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慍
【摘要】粵劇作為我國傳統民間地方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進一步對粵劇中優秀的文化思想進行傳承,有效地將粵劇引入小學課堂教學,并通過在粵劇表演內容中結合一些有價值的德育教育思想,通過開展粵劇校本課程,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德育教育質量,對于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及實踐價值。基于此,下文就將結合基于粵劇開展小學德育工作的措施為主要研究內容,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能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一點參考建議,對促進我國民族文化傳承、提升民族自信心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粵劇;德育;小學;措施建議
對學生德育素養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是各階段教學中所強調的教學重點,而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如果通過說教的方式,強行讓他們對一些優秀品質進行了解,不僅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目的,還可能讓學生產生一些意義反心理。因此,科學的結合地區文化特色,并將區域特色程度高,且文化特色明顯的粵劇融合入小學生的日常教學中,為學生進行德育,既是廣東地區的德育教學的新途徑,也是有效進行粵劇文化傳承發展,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有效方式。
一、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我國民族文化傳承這一問題,曾明確提出:要將我國民族基本文化與當代文化進行有效的結合,并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通過人們喜愛的方式進行推廣,將我國具有優秀歷史、具有較強魅力、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的文化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在繼承以及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進一步弘揚我國時代精神,傳播我國優秀的文化思想。因此,有效地思考文化傳承的新方向,探尋文化融合的新途徑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在近幾年我國教育領域中,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以及學校課程這一管理體系下,結合地方特色設計并開展地方課程以及校本化課程,組織具有較強民族特色以及地方文化的課程體系,有著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以及教育意義。而通過以粵劇為切入點進行校本課程的建設,能夠得到一套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使得更多地方優秀粵劇進入學校。除此之外,由于粵劇在嶺南地區具有龐大的群眾基礎,因此,能夠符合該區域文化的認知以及審美的培育,進一步發展民族文化,結合優秀的德育教學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結合粵劇,并滲透具有較強價值的德育內容,使學生對粵劇產生濃厚的探究熱情,對弘揚本土文化,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學校德育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以及實踐價值。除此之外,通過粵劇開展德育,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建立真誠友善的優良品質,使學生文化藝術修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基于粵劇開展德育工作的措施
(一)結合傳統經典粵劇作品,弘揚優秀民族精神思想
在粵劇作品中,有許多優秀的作品都蘊含了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及優秀的文化思想,在具體展示的過程當中,通過抽象形體、樂師配樂、唱做念打以及戲臺服飾等表演形式,能夠使學生在觀看粵劇的過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作品當中蘊含的對人生、對社會的思考進行感悟,進一步陶冶學生美好的情感發展,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一個良好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行,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有著迎難而上的勇氣,從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弘揚優秀民族精神思想的重任。
例如,粵劇經典曲目《易水送荊軻》,主要講述的內容是公元前,為了阻止秦軍的攻勢,燕國派出刺客荊軻帶著地圖以及樊於期的首級,希望通過獻圖的時機刺殺秦王。燕太子及送行人員在易水邊送別荊軻時,都身著束衣,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詩句,這也是該粵劇的高潮。教師就可以在這一傳統粵劇作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教學情況以及德育教學內容對作品進行優化改進,通過編排內容,身著服裝以及對話體現作品表演的創新性。在歷史當中,俠義勇敢、不懼殘暴、勇于刺殺秦王的荊軻,能夠通過粵劇使學生感受到荊軻的豪情以及不怕困難的品格。通過粵劇的表演形式為學生滲透這些積極的品質。而針對出演粵劇作品的學生,夠通過實際的表演,深刻地與粵劇中的人物產生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不怕困難,不畏強權,正直勇敢的優良品德。
針對目前許多小學生受到家長溺愛,以及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豐富,導致學生容易養成驕寵,或者是懦弱的性格,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教師通過在教學中為學生引入一些經典粵劇作品,能夠學生結合對作品的欣賞以及學習,培養一個健康積極的性格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念,建立一個較為健全的人格以及思想,達到提高德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基于課堂實際教育需求,引入契合主題粵劇作品
由于粵劇經歷了很長一段時期的發展,因此,粵劇作品所包含的主題非常廣泛,并且因為粵劇作品中包含了許多優秀的德育內容以及精神思想,因此,教師在為學生開展德育的過程當中,有效地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恰當地為學生引入一些粵劇作品,并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或者是帶領學生實地觀看粵劇表演等方式,為學生引入一些契合德育主題的豫劇作品,使學生在良好的粵劇欣賞氛圍中,有效地對德育的主題以及德育的內容進行感知,強化德育的質量。
例如,小學教師在為學生開展懷念革命先烈,弘揚革命精神的德育活動時,就可以為學生引入與現代歷史題材契合程度較高的《山鄉風云》。通過該作品,為學生講述解放戰爭期間,廣東地區軍隊以及民眾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作品講述了游擊隊伍堅持革命,不怕困難,百姓不畏強權,勇于斗爭的精神,在粵劇優美的唱腔、音樂以及動作等舞臺形式講述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趣味性較強,氛圍較為濃郁的德育教學環境,使得課堂具有更加濃烈的愛國主義色彩。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德育的質量,使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德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提高學生價值觀念以及思想精神的培養效果。
教師通過在為學生開展德育的過程中,結合德育的主題為學生引入一些契合主題的粵劇作品,能夠以粵劇為載體,在引起學生參與興趣的同時,更加有效地為學生滲透德育內容,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粵劇作品中人物體現出來的價值觀念以及精神思想,了解到我們現在安逸的生活來之不易,為學生培養感恩以及為祖國奉獻的正確思想,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承擔社會責任的正確意識。