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
摘 要:儀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夠對學生的情感、行為和精神層面產生積極的影響。當前,高校對儀式教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儀式教育面臨內容乏味、形式單一的困境。高校應積極借助儀式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提高認知,加強重視;把握時機,創設情境;豐富內容,創新形式。
關鍵詞:儀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5-0004-02
教育“內化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把特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及道德品質的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種多樣,而儀式教育作為其中的一種特殊活動,具有鮮明的文化性和潛在的教育性。一項好的儀式教育活動能夠以其真切的儀式感和獨特的感染性使大學生找到精神上的依托,觸發內心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本文在分析儀式教育的育人功能、所面臨困境的基礎上,對高校開展儀式教育的路徑進行探索。
一、高校儀式教育的育人功能
1.情感層面——引導道德發展
儀式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情感熏陶、道德教化的功能。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美譽,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高校眾多儀式教育活動實則建立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因此其承載著我國社會價值體系和觀念形態的“禮”。儀式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向外可延伸為行為準則,向內可內化為道德品質。把道德教育寓于儀式教育,使德育工作生活化,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儀式教育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核心價值觀的熏陶,幫助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樹立正確的“三觀”。
2.行為層面——強化身份認同
儀式本身具有認同功能,能夠幫助參與者形成自我認同、集體認同和社會認同。從人類學角度看,所有由傳統習俗發展而來,被人們普遍接受并按某種既定程序所進行的活動與行為都稱為儀式。儀式是具有一定程式的,具有可重復的模式的,表達共同價值、意義和信念的活動。作為社會個體的人,都期望得到身份的認同。而儀式活動是基于共同目標,以某種活動形式而展開的,能夠使參與者在儀式中獲得視覺和聽覺的體驗,在思想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并相互感染、共同強化。參與者在儀式中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獲得一種儀式身份,體驗到自己作為參與者的角色使命,從而形成認同感,進一步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在參與儀式的過程中,參與者的行為表現為與周圍人的一致,參與者能夠感受到接納與被接納、包容與被包容。
3.精神層面——堅定理想信念
儀式教育是具有歷史傳承性的活動,是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的重要具象化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愛國教育若能融入具象化的儀式教育,通過儀式的氛圍來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直觀體會到儀式所傳達的愛國思想,就能實現愛國主義教育目的。精神層面的沖擊,能夠使學生將直觀體驗轉化為理想信念,對愛國主義思想堅定不移并身體力行,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精神支柱。
二、高校儀式教育的雙重困境
1.高校對儀式教育重視程度較低
當前,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是多樣化的,但重點主要在課堂上,主抓校風學風。部分師生認為儀式教育就是舉辦活動,對學校每年舉辦的大大小小的活動產生了參與疲憊感,覺得開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也是常規化、固定化的,缺乏創新和亮點,難以產生參與熱情。從教師角度來說,輔導員作為儀式教育的主要組織者和實施者,缺乏相關理論知識,再加上學校很少舉行相應的培訓,所以組織儀式教育活動時只能自行摸索,或者只是被動按照學校的要求操作,難以有效落實儀式教育。從學生角度來說,很多學生對“儀式”的理解知之甚少,即使參與到學校相應的儀式活動中,也并非主動參與,缺乏集體參與歸屬感。
2.儀式教育內容乏味、形式單一
一般而言,儀式教育是教育者通過象征性、規范性的程序,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文化傳承、品質培養的過程。然而,一些高校在儀式教育過程中忽略對形式與內容的有效結合,使得活動內容枯燥乏味,活動形式程序化、重復化,將儀式教育演變為“面子工程”。這種流于形式的儀式教育無法有效發揮文化傳承和價值引導功能,甚至會引發學生的反感。另外,還有一些儀式教育活動重內容、輕形式,雖然活動內容很豐富,但形式單一、過程草率,還未等學生真正融入儀式教育過程,還未體會到活動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活動就已經結束,導致儀式教育活動的情景激勵和價值認同功能無法發揮。
三、高校儀式教育的路徑探索
1.提高認知,加強重視
組織者、參與者和儀式教育過程這三部分,共同構成完整的儀式教育。其中,作為儀式教育組織者的高校,若對儀式教育充分認可和肯定,對儀式教育的價值和功能充滿信心,那么就能使儀式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與此同時,作為儀式教育的參與者——大學生只有端正心態,以一種真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儀式活動中,才能體悟到儀式中的情感表達,才能充分領悟儀式所傳達的精神內涵。因此,無論是作為組織者的高校,還是作為參與者的大學生,都要認識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儀式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全身心地投入到儀式教育過程中。高校要圍繞“立德樹人”目標開展儀式教育,讓儀式教育真正做到“以生為本”,貼近學生實際,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儀式教育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和精神的洗禮。
2.把握時機,創設情境
高校儀式教育活動大致分為慶典、宣誓、紀念三大類。慶典類包括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及各類頒獎儀式等,這種類型比較常見。集體慶典活動的開展,可以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觸動,從而對學校形成認同感。宣誓類包括入黨宣誓儀式、升旗儀式等,這類儀式的政治性較強,主要是增強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紀念類活動則種類豐富,包括結合各類重大節日或重要事件所蘊含的主題意義和教育元素,適時開展的豐富多彩的儀式活動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捕捉時機的敏銳意識、把握時機的育人能力,學會因勢利導地開展教育活動。因此,無論是高校還是教師,都要把握育人時機,主動創設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通過儀式教育激發學生的愛校愛國情懷,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
3.豐富內容,創新形式
高校儀式活動的育人功能,是在特殊的情境下通過激發學生的情感而發揮出來的,能夠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因此,高校首先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符合學生興趣特點的教育主題,然后圍繞主題進行細節籌謀,創新活動形式,或利用現代新媒體技術,努力營造相應的氛圍。在儀式教育活動結束后,組織者需要對活動進行及時總結,重視結果反饋,這樣才能使儀式教育最大程度地發揮育人功能。高校儀式教育活動的開展,可以充分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的元素及高校辦學理念,尤其要借助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利瓊,孫曉霞.發揮“儀式”在高校黨的建設中的作用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09).
[2]趙婧婧.泛化、異化、弱化——儀式教育的三重困境[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06).
[3]巴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儀式及其育人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4]馬文杉.儀式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7.
Study on the Value of Ritu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u Yan
(Binjiang Colle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000, China)
Abstract: Ritual educ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tudents' emotion, behavior and spirit. At present,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enough. Ritu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dull content and single 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ritual education: improve cognition, strengthen attention; 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create situations; enrich content and innovate forms.
Key words: ritu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