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七六 吳紅紅
摘 要:學困生是指學習成績暫時落后的學生。任何一個班級都有學困生,學困生的轉化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困生的轉化率。文章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探究基于核心素養的學困生轉化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學困生;語文;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5-0143-02
學生應具備的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等。基于語文核心素養開展學困生的轉化,教師首先要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然后針對問題探究轉化策略,以幫助他們脫離“困”境。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1)社會原因。在信息社會,學生受網絡影響比較大,比如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網絡短視頻等,這些內容對青春期的學生有很強的誘惑力,而青少年學生的自控力較弱,容易沉迷網絡而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久而久之,在學習上就跟不上教師的節奏,出現成績下滑的情況,并容易形成“沉迷網絡——學習下降——厭學——沉迷網絡”的惡性循環。
(2)學校原因。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學校過于強調分數的重要性,以學生成績判定學生是否優秀、教師是否合格。這就容易導致學生的校園生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文體活動較少。長此以往,部分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以致出現學習成績下滑的情況。同時,學校對學習成績的高要求也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日俱增,甚至出現厭學、逃學的現象。例如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沿用傳統教學方式,課堂教學以講解為主,缺乏趣味性,不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點點消失,對語文知識的吸收、掌握能力也越來越弱。另外,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不到因材施教,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很有可能發展為學困生。因此,學校及教師應及時反思教學行為,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盡量減少因學校的教學行為而導致學生出現學困的情況。
(3)家庭原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一個人的成長受家庭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每一位家長都盼子成龍,盼女成鳳,但是部分家長的做法卻不科學,從而導致學生出現厭學等情況。例如,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幾乎讓孩子利用所有的課余時間參加各種補習,總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讓孩子對學習產生抵觸、逆反心理。有的家長把學習的事情全推給孩子,放任不管。青少年學生的思想波動很大,自律性較弱,家長放之任之的做法,容易讓一些不良思想、不良行為鉆空子,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出現學困的情況。
(4)學生自身原因。學困生的成因除了與社會、學校和家庭有關,也包括學生自身的因素。學習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行為,但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很弱,習慣被動地等待教師的傳授。因此,學習效率大打折扣,而學習效率與學習成績有很大關系,學習成績不好又會影響心情,學習效率因此又會下降,最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學生學習能力不強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主動性不強,盲目進行學習,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例如,在語文學習中,部分學生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缺乏目標的學習不利于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第二,缺乏學習動力,總覺得學習是在完成教師、父母的任務。另外,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在排斥學習的時候,會主動尋找其他有趣且與學習無關的事情,結果對學習產生嚴重影響。第三,缺少科學學習方法。學優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摸索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他們用最少的時間學到最多的知識,學習效率非常高。反觀學困生,他們沒有適合自己的高效學習方法,雖然花費大量時間學習,但效率卻不高,反之還影響其學習積極性,甚至出現跟不上教師節奏的情況。因此,學生想要扭轉學困生的身份,一定要從自身找原因,然后及時糾正。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學困生轉化策略
(1)更新觀念,積極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學校要改變其育人觀念,在教學中積極踐行素質教育理念,重視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可合理制訂教學計劃,讓學生在學習之余適當放松,即“學的時間認真學習,玩得時候開心玩”,對學校有歸屬感,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實現學困生轉化。教師也要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可在教學中應用微課教學法、生活實踐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學困生向學優生的轉化。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開展《出師表》的教學,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相關的視頻,然后配合提前準備好的講解,讓學生直觀感受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他作為政治家在治國方面的方針以及作為長輩對下一輩的期望,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很顯然,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學困生的轉變也將由此開始。
(2)培養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信息時代,社會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源于不良信息的誘惑,教師可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力,讓他們能夠正確地篩選富有正能量的信息以促進其發展,同時抵制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讓學困生從思想上擺脫困境,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教學《春》《最后一課》等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這些文學作品的魅力,同時與部分網絡小說對比,從而讓學生明辨從網上挑選文學作品的標準。
(3)鼓勵學困生,耐心幫助學困生。絕大多數學困生在主觀上是希望積極轉化為學優生的,卻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他們的知識水平明顯與班級同學有差距,已經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和節奏。因此,教師可在教學中積極鼓勵學困生,針對學困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制訂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耐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自信和學習能力,積極幫助學困生脫困。同時,教師針對學困生教學時要適當放緩節奏,讓他們重新跟上學習節奏,以加速他們的轉化。例如,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對于比較簡單的翻譯和背誦可以讓學困生嘗試,并給予真誠的鼓勵,讓他們慢慢重拾自信。同時,對于之前在課堂上講過的知識點,教師盡量不跳過,要重新耐心講解,讓學困生補足之前漏掉的知識點,從而逐漸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積極向學優生轉變。
(4)加強與家長溝通,建立家校共育機制。教師不可能時時刻刻監督、幫助學生,在學困生轉化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學困生的轉化中,教師可采用家訪、電話、微信等方式,積極與家長溝通,加強家校共育,幫助學困生實現轉化。可讓家長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通過改變自己的言行幫助學困生實現轉化。同時,在與家長溝通過程中,教師可深入了解學困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并向家長轉達學生在學校的表現。通過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機制,教師和家長一起研究適合幫助學困生脫困的辦法,積極促進學困生轉化。
三、結語
總之,學困生的學習成績落后只是暫時的。教師可在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更新教學觀念,積極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培養學困生信息篩選能力,鼓勵、幫助學困生,并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建立家校共育機制,從而積極促進學困生的轉化,實現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學廷.初中學困生轉化工作的思考[J].甘肅教育,2020(04).
[2]高志輝.精準幫扶在初中學困生轉化中的作用分析[J].天津教育,2020(03).
[3]李雯.初中學困生轉化的行動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4]周佳燕.初三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18(34).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Ma Qiliu1, Wu Honghong2
(1.Leida Junior Middle School, Jingning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Jingning 743400, China;
2.Weirong Primary School, Jingning County, Gansu Province, Jingning 743400, China)
Abstrac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refer to those whose academic performance is temporarily backward. There ar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any cla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s an important work for teachers, especially the head teacher.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can constantly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re compet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and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Chines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