾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認同感不強,關注度也逐漸呈下滑趨勢,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青少年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關注度與接受度不高。從目前青少年對音樂類興趣班的選擇上來看,絕大多數青少年會選擇西洋樂器,其中以鋼琴為主,西洋樂器占據主要市場,而中國傳統樂器卻鮮有人關注,這些都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在當今潮流中處于不利地位。
3.2 “娛樂至上”,過度消費中國傳統音樂
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大爆炸,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快”文化。所謂“快”文化指的是節奏快、信息點集中,能迅速吸引大眾眼球的快餐文化[3],這是一種文化泛娛樂化的現象。當這種現象出現在中國傳統音樂領域時,中國傳統音樂的娛樂價值會進一步提升,而傳統音樂的美育功能卻逐漸淡化,是否具有娛樂價值成為評判藝術價值的主要標準。
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為了獲得更高的關注度,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歷史可以戲說,經典可以篡改,人物可以重塑。一些人利用部分受眾渴望尋開心、圖樂子的心理,將底蘊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泛娛樂化,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中國精神的一種“褻瀆”。而正是這樣的潮流,讓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傳統音樂文化逐漸失去其生長的土壤。俗話說,“十年笛子百年簫,千年琵琶萬年箏,一把二胡拉一生”,笛子、簫、琵琶、箏、二胡都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傳統民間樂器,諺語中年限的界定無不說明中國傳統音樂的學習是需要苦心鉆研與磨煉的,非一朝一夕之功。
反觀當前,快餐文化盛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這種需要耐得住性子品味、精雕細琢加以研究的文化已逐步遠離人們的視線,對青年一代的吸引力也逐漸減弱。受到泛娛樂化沖擊的傳統音樂,其內核是否正在不斷偏離歷史?關于這一問題的答案,仍有待探究。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們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者,更要努力挖掘時代元素,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弘揚正能量,傳播真善美[4]。
3.3 新媒體與傳統音樂對接不夠緊密
音樂文化有其自身局限性,而互聯網與傳統音樂人的對接存在脫節,要想更好地實現傳統音樂在互聯網上的有效傳播,需要做好大量的線上、線下準備工作。專業的人士、專業的設備都是必不可少的。完成一部作品,素材的采樣,樂曲的錄制、剪輯等都需要經過一遍又一遍的打磨,讓傳統的音樂作品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現其獨有的魅力,讓更多的人關注、了解傳統音樂作品,實現中國傳統音樂的新媒體化。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血反復揣摩、不斷嘗試、不斷創新。
以二胡曲目為例,一些較為短小的曲目時長在三到五分鐘左右,而現在大眾普遍接受的視頻長度在一分鐘以內,那么如何在短時間內吸引大眾的眼球又不失傳統音樂文化的根本是值得探究的[5]。
4 借助新媒體傳播中國傳統音樂的主要路徑
4.1 塑造經典文化品牌
相較于其他音樂體系,中國傳統音樂體量龐大駁雜,所以應當對中華傳統音樂進行系統、全面的梳理,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內涵優中選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進行演繹、傳播,確保所選擇的曲目具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烙印、深遠的影響以及豐富的思想內涵[6]。
例如,女子十二樂坊就是塑造得較為成功的文化品牌。女子十二樂坊將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相融合,設計了新的傳統民樂演奏方式,讓當今時代的聽眾能夠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領會傳統音樂的美。
在傳統樂器方面,打造了無錫梅村二胡文化園。無錫梅村被譽為“中國二胡之鄉”,該文化園集二胡歷史文化和生產工藝展覽以及演奏廳、培訓、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為世人展示吳地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還有針對特定的受眾群體打造獨特的傳統音樂節目,如河南衛視的《梨園春》戲曲節目就是很好的創新之舉。
4.2 自媒體傳播滲透文化消費群體
自媒體傳播是在新媒體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傳播方式,他們自發地進入消費市場,參與對消費群體的爭奪。民間藝人、音樂愛好者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發布作品,傳播自己熱愛的中國傳統音樂,同時也可以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用戶形成文化消費產業鏈,進而形成傳統音樂與大眾消費間的良性循環。例如,在火山小視頻平臺,一名主播就用二胡作品吸引了大量的粉絲,他們支持主播所宣傳的文化傳承理念,也為更多的民間藝人傳播、推廣中國傳統音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借助自媒體平臺的篩選機制,可以提高音樂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和道德素養,受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消費對象,從而更加精準地把握需求定位。
4.3 在保護的基礎上創新
在新媒體時代發展的新階段,傳統音樂雖然極力適應新環境,但仍然存在“后繼乏力”的現象。與此同時,中國傳統音樂的演奏者也出現了青黃不接、專業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優秀藝術家音頻影像資料的收集匯總也就更為重要。
在這一情況下,一方面要抓緊培養新時代的藝術接班人,另一方面要盡快建立相應門類的作品、樂譜數據庫。以二胡為例,在培養優秀二胡演奏者的同時,可以按照年代匯總各個階段的二胡曲目與二胡名家,邀請當代二胡演奏家演繹作品,制成影集;編撰樂譜集,按照曲作者進行分類匯總,形成總目錄,進而建立系統的數據庫,合理儲藏各類知識,實現對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7]。
在中國傳統音樂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化的元素,如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節目上老歌新唱,對傳統音樂進行一定范圍的合理改編,使人們更加容易接受,使傳統音樂適應時代,卻不被時代同化。這是中國傳統音樂實現新發展的必經之路。
5 結語
新媒體時代,我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臨著泛娛樂化威脅、過度消費中國傳統音樂、新媒體與傳統音樂人對接不夠緊密等諸多挑戰,要積極創新,直面時代給中國傳統音樂帶來的挑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國音樂文化發展的基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增強民族自豪感、認同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兼收并蓄、銳意進取,利用互聯網平臺加強傳播者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將中國傳統音樂與新媒體技術融合勢在必行。在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同時,需要不斷挖掘中國傳統音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注重精神的傳承,品味內在美,這樣才能夠使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
參考文獻:
[1] 袁玥,楊青.新媒體時代與中國傳統音樂傳播問題[J].音樂傳播,2018(2):64-69.
[2] 王峰.大眾傳媒對音樂傳播機制與理念的研究:評《音樂傳播學導論》[J].新聞愛好者,2020(6):101-102.
[3] 曾楠.文化產品不能信奉“娛樂至上”警惕文化泛娛樂化侵蝕精神家園[N].人民日報,2017-11-03(001).
[4] 楊艷,李玫.新媒體時代民族器樂教學方法及策略研究[J].通俗歌曲,2014(4):47-48.
[5] 何一波,李倩.新媒體時代對中國民族器樂發展前途的挑戰與影響[J].北方音樂,2014(6):10.
[6] 楊小花.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的民間傳播模式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7] 汪振軍,喬小納.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文化傳播的價值迷失與精神重構[J].新聞愛好者,2015(11):31-36.
作者簡介:薛魯豫(1999—),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