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士菊 楊有群
(1.揚中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鎮江 212200;2.現代重工(中國)電氣有限公司 江蘇鎮江 212200)
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有一部分是中考發揮“失常”,有很大一部分是基礎較差,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動力。如果到了中職學校再進行填鴨式教學,每天學生坐在教室里,聽著教師眉飛色舞地講解,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學這些晦澀難懂的知識,對于學習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久而久之學生就對學習再次失去興趣,就沒有多大的意義了,我們必須調動起學生的其他興趣來激發他們學習,要讓他們知道他們學習的意思在哪里?為什么要學這些晦澀的知識。
很多家長對中職學校也存在著很大的偏見,認為都是學習不好,希望打架斗毆的才會去中職學校上學,都認為自己孩子在中職學校上學是可恥的事情,每次教師跟家長電話聯系,很多家長都很不耐煩,更加不高興到學校來跟老師當面交流,他們認為我之所以把孩子送來不是為了學多少東西,只是因為現在年紀還不夠上班,就在這邊放兩年,這樣就更加加深了學生對學習,學校不抱希望。
職業技能大賽是檢驗職業學校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重要指標之一,也促進各個中等職業學校新一輪的新課程、新教學模式的改革。中等職業學校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是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專業的實踐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是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水平,適應企業需求的有力保障;是提升職業學校在社會上的教育影響力,加快職業教育健康、長效發展的又一重要舉措。普通高中的學生的指揮棒是高考,他們學習的動力和奮斗的目標是考上理想的大學。而職業學校的學生沒有升學的壓力,就業壓力也不是很大,學生容易懶散,技能大賽的開展讓其找到奮斗的目標,他們體會了從付出汗水到承受壓力、尋找方法,到最后收獲榮譽的過程,讓自己找到了作為中職生的驕傲。這也是普通高中有高考,職業學校有技能大賽的意義所在。
但是能代表學校參加高級別的各類技能比賽的同學畢竟占少數,我們如何調動更多同學的積極性呢?我們學校根據省賽、國賽和當地企業的崗位需要開設了豐富的技能項目,根據這些項目開設了相對應的社團課,并定期開展校內技能大賽,有團體賽,有個人賽。在校技能大賽中成績優秀的選手代表學校參加市級比賽,在市級取得優異成績的選手參加省賽,以此類推,國家為了鼓勵中職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有個政策,只要在省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學生可以直接保送本科,獲得二等獎的學生可以直接保送大專,這讓本來無望進入高校的中職生和家長們看到了希望,很大程度地提高的學生的積極性和家長的配合力。
我校有一位省金牌教練,有多名在當地有名望的專業課教師,很多家長帶孩子來報名時都點名要跟著哪位老師后面學技能,有的學生只是因為某位老師而報考我們學校的某個專業,家長們聚在一起都會問對方孩子有沒有學什么技能?有沒有出去比賽等,與以前的躲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當然在比賽中嶄露頭角的學生畢竟是少數,沒有那么優秀的學生,畢業后學校會重點推薦到本地的相關企業擔任相應的崗位,這些學生非常受相關企業歡迎,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筆者擔任“工業產品設計與創意”技能項目培訓老師已經有6 年之久了,在這么長的實踐中深深地感覺到,要取得好成績選拔好的選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很基礎的一步。以前的做法就是在新生中選數學成績好的,覺得數學好,理解力和空間感應該不錯,因為是新生沒有一點專業基礎,這就為后面的培訓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我要先給他們上《機械制圖》和《機械基礎》等專業課知識。在授課中發現,并不是數學好的學生就適合這個項目,這就會導致培養了一個月或者更長時間的學生根本不適合這個項目,最后只能放棄,這樣大大增加了指導教師的工作量和縮短了技能訓練的時間。但自從開設的社團課后,這個問題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群居體,他對每個社會成員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僅具有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能與他人良好的溝通能力;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生態倫理意識,能夠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即具有“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種基本素養。學校社團就是一個縮小的社會,它的建設正是為了學生們提前培養這樣能力創造了條件。
學校社團課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學習、交流、合作、組織管理的舞臺,它猶如一個社會生活的縮影,成為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臺階,是培養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對學生進行人生預備教育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國家命運、社會問題、環境問題,關注社會需要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服務于社會;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發展需要、科技進步、學生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聯系,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我們學校的社團課項目的確定方式有兩種:一是教師申報,再學校審核。二是學校根據具體情況指定社團項目。所有的社團課程都需要相關任教教師自己編寫教材,制作課件,擬定招收學生條件等,這也大大地推動了課程改革的進度。
新課程改革是國家設置、由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的課程。它既不是現有某些課程的補充和延伸,更不是現有某些課程的輔助和附庸,而是一類具有更加符合現在社會需求的新型課程。
以筆者的“工業產品設計與創意”技能項目為例,我招收的對象是高二的學生,并且有讀圖、識圖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了,有較強的空間感的同學也可,這就需要提前面試,除了這個條件外還要對軟件繪圖有興趣,并且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因為我們這個項目一直是利用電腦軟件繪圖,有時會上網收集一些相關資料,如果自控力不強的同學,就是利用這個機會看電影、打游戲等,這就造成了資源浪費。
學生進入社團后開始幾節課會進行一個簡單的制圖知識的考核,根據學生成績的差異,會采用分層的教學模式,基礎較好的就直接上手熟悉軟件,對于基礎較差的就補理論知識,達到一定水平再接觸軟件繪圖。
分層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水平和學習潛力傾向不同,把學生科學地分成不同層次的組別,并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又稱分組教學、能力分組,首先,教師要通過在平時課堂內外的調查和觀察,熟悉并掌握班級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水平、特長愛好及社會家庭環境,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和心理特點分組,形成一個個學習群體。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和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學形式,充分發揮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激勵,為每個學生創造整體發展的機會。特別是學生間人際互動,利用了學生層次的差異性與合作意識,形成有利于每個成員協調發展的集體力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團課已經形成了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我會在中級班中選一兩個學生參加“工業產品設計與創意”高一組賽,不指望第一年拿獎,僅僅是讓他們熟悉一下比賽的流程和難度,希望都寄托在高二、高三組賽中,而這些選手都是在高級班的學生中選。而這些優秀的選手在平時社團開課時都會進課堂幫忙個別指導初級班和中級班的學生,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的常態教學模式。
以下是學生訓練的場景及兩個作品:



由于有各種技能比賽,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技能大賽的比率,讓每位教師、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技能大賽中,在校園中營造“學知識、比技能、練本領、積極向上”的育人氛圍。
技能與社團的結合建設是現在職業學校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也是展示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以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重點,以學生為主、活動為主、滲透為主為原則,以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手段,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