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玉
摘 要: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其本義是語言文字以及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文化,這些內容無一不和“美學”有關。在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美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新詩鑒賞能力。文章分析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教學策略,以期給高中語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新詩教學;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5-0078-02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其本義是語言文字以及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文化,這些內容無一不和“美學”有關。所以說,語文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可以讓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在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審美教育與新詩教學相結合,用美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新詩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能力。
一、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待更新
受“應試教育”影響,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為目標,教師教育理念的固化是推行審美教育最大的阻礙。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所提升,但要將美學理念落實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定困難。
2.學生的新詩文學功底薄弱
新詩容易讀懂,也很好理解,但是學生往往不重視新詩的學習,甚至認為新詩沒什么可學的,因此對新詩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很好。即使教師將美學與新詩教學相結合,部分學生也持不以為然的態度,學習興趣不高。目前,學生的新詩鑒賞能力處在記憶背誦的初級階段,無法理解更深層次的內容,這直接影響到學生新詩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 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讓課堂充滿美的氛圍
(1)為學生展現新詩的美。教師在語文新詩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新詩的美,用新詩中蘊含的審美韻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荷葉·母親》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葉贊母的散文詩。作者冰心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生動場景感動從而聯想到母親的呵護與關愛,抒發了子女對母親的愛。作者用詞極具生活化,寥寥幾筆就將景語與情語相融合,“繁雜的雨聲”“濃陰的天”寫出作者當時的心情,而“散”“只留個”“幾根”將白蓮受到風雨摧殘后的場景描繪得淋漓盡致,而后又用紅蓮的盛開對比白蓮的慘狀。對于作者的“仍是不適意”,破折號解釋了原因,天公不作美,紅蓮在繁密的雨點中搖搖擺擺,沒有任何的遮蔽,這讓作者隱隱感到擔心。本詩妙就妙在作者心情的轉變不是因為天氣,而是母親呼喚,“我”坐在母親身邊,而后又看到紅蓮旁邊的荷葉慢慢傾斜,成為了搖搖欲墜的紅蓮的避風港,“我”的心情瞬間陰霾散去,雖然天空仍然是大雨瓢潑,但是“我”的心情卻雨過天晴,進而聯想到目前為“我”遮風擋雨的母親,深受感動。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荷葉與母親為自己的孩子遮風擋雨的偉大情懷,文中心情的轉變值得細細品味。語文教師可將新詩的精彩絕倫之處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新詩的魅力所在。
(2)借助多媒體渲染美的氛圍。教師可以將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于高中語文新詩教學中,通過視頻、課件等形式開展審美教育,營造美的課堂。例如余光中在現代詩《鄉愁》中,用四個時間段“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將自己的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中。《鄉愁》美就美在四個時空的遞進,將抽象的情感具化在意象之中,讓讀者感覺到其中深深的愁緒,沿用中國古典詩歌的思鄉情懷,其美學程度不亞于古典思鄉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在網上搜索關于鄉愁的視頻,以此解釋作者為何將鄉愁寄托在生活中常見的物象上,并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一特定情感的維系之下,反復詠嘆。還可以播放與思鄉相關的歌曲烘托整個課堂氛圍,讓學生用美的眼光感悟鄉愁。或選取有關鄉愁的詩歌朗誦節目片段,讓學生進行跟讀學習,感受詩中蘊含的情感。教師通過靈活運用多媒體的多種功能,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現代詩美的韻味,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培養學生的美感
(1)朗誦新詩,認識美。朗讀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非常好的一種方式,學生可以在朗讀中感受作者字里行間表達的濃厚情懷,體會作者用字用詞的精妙之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讓學生從每個字、每句話出發分析詩歌的美學價值。例如教學《我愛這土地》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朗誦競賽,讓學生自由分組,每組人數不超過三個,這可以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作者在詩中寫到“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表達的是作者愿化作一只鳥,用唱歌來表達心中對祖國母親的熱愛。在朗誦這句詩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心中充滿期許和贊美,在讀到“嘶啞”這個詞語的時候,要發出艱難卻奮發向上的聲音。在詩歌中,土地是一種象征,是祖國命運的一種象征,詩中寫到土地、河流飽受摧殘——“被暴風雨所擊打著的、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無止息的吹刮著的”,以此暗喻祖國正在飽受艱難,朗誦時要讓學生帶有一種悲哀的情緒,體現一種沉郁的感情,并夾著一絲渴望,因為作者在詩歌中渴望祖國能重新恢復生機勃勃的樣子。作者用“黎明”意象讓所有人看到光明和希望,意味著祖國母親一定會克服艱難,一定會走向光明,所以,學生在朗誦時要飽含永不放棄的希望。詩歌的最后點明主題,“——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在朗讀這兩句的時候,學生要表達出深深的眷戀之情,要表現出作者就算失去生命,也要和祖國母親在一起的情感。朗讀是一種聲音與心靈結合的過程,是感受美的過程,可以加深學生對于現代詩美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賞析新詩,發現美。教師在朗讀的基礎上開展詩歌賞析,可引導學生體會詩歌字詞句的含義,感悟其中蘊含的美感。教師可組織學生從各個維度進行現代詩歌的賞析,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詩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例如教學《你是人間四月天》時,可以開展學生自主賞析。學生從新月派詩歌賞析的角度,細心地發現“煙”“軟”“閃”“前”押ɑn的韻。這首詩沿用了新月派的一貫作風,格律非常整齊,語言用詞非常巧妙。有的學生從修辭的角度發現作者用了想象的手法,將“你”比喻成“人間的四月天”,這是一種贊美,讓整首詩充滿溫暖如春風的和煦的感覺,給整首詩定了基調。詩中用的意象和內容非常干凈、純潔:風、星星、細雨,感覺如沐春風,猶如在溫暖的四月一般,學生說讀完整首詩有一種溫柔輕盈的感覺。筆者于是提出問題: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學生回答,這是因為作者在詩中用到“笑聲”“輕靈”“天真”這些詞,風是軟軟的感覺,雨是飄灑的感覺,這都讓人感覺舒適。還有的學生找到了顏色用詞“黃、綠、白”,表明作者心情也是非常喜悅的。最后的“你是愛,是暖,是希望”讓學生感覺到詩人心中無限的溫柔。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開展詩歌賞析,可以深刻體會作者的情感表達,從而進一步加深對現代詩美的認知。
三、結語
新詩相對于古詩詞來說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教師可有機地將審美教育與新詩教學相結合,讓學生用美的眼光欣賞詩歌,在新詩學習中提升審美水平。在教學中,教師可從認識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角度實現審美教育與新詩教學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新詩的美,從而提升學生的新詩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
參考文獻:
[1]常永紅.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芻探[J].成才之路,2020(03).
[2]彭忠明.中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研究[J].天津教育,2019(05).
[3]方子明.淺析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黑河教育,2018(09).
[4]朱天新.中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對象及教學策略[J].甘肅教育,2015(08).
[5]戴曉園.試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9).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New Poetry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Zhao Hongyu
(No.18 Middle School of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is a language discipline, its original meaning is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ained in language, all of which are related to aesthetic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new poetry in senior? school, teachers can use aesthetic idea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new poe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Chinese new poetry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teach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new poetry teaching; appreciation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